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快速输入常用词或常用句 使用Word97中的记忆式输入功能,用户就可以快速输入常用词或常用句。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1)在“插入”菜单选择“自动图文集”命令; (2)选择“显示有关自动图文集和日期的‘记忆式键入’提示“复选框”;  相似文献   

2.
文言判断句的典型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烈雄 《学术研究》2003,(8):144-146
本文从文言判断关系表示法入手来研究文言判断句的典型结构,根据作者对文言判断句判断关系表示法的见解,提出了文言判断句的典型结构不是“……,……也”和“……者,……也”,而是既没有判断词,又没有语气助词和副词的“……,……”式的新观点。对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认为“用‘也’字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的看法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3.
戚晓杰 《云梦学刊》2007,28(2):140-143
《金瓶梅词话》“比”字句分X比Y式、X比YW式两种类型。X比Y式的否定式远远多于肯定式。这说明其动词“比”是一个处于虚化过程中的成分;X比YW式包括差比句、异比句、疑比句、等比句四种类别,等比句几近枯萎,其“比”仍带有一定的动词特性。  相似文献   

4.
从《水浒传》前70回看近代汉语中的零主语“被”字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进 《云梦学刊》2005,26(6):124-126,133
从《水浒传》前70回来看,零被句在判定标准上跟“被”字句主语的省略、句式的连续与不连续被动有关;从零被句跟其他“被”字句的关系上看,有些“被”字句在语义上与有无主语无关;从“被”字句的历史发展看,零被句跟“被”字的“遭受”义和“被”字句式的逐步定型有关;另外,零被句与某些特殊动词有关。  相似文献   

5.
“以字句”,有的学者认为是处置式,也有的学者持反对意见。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以字句”的性质及前人与此有关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合流式初探     
引 言在现代汉语常用的简称中 ,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简称形式 :合流式。它不是一个名称的简化 ,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名称的节缩 ,是一种合称 ,正如吕叔湘先生所释 :“把‘甲丙’和‘乙丙’合起来称为‘甲乙丙’”。〔1〕也就是说合流式“甲乙丙”是“甲丙”和“乙丙”两词的合称 ,省去了一个“丙”。例如“中学”和“小学”可合称为“中小学”、“土产”和“特产”可合称为“土特产”、“青年”和“少年”可合称为“青少年”等。这种“甲乙丙”合流式 ,是一种三音节合流式。此外 ,还有“四音节合流式”(如“上水道”和“下水道”可合称为“上下…  相似文献   

7.
“受事+被+动”句式中“被”的词性辩析郑献芹“被”字句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句式。它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受事+被+施事+动词’;另一种是“受事+被+动词”。也就是说,“被”字后边的施事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当“被”字后边的施事出现时,“被”是介...  相似文献   

8.
老舍先生对于写作问题是这样说的:“写自己真知道的事,不写自己不十分知道的事”;“抱定一个题目写,不要一会儿一换”;“写几句总结一下”;“写完几句,高声地读一遍”;“设法把句子中的‘的’字多去掉几个”……  相似文献   

9.
朱克玲同志的《对于黑格尔“一个‘这个”的理解》一文,对恩格斯的一句名言:“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当是如此。”作了探索性的研究,读了颇受启发。该文不同意“一个‘这个’”包含有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看法,而认为只是“为了强调典型人物应有鲜明的个性”;又认为“以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所论述的‘这一个’来解释恩格斯这句名言中的‘这个’”,是“不恰当的”。这在我们看来是值得商榷的。下面就几个主要问题,提出我们的看法。一朱文认为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第一章  相似文献   

10.
韩彩英 《学术界》2012,(4):80-89,264,265,276,279
以“可能导致的‘平庸’合法性认同”来论证“学术不可断然拒绝‘平庸’”,在逻辑上是荒谬的.“不可断然拒绝平庸”必然助长大小“学霸”们的恶行.我们反对过分注重“形式合理性”或者“形式合法性”,但并不可以一概反对“形式合理性”或者“形式合法性”.我们应该坚决拒绝“学霸”和完全形式化的学术评价机制,而不是拒绝“断然拒绝平庸”和必要的学术形式.“学术不可断然拒绝‘平庸’”的观点及其论说,其实是在倡导“学术虚无主义”.当下不良学术生态的形成,“学霸”和满足于学术平庸者是沆瀣一气的“共谋”.“学术不可断然拒绝‘平庸’”的主张遗害无穷,学术界必须坚决反时“不可断然拒绝‘平庸’”的学术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1.
典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大家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常常引用恩格斯的这句名言:“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当是如此。”然而就这句话本身的理解却各有不同,特别是对“一个‘这个’”的理解不一,有的同志认为“一个‘这个’”就是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典型的代名词,有的认为恩格斯在此引用黑格尔的“一个‘这个’”是为了强调典型人物应有鲜明的个性。我赞成第二种说法。恩格斯写信的背景及原信的意思恩格斯这句名言是针对敏娜·考茨基在《旧人和新人》中对主要人物缺乏鲜明的个性描写这一缺点而发的。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欧洲一些国家正处于革命的准备阶段,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和  相似文献   

