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庆义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1999,(2)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地缘政治理论开始出台,其内容从“动态边界”说、“生存空间论”、“海权说”、“陆权说”逐渐发展为“边缘地带论”等。自地缘政治学产生以来,它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的对外政策。由于朝鲜半岛具有独特的地缘政治属性.自近代以来,一直是大国势力角逐之场所。 相似文献
2.
3.
文章通过梳理近现代捷克民族精英对地缘政治范式的思考历程,指出两者在捷克民族政治思想史中的对立性。面对国家身处欧陆夹缝的困境,反地缘政治学派则从道德政治的制高点对地缘政治的权力逻辑进行鞭挞,展示出捷克民族追求真理、正义和谋求独立、自由的民族精神取向。因此,反地缘政治学在捷克政治主流思想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在国家面临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地缘政治思潮总是不同程度地回归政治舞台。传统地缘政治学派坚持国家的统一性与对德国的斗争性,持不同政见者则表现出亲斯拉夫的意识形态取向,而捷克官方最终选择和平分手、重返西方的政策实践作为对地缘政治之争的历史性了断。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地缘政治与安全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地缘政治与安全格局、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与安全关系和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与安全环境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中国实现了阶段性的和平崛起,显著改善了地缘政治与安全空间,但仍面临着各种复杂的挑战与威胁,包括美国的全球霸权扩张和对华战略围堵、亚太地区主要大国间的地缘政治对抗、与邻国的边界争端以及国内台独、藏独、疆独等分裂主义威胁。要进一步推进和平崛起,打造世界级强国,中国须全面规划以合作性参与为主导的地缘政治与安全战略。应致力于与美国霸权和谐相处,平衡发展大国关系,深化地区安全合作,妥善处理与邻国的领土和领海争端,化解潜在冲突,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争取成为海上强国。 相似文献
5.
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因为过度强调海陆对峙、权力政治、空间控制及大国政治等,陷入具有悲剧性的宿命论之中。但是,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关于"地理因素与国际冲突创造存在关联""地理空间存在跨界管辖的客观需要"的判断具有合理性。法国学派、美国理想主义和批判地缘政治学从去冲突化、去国家化、去地理化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严肃批评。这种批判因为过度否定地理因素对政治选择产生的影响、对地缘合作过于乐观及无法形成全球性分析框架,难以实现对传统地缘政治理论的替代。一个有效的地缘政治议程应该坚持分析框架的普适性、认识论的中立化、人地互动论、权力的工具化及国家主导下行为体的多元化,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中立性地缘政治实践优先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地缘政治理论与战略的学理辨析和历史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江河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47(6):39-46
地缘政治理论是研究国际间政治实体控制地理空间的活动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政治地理学是研究一个政治实体根据利益需要把政治运行纳入地理系统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地缘政治理论与政治地理学是同时产生、地位平等和并列发展的科学领域。地缘政治理论与政治地理学在认识客体、研究内容、思想源流和意象、思维向度、认识结果上均有差别。地缘政治战略是政治家们根据地缘政治过程的经验性认识和功利性谋划所做出的目标规划及实施方略的总和。地缘政治理论与地缘政治战略在兼容关系、与现实的关联、思维的真确性、功能效用、精神活动等方面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地缘政治与中国的大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缘政治的维度看,中国的地缘政治具有八个方面的主要特征,这是中国进行国家角色定位,确定建军路线、国防战略方向和外交战略,衡量国际贸易风险、运输成本和经济对外依存度的坚实而可靠的依据。据此,中国应该制定谋求世界大国的外交战略;自主构建周边的安全体系;依托经略东亚,营造新的东亚合作模式;加强海军建设,发挥海陆兼备优势;积极、稳妥地处理与大国的关系。并且,在长远目标的进取和恢弘性与实现近期目标的内敛和稳健性之间谋求一种战略平衡。 相似文献
8.
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能源安全日益突出。为了积极应对,中国开始关注与能源相关的地缘政治因素的变动,在双边乃至多边关系中突出以能源合作为特色的“能源外交”。虽然中国在开展能源外交时有其潜在优势,但也面临着挑战。因此,我们应该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重塑形象为中心,以对能源地缘政治和相互依赖的认知与实践为两个基本点来构建中国能源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9.
