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是一个新全球化时代--人类自主、自觉的类群生活时代.市场经济、全球化、交往实践三位一体,它们均归依于现代社会愈来愈迫切吁求的公共生活或日理想"生活共同体"之生存旨趣;全球化意味着一种"公共哲学时代"或日哲学的公共话语时代的来临,是一种多元的差异主体间平等对话的平台,一种多样性论说的开放的公共话语空间,而不是某种独断式话语霸权的专席;全球化时代的现代公共哲学以对"共生"与"和合"理念(其本质是对和谐的寻求与创造)的深层认肯意向为基础,是对建立在"公共理性"基础上不同族群生存之意义共契信念的解读与阐释,旨在探寻和求证当代人类"公共生活"之可能性、合理性、正当性的多重根据."公共性"生存信念应当成为全球社会公众共同一致的文化需要,成为公共生活和公共行为公正与否的内在的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2.
《社会伦理学研究》是一部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著作,它表达了整个社会发展的价值诉求,另一方面它又为规导社会发展的方向提供参考。它确立了这样一种理念:以"生活优先"而非"逻辑优先"的原则,来谋求人之"所是"与"所应是"相统一的"成人之学",来阐释个人与社会的相辅相成,《社会伦理学研究》一书问世,不仅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而且也表征着中国社会伦理思想研究走向了一个新里程。  相似文献   

3.
契丹射柳仪     
契丹族的文化礼仪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礼仪的一个组成部分。射柳仪(又称瑟瑟仪)就是契丹族的一个古老的礼仪之一。它是一个带有迷信色彩的祈雨仪式,它的产生同契丹族的社会经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并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4.
中国生活方式是一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取向的中华文化的方式,中国国民礼仪是这一生活方式的伟大象征。如今,在宗教私人化比较普遍的表现中,中国的宗教、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应当立足于私人或个人生活领域,积极回应公共或社会生活领域。在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方面,以建构新话语的方式对中国生活方式予以反映;在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方面,则应在坚持基本宗教礼仪的同时,对中国国民礼仪给予应有的认同和尊重,同时接受这一神圣礼仪的教育、熏染和洗礼。  相似文献   

5.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一种生活,研究人的历史一定要关注人的生活、饮食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健康问题,这是人们生活品质的重要指标,也是藉以对一个时代作评价的重要视角。研究宋代百姓日常生活主要包括餐制、饮食方式、饮食礼仪等内容,它是社会饮食习俗的一部分。在展现宋代城市居民的饮食生活、阐述公众的饮食礼仪和规范的同时,结合相关典籍史料,探讨宋代城市的公众饮食制度的缘起、内容和特征。  相似文献   

6.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使人重新关注全球化进程中日益凸显的全球公共问题。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全球公共问题是由于国际公共品的特征诱发国际社会行为体产生"搭便车"的行为倾向,使国际公共品陷入困境所导致。"霸权力量"、私有化和国际机制是全球公共问题的治理之道。当前席卷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为观察全球公共问题及其治理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7.
礼仪与修养教育在当代高校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作为全校公共必修课的"礼仪与修养"课程,其开设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课程结构较为合理,学生学有所获,课程基本达到学生的期望值。但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对此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今后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渗透社会性别视角,形成多学科教学团队,进行模块式教学,运用女性主义教学法和建立多元动态的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老子道论中,是将社会治理模式以及个体生活之道合在一起探讨的。"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于此,社会治理模式得以奠定;"致虚极,守静笃"、"复归于婴儿",由是,个体生活之道而具雏形。从此,道家"人道"思想作为社会民族心理底蕴之一部分,影响绵亘至今。  相似文献   