1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河南省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涌现出许多值得珍视的好形式,如:荥阳县“十星级农户”,焦作市“三级创五好、分等挂三旗”,南阳市“三户一村”,许昌市“农村文化大院”,等等。它们成功的共同经验可概括为五个方面:指导思想上“围绕经济抓创建,抓好创建促经济”;领导体制上“‘一把手’亲自‘抓两手’,‘两张皮’变为‘一体化’”;建设方法上“干部带着群众走,群众促着干部行”;运作机制上“教育引导激活力,严格管理保合力”;保障机制上“硬件软件相结合,硬件不软软件硬  相似文献   

13.
从数量上来说 ,《水浒传》的“些”族词多于现代汉语。从使用频率上来说 ,《水浒传》的“些”这个词的使用频率比现代汉语要高 ,使用范围要广。《水浒传》中“形容词 +动词 +些 +名词”中 ,“些”的语义指向形容词 ,而在现代汉语中 ,“些”一般移至形容词后 ,或用“点”。《水浒传》中“些 +名词”能单独作主语 ,而在现代汉语中 ,“‘些 +名词’不作主语 ,常用‘有些 +名词’代替”。《水浒传》中的“些”族词显得不对称。  相似文献   

14.
句式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核心内容。“是……的”句式是一个常用而又难以解释、难以掌握的句式,与“了”字句纠缠不清。“了”字句述说的是一件事情,其中的动作是作为新信息传递给听话人;“是……的”句中的动作是已知信息,语义焦点是动作发生的时间、处所、方式等。正确掌握“是……的”句的关键是何时用,如何用(“是”的位置,“是”的省略,“的”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三》附说二《说华山之华字》谈到:“杜荀鹤诗中‘华山’之‘华’即读平声”,并举“不知三尺墓,高却九华山”、“惟将六幅绢”句为证。经查:华山虽有太华山之别称,却没有九华山之名.这九华山只能是原名九子山、号称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那座了.因为唐  相似文献   

16.
作者来信     
編輯同志: 承蒙你們在第五期上刊登了拙作《談性格类型——典型共性中的初級本質》。但有一段文字需加以說明或更正。文章一开头有两个问句:“究竟有沒有超越于阶級性之上的‘共性’?这种‘共性’或‘普遍性’与阶級性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原稿在这二个问句之间还有一句:“如果說有这种現象,那么該作何解释?”而且指出这”正是当时(六○年)与人性論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学术研究》发表的《论道的物质性和老子哲学体系的唯物主义性质》的文章(下边简称《论老》),说老子哲学中的“道”是“物质”,其重要根据,是认为“无”、“无名”,“无物”都是“无名之物”的意思。我认为把这三个词都解释成“无名之物”是讲不通的. 首先分析“无”字.《论老》引了《老子》书中这样一段话:“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论老》分祈:“在老子这段话中,‘有’是‘有名’的略词,是指‘有名之物’。‘无’是‘无名’的略词,是指‘无名之物’。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天下之物生于‘有名之物’,‘有名之物’生于‘无名之物’。”我认为这样理解是讲不通的。题问在于这句“天下之物”中的“物”字,是有名的物呢?还是没有名的物呢?如果是有名的物,那么这句便是:天下有名之物生于有名之物,有名之物生于无名之物。前面说“有名之物”是从“有名之物”中产生的,后面又说“有名之物”是从“无名之物”中产生的,这个“有名之物”究竟从何而  相似文献   

18.
《普通逻辑》(修订本)是由国家教委批准的,供高等学校文科使用的逻辑教材之一。我个人不揣浅陋,试就第七章“演绎推理(下)——复合判断的推理”的部分内容提出质疑。 一、第七章,第四节 二难推理,关于简单的构成式的形式,教材写道:“这种形式是在前提中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肯定后件;其所以叫做‘简单的’是因为它的结论是一个直言判断。‘简单的构成式’所以叫做‘构成式’,是由于它由肯定前件而肯定后  相似文献   

19.
实事求是原是中国的一句古语。《汉书.河间献王传》称赞河间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颜师古注:“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1941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这一古语作了新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  相似文献   

20.
李小华 《殷都学刊》2013,34(1):106-110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表处置的标记词多用介词“把”、“将”,也可用“拿”;在客家方言中,表处置的标记在各地方言中表现不同.通过考察闽粤赣三省客家方言的处置标记——“将、将把、拿、得、帮、同、和、捉”及其处置句,可以揭示其内部的一致性,并探讨其差异、特征与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