中亚地缘政治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苏联解体之后 ,中亚再次成为各种外部势力竞相争夺和影响国际政治格局的一个不稳定地区。复杂的历史、文化、民族、宗教背景 ,以及“9·1 1”事件后 ,美国的进入、俄罗斯中亚政治的调整、土耳其、伊朗等地区大的影响 ,使这一地区政治形势呈现复杂态势 ,而“上海合作组织”则日益在这一地区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6)
亚洲开发银行是美日主导的多边性国际开发金融机构,在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中,其成立包藏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动机。美国应允成立亚开行的地缘政治动机是地缘意识形态、地缘政治操控链、地缘战略伙伴和价值、地缘政治势力范围稳定、遏制中国等;日本倡建亚开行具有争当地缘政治大国旗手、壮大地缘政治力量、改善地缘政治关系、拓展地缘政治范围、挤压中印和应付美国等动机。在亚开行创始成员资格确认中,贯穿着多种地缘政治动机博弈,特别反映出美法、美苏的地缘政治动机之争。亚洲开发银行的地缘政治运作,是受美日地缘政治动机驱动的行为表现。其创始成员构成,表现为意识形态和新老殖民主义在亚太地区组成新月形地带的地缘政治布局;在行长和行址的选择中, 相似文献
11.
12.
张江河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1)
现今的地缘政治及其理论,是抗日战争时期由战国策派移入中国的。战国策派将二战时期的世界看成是战国时代的重演,将抗战的现实需要、人们的主观认同和应对挑战之策三者融合在一起,从而将地缘政治理论引入中国,目的是挽救民族危机。战国策派与地缘政治理论在中国大陆经历了坎坷曲折的历史命运。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战国策派的理论和学术贡献终于获得公正的评价,地缘政治研究也冲破了意识形态紧身衣的束缚,重新登上中国的学术与政治舞台。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东亚地区的迅猛发展,东亚共同体建设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从地缘政治角度来分析,东亚共同体建设面临着诸多的困境。这些困境主要表现在东亚地缘政治方面的离散性和对抗性的存在、东亚共同体建设主导力量的缺失以及东亚地区地缘政治经济结构的错位等方面,由于这些困境的存在,东亚共同体建设前景并不乐观,要最终实现东亚地区主义的目标,还需要东亚各国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4.
伊拉克战争与地缘政治的复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运用当代地缘政治研究中的基本理论,分析伊拉克战争的前因后果及战后世界的演化,指出:能否形成未来国际社会合理的结构空间,其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形成多边合作的均衡体系。 相似文献
15.
张皓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40-41,54
中欧关系已经走过60多年的发展历程。随着欧洲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欧盟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实体业已形成。中国对欧关系也逐渐从与单个欧盟成员国的交往演变到与欧盟这个政治经济实体的交往。在此旨在从中欧双方地缘战略利益的角度分析双方合作的基础与动力,并通过对地缘战略利益的考察展望中欧合作的前景与潜在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明朝与北方游牧政权的关系,是左右明代西北地域政治形势变化的主要因素,本文从明代与蒙古等游牧政权的关系入手,分析探讨了明代政权出于西北地缘政治的变化所形成的不同措施,来调整中央王朝的国防体系. 相似文献
17.
地缘政治观作为一国制定重大战略的指导性理论,在今天的世界政治角逐中倍受重视,它通过对本国及周边环境的分析,来制定出能使本国利益最大化的内外政策.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马基雅维利,这位满怀爱国热忱的佛罗伦萨人,在痛感因国家分裂而备受欺凌之际,著述立说,提出了一系列救治国家分裂的方案,其中不乏闪现着现代地缘政治思想的真谛.本文着力从位置和实力两方面来进行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西北地区长久的政治平衡在世界地缘政治的影响下发生了剧烈变动.本文将近代西北地区放在世界地缘政治变化的范围内,结合近代国内地缘政治结构的变化因素,着重分析和探讨19世纪下半叶与20世纪30、40年代西北地缘政治变化和地位升降的表象与因为,为全面揭示历史时期西北地区地缘政治关系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提供基本史实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中亚地缘政治态势发展与中国新疆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联解体后,中亚地缘政治地位陡然上升,世界主要政治势力在中亚地区展开了新的角逐。文章通过对中亚地区地缘要素的分析,阐明中亚地区独特的地缘要素造就了其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和作用,并具体分析了主要政治势力在中亚的较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政治势力之间的共同利益和分歧矛盾之所在,从而进一步把握相关政治势力的分化与组合情况。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唐朝地缘政治与民族势力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的研究,认为决定唐朝地缘格局的因素主要是前朝政治影响的结果,但其格局一旦确立,外族政治势力的活动,就成为制约并影响唐朝地缘政治的首位因素,具体说唐朝前期关中北部的战略格局之建构与后期长安西部战略地位之转移,均是突厥、吐蕃这样有影响的政治势力促成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