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白异读是绍兴方言中的重要语音现象,绍兴方言文白异读不仅丰富而且复杂,通过考察绍兴方言文白异读三个阶段性特点,归纳绍兴方言文白异读规律,探讨绍兴方言文白异读的积淀层次,分析绍兴方言文白异读新的发展变化,不仅能使我们了解绍兴方言语音的共时情况,而且可以使我们窥见绍兴话音系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些历史层面,了解共同语对方言的巨大影响以及方言语音发展演变的规律性特点。  相似文献   

2.
陈山青 《云梦学刊》2006,27(4):132-136
汨罗长乐方言文白异读的类型多:有声韵调中一项不同形成的异读,有声韵调中两项或三项不同形成的异读,还存在一字三音、四音异读现象。长乐方言文白异读具有自身特点,并呈现向强势普通话靠拢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3.
漳州方言的文白异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漳州方言是闽南方言内部一支重要的次方言。它在漳州地区所属各县方言中具有代表性,在语音、词汇等方面都有与厦门方言和泉州方言不同的特点。本文着重阐述漳州方言的文白异读现象。文白异读是指同一个来源的字在现代口语跟读书时有不同的直读。漳州方言的文自异读现象尤其严重,口语音和读书音几乎各自形成一个语音系统。其文白异读有着相当整齐的对应规律。一般说来,白读音是由上古(诗经)时代或造成汉字形声字时代直接演变而成;而文读音则是西晋末年至唐代北方读书人移民到漳州时所带来的语音渗入漳州话以后演变出来的。研究漳州方言…  相似文献   

4.
中古全浊声母字闽方言今读有清化送气、清化不送气和保留浊音三个不同的历史层次。通过分析古全浊声母中的塞音、塞擦音字在现代闽语的读音异同,结论认为这是闽语自身演变的多种语音层次叠置的结果。送气清化为最早层次,保留浊音为最晚层次。它与闽方言形成早期的移民、隋唐之间的通语影响有关。这还可以找到方言内部结构的两种证据:一是闽北方言的声母清浊、清化后送气不送气与声调分化存在着明显的对应;二是声母清浊和清化后送气不送气与文白异读也存在着明显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宕江摄入声韵历史上很早就丢失了塞音韵尾,其在现代方言中的主要元音基本上是以后圆唇元音为主,可见《切韵》的宕江摄主要元音应该也是一个后圆唇元音.一些方言中宕江摄入声往往有文白异读两种形式,这是入声韵尾消失后韵尾u向不同方向演变的结果.官话方言中,宕江摄入声字多读为撮口韵,主要元音是前的不圆唇元音,这个和南方方言有别的特点是官话方言在清代产生的一个语音层次,它和元明时代读为[io]韵的层次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溧水"街上话"语音变异为例,采用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变异的方法,结合汉语音节构成特点,从新旧式的出现数之比、新式出现时间的推算、新式与老南京话和普通话接近情况比较等三方面分析出汉语方言语音在变异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阶段性、层次性和方向性特征.分析表明:方言语音变异的过程是一个新式逐渐代替旧式的过程;在变异过程中新式的出现是有时间先后的,分层次的;城镇方言语音演变不一定都是向中心城市方言靠拢,也可能直接向普通话靠拢.  相似文献   

7.
汉语异读词呈现单音化的趋势,主要类别有文白异读单音化、破读词异读单音化、地名异读的单音化、姓氏异读单音化、音译词异读单音化等等。异读词单音化的主要动因是表达与理解的省时省力、群众的诉求和专家学者干预及国家推广普通话政策的影响。新世纪审音要进一步加大异读词读音单音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李景泉著《清水河方言志》,马国凡先生已对其优点做了肯定,然而,该著还有一些疏忽的地方。语音是各个方言之间最主要的差别,该著正是在语音方面,出现了许多不应有的错误,如韵母的音位归纳、文白异读等,蒙语、满语借词问题也值得商榷,语法也有不准确之处  相似文献   

9.
苗彦贞 《阴山学刊》2002,15(2):51-53
汉语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语汇、语法三方面都存在差异 ,其中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寻找方言与普通话语音方面的异同 ,探求其规律 ,有助于包头方言区的人们克服学习掌握普通话时声母、韵母、声调方面存在的障碍 ,从而掌握普通话语音。  相似文献   

10.
入声的研究过去基本上着眼于音系内部以语音条件为转移去考察其消变的规律,文章着眼于入声的文白读和入转舒在老中青三代的演变过程,从六个方面论证邯郸方言的入转舒属于叠置式音变.  相似文献   

11.
汉语方言中有许多语音变化及语音形式很纷杂,主要有三种情况:1.同一来源语音发生了不同的演变,形成新老不同的语音形式。2.不同来源在同一地区形成了不同的语音历史层次。3.多种来源或多种层次在同一地区共存,形成竞争和叠置局面。我们在江苏境内江淮官话与吴语的交界地带,常常看到第三种情况,有些口语词显然不是由同一韵类演变而来,有些则反映了不同的语音层次,因此不能进行同源的平面比较,但是可以视为不同来源或不同层次的语音形式在这种过渡地区的竞争和叠置。  相似文献   