9.
农村公共生活存在"自然安治"、"他治"和"自治"等类型。高质量的"自治"的公共生活是未来发展趋向。国家变量和市场变量是影响农村公共生活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阴阳五行思想是汉代社会思想的主干,《郊祀歌》十九章出现于这样的社会思想氛围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按照《郊祀歌》的祭祀对象和思想内容,将之分成"天道"和"人事"两大部分,认为两部分的结合,正是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在祭祀礼仪中的具体实践。这组诗歌的中心内容主要是描述汉武帝治下社会经济的发达和国家的强盛,显示武帝的雄才大略,以此向神灵昭告,希望得到上天眷顾,达到长生成仙的目的。《郊祀歌》在整齐排比以往神灵传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时代的影响和个人的情感,成为现在我们了解汉代思想的绝好文本。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然而,近些年,在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这既有道德的错位与缺位的原因,又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失落和礼仪教育缺失的原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中华礼仪文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德、法、礼三者结合的社会规范体系、实施德、法、礼并举的教育是重建礼仪文明之举.  相似文献   

12.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最为重要的是体现在普通民众的言行举止方面。作为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礼仪包含礼貌以及礼节等内容,是现代社会人与人、社会、国家之间交往互动的重要“介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人际交往应该自觉剔除不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在个人层面的交往互动上体现诚信和友善,在社会交往层面上体现平等自由,才能最终形成国家层面的文明和谐共处。因此,现代礼仪的构建应该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吸收现代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礼节、社会礼仪文化和国家仪式三个层面的内容,并建立相对应的社会机制来设计、制作和推广现代礼仪体系。  相似文献   

13.
生育是人类种的繁衍和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套纷繁复杂的诞生礼仪,整个礼仪规范是男女有别文化的体现。本文试通过对新疆少数民族诞生礼仪中性别差异的探讨,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企业礼仪是企业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企业礼仪对企业文化和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在具体表现中,企业礼仪又呈独特个性,并有自己的独特原则。  相似文献   

15.
以中华女子学院女生为例,在高校女大学生社交礼仪教育中,将女大学生礼仪培养与体操形体训练课程巧妙相结合,是培养女大学生良好社交礼仪习惯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女大学生体操形体礼仪课程教学实践中,只有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内容与手段,才能达到培养良好社交礼仪习惯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6.
孔子提出了血缘、宗法、等级三位一体的礼仪学说 ,开创了以人为本、以家为基石的礼学体系 ,确立了中国礼学的中庸风格。孔子的礼仪思想 ,体系庞大 ,内容丰富 ,为我国礼仪思想趋向成熟并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经过取舍、改造和重构 ,已经转化为现代文明的精神要素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晚明社会危机与心性之学的日益空疏导致了是时礼学研究热潮的出现。而黄道周的礼学研究建基于他的"孝本"意识之上。在他看来,"爱"、"敬"既是"孝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处于儒家道德教化之本源地位,又是重建"亲亲"、"尊尊"二系并重的儒家礼秩世界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8.
布依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以其独特的歌唱艺术作为礼仪,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本文试图从布依族酒歌的主要内容、表现形式和社会功能三个方面探讨它与布依族礼仪的交融形态,以期达到对布依族文化的进一步理解,促进布依族地区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髓,中华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质,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积淀。人文关怀思想发源于中国的礼仪文化。中华礼仪文化强调约束自己,尊重别人,生命关怀,和谐共处。经济上日益强盛的当代中国应充分重视继承发扬中华礼仪文化中的人文关怀,用中华礼仪这个"魂"来教化和治理社会,弘扬真善美,净化社会风气,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吸引力,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20.
所谓规范指称"标准化的秩序"。社会规范指的是为社会成员所提供的是非标准和行为指南,因而也是人们具体行为必须要遵循的行为法则。儒家的社会规范可分为两种:一是以"德礼"为核心的积极的规范,其目的在于通过教化的力量来改变人们行为的根本态度;二是以"法刑"为核心的消极规范,其目的在于通过物理的制裁来暂时控制人们的行为。规范必须拥有其合理性。在儒家看来,社会的规范不是来自于近代社会学理论所讲的社会契约,而是来自于自然本身的秩序。因而"三纲五伦"以及"礼乐"、"刑政"等规范都体现着阴阳五行的自然法则。跟近代的社会学理论相比,儒家的社会规范具有以下的特点:其一,儒家的社会规范不是以平等的个人,而是以有差别的个人为前提;其二,儒家规范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实现功利性或者效率性,而在于实现道德性;其三,儒家的规范不是为了实现社会契约,而是为了实现阴阳五行的自然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