12.
语言有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也就表现在这三方面。其中,语音差别比较大,词汇差别次之,语法差别最小。为什么会这样?原来方言最初是属于同一语言的。由于社会的分化,同一语言分化为多种方言。方言发展的方向有两个。一是社会如果继续分化,两种方言可能分化成为两种亲属语言。一是社会如果走向统一,方言与方言则互相靠拢,而形成民族共同语。汉语今天是沿着后一方向发展的,汉民族共同语就是普通话。 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三要素的变化速度不是一样的。语音、词汇的变化比较快,所以变化的结果,在方言中很容易呈现出较大的差别。语法变化比较缓慢,在千百年的长时期中才会有较小的变化,结果,方言与方言之间,方言与普通话之间差别便很小。  相似文献   

13.
包头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包头方言和普通话相比,语音方面的差异比较突出。在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包头方言与普通话既存在对应关系,亦有不同。通过比较,不仅为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提供资料,也为包头地区的人们学习普通话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4.
莆田方言属于闽方言的莆仙方言区,俗称“莆田话”,旧与仙游话会称“兴化话”。莆田地区通行的活在语音上如文白异读系统和闽南话基本上一致,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如有声母。由于地理位置处在闽东、闽南交界地带,所以又吸收了许多福州话的特点,如鼻音韵尾归结为一种,声母在连读中有许多音变的现象等,因而形成了特殊的、具有过渡色彩的方言。特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也构成了莆仙地区特有的地域观念。在莆仙人心目中,莆仙话既不属于闽东方言,也不属于闽南方言,而是独立的一种。对莆仙话的研究,从五、六十年代《福建省汉语方言概…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前人对文白异读的比较确定本文文白异读确定的原则,从古今对照的角度分析了海南闽语文昌话的文白异读在声母、韵母、声调中的不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兰州方言是北方方言内部的一种地方分支,兰州话与普通话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都是大同而小异的,其中语音差异比较明显,(见拙文《兰州方言与普通话的语言差异》,载甘肃《社会科学》83年第四期),而语汇方面的差异没有语音那么突出。近几年来,笔者在教学和生活中注意观察、对比分析了兰州话的口语语汇和普通话语汇的异同之处,初步认为兰州话语汇的构词语素,构词法和普通话基本相同。兰州话的语汇特点主要表现在一部分词语的词形变化和意义范围方面,即:兰州话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形态变化与普通话不完全相同,量词的使用不及普通话那么丰富、准确;亲属称谓繁多;少部分词语的意义与普通话不同或不完全相同(具有方言义项)。笔者试就这些特点做一粗浅的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7.
袁蕾 《中州学刊》2005,(3):256-258
豫北方言属北方方言华北次方言的一支,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现在的豫北方言语音独具特色.如果把豫北方言与普通话语音中的声母、韵母、声调等进行对比,对豫北方言中普遍且突出的语音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就可以找出豫北方言独特的语音规律.现在按照有无入声为标准,就可以把豫北方言区大致划分为豫北方言入声区和豫北方言非入声区.  相似文献   

18.
东北官话不少字音由于不符合语音演变规律从而出现读音例外现象,其原因主要有四种:一是源流的不同,二是古音的遗留,三是方言的影响,四是声旁的类推。从字音的例外现象来研究方言语音的演变,对认识语音发展规律和促进方言语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推广普通话,逐步普及普通话,是我国一项重要的语言政策。它关系到人民的团结,社会的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不可缺的一项措施。运用语音学理论,分析研究普通话与各地方言的语音差异,明确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利于正确使用和教学《汉语拼音方案》,准确有效地学习和推广普通话。兰州位于北方方言区,兰州话与普通话之间差异不是很大,(与吴、湘、赣、闽、粤方言相比较而言),但是在语音、词汇方面的分歧还是明显存在着的。拙文试就兰州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方面的差异作一对比分析,争取有助于兰州地区的同志们学习普通话、推广普通话;并向外地研究兰州方言语音的同志们提供一点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0.
洞口方言的给予动词“把”、“乞”、“把乞”及其句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胡云晚 《云梦学刊》2006,27(4):127-131
洞口方言的三个给予义动词"把"、"乞"和"把乞"及其所能进入的具体给予句式的句法特征、句式来源与实际使用频率的分析表明句式S1与普通话相同,也是最优先的给予句式;普通话所没有的S2在洞口方言的使用频率却很高,是历史句法的直接承传.S1和S2的逻辑关系是S1真包含于S2,S1来源于S2而不是普通话那种S1源于S3的模式;S3也是历史句法的直接承传,处于衰微使用状态,S2和S3在洞口方言中的实际使用频率刚好与汉语史上S2和S3的使用频率相反;S4、S5和S6则分别是S3的语境变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