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进入视觉文化时代后,图像文本意义的阐释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中心。对图像文本是否存在意义上的零度阐释这一疑惑,文章从一般符号学、影像符号学以及新修辞学这三个理论视角对此展开探究,结论为:一个文化集团的社会文化规约性在理解阐释活动中具有一种弥漫性和支配性力量,来自特定文化社团的受众不可避免地借助社会文化规约完成释义活动,图像文本意义的零度阐释是不存在的。对跨文化语境下的多模态英语课堂而言,学习者需加强对目标语文化规约性知识的储备,以期实现对图像文本的成功阐释。  相似文献   

2.
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是一种内部研究的批评方式,出于对这一理论话语的悉心学习和仔细参悟,将其演化为自己"深究一点"的"钻牛角尖"式的阐释模式,并将这种模式广泛用于新诗文本细读的实践之中,这可看作是陈仲义在《百年新诗百种解读》中对英美新批评理论的准确理解和合理运用。在具体的阐释过程中,调动感悟来参与细读的方式是多样而灵活的,可以从新批评的语义和结构分析入手,着重于文本内在构造的客观化解析,而在解析中适时地加入作者的"印象感悟"与"体验感悟"。  相似文献   

3.
民间文学文本内容丰富多样,给阐释留下了很大空间。本文拟借鉴现代图式理论,对民间文学文本阐释中出现的几个现象进行分析,提供一个区别于民俗学的学科视角。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探讨新历史主义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问题:1.新历史主义的特征和文学批评立场;2.新历史主义对作家主体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阐释;3.新历史主义文本观;4.作家、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等文学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理论对象是作为历史与文化的文学文本,而文化批评的理论平台却是文化、历史与文本的对话关系.针对当前学术界在历史与文化关系问题上的概念性纠缠和阐释性迷惘,本文从新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构想出发,对历史与文本、文化与文本、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对话关系分别展开探讨,指出新历史主义在泛文化形态的文学批评中提倡的是历史与文化在文本层次的对话,而在文化批评理念中实现的是历史阐释性回归和文化主体性重建的学术理想.  相似文献   

6.
意象包括属于意层面的情与理和属于象层面之物与事四个核心要素.要生成意象,意与象自身的存在乃是先决条件.创作主体在或受外物触发、或欲表达内在情志时,常先择象以为载体,通过审美加工来将个体之意寄托其中,以构成观念形态的“意中之象”;继而,其借助于文字等媒介将其外化,构成以文本形态存在的“着意之象”.当文本意象得以构成并有效传播后,读者一方面通过阅读对其进行理解、阐释,另一方面,在个体创作中有意加以借鉴、模仿,从而构成读者意象.对这种构成过程进行解析,有助于作者与读者明晰意象的生成、传播与接受问题,认知文学本体性的构成要素,把握其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7.
通过国内外诸多名家的翻译,唐诗,如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歌,在西方得到了广泛传播;然而,唐诗的译介仍然面临挑战,这是因为:诗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必然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形式转换、意义传递或文化移植都需要发挥译者主体性.在对译者主体性进行诠释的基础上,可以借鉴哲学阐释学的相关理论,从"诗歌意义中未定点的存在与阐释"和"译者主体性是唐诗多译本现象的内在理据"两方面探究李商隐诗歌英译的多元阐释现象;多义性作为李商隐诗歌的内在本质,是促使译者发挥主体性、对源语文本进行多元阐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民间艺术展演文本的后现代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艺术展演作为当下中国广泛可见的审美文化文本,是一种受制于全球化消费文化观念影响而勃然兴起的文化现象,其文本特征不可避免地在外显形式和内在结构上凸显后现代意蕴。这是一种具有典型后现代特质的审美文本。该审美文本的生成是民间传统艺术于消费社会中对后现代文化逻辑的回应而进行文化重构的结果,在结构组合上,表现出以去生活、去语境的方式将作为生活样式的民间传统艺术符号进行符合消费主义文化逻辑的拼贴、重装和压缩,具有鲜明的混杂体结构特征;在审美特征上,表现出全球化想像、原生态悖论和审美范式转型的后现代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9.
传播学者费斯克以独特的视角和文化方式阐释新闻,认为"新闻是历史的拼贴",是建构意义的知识权力.新闻文本与受众是一种互动关系,新闻文本的意义通过新闻制作者与受众达成协商来推理建构,而受众结构的异质性决定了文本解读的多义性.新闻文本意义的建构同时还是一场新闻意义建构者与受众理解的抗争.  相似文献   

10.
课堂实践中的课程理解与文本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意义的课程整合了美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认知,教师课程理解的生成性与批判性在本质上体现了教与学的意义。对教科书文本及其之外的教学参考文本、教具、补充教材的诠释,起到了复制与传承文本的意义。在课堂实践中,教师是课程文本与学生的中介角色,课程的理解与文本的诠释是对知识和价值的探索、争论、传承,内在地包含着解放的方向,这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归宿。  相似文献   

11.
“无厘头”:一种流行的大众文化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传播时代的“无厘头”文本不同于传统的大众文本,“无厘头”结构文本以其经典情节模式的特殊变体、庸常的小人物形象、拼贴性的“程式化”结构、“戏说”式的文本风格等因素,形成具有鲜明特质的文本结构,成为一种时代风尚和一种大众文化现象。“无厘头”结构文本的形成有着独特的社会内涵和文化土壤,客观、全面地探究剖析“无厘头”文本的特定内涵和程式化结构、复杂的社会文化成因、狂欢化的审美风格等问题,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包括“无厘头”在内的当代大众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从语篇的结构特征和词汇标记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了英汉语篇中"问题-解决"模式的异同,发现:"问题-解决"模式在英汉语篇出现的语篇体裁是一致的;在英语语篇"问题-解决"模式中,"情景"部分常常没有出现,但在汉语语篇中,该模式较为严格地遵循了"情景-问题-反应-评价"模式;在英汉语篇"问题-解决"模式中,各个组成部分可能由一句话来完成,也可能由多个句子来构成,还可能出现语篇模式重叠,这在英汉语篇中是一致的;英语语篇中"问题-解决"模式有其明显的词汇特征,而汉语语篇的"问题-解决"模式虽然没有明显的词汇标记,但在关联词的使用上与英语语篇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的“存在主义文学”和“新小说”的评介中都体现出本土意识。对这两类文本的评介说明,生活在一定文化背景中的人总是会形成特定的文化意识,这种意识会影响到评介;本土意识内涵中的小说审美意识对评介同样会产生重要影响。本土意识的本土化特征和兼容性特征在两类文本评介中都有所体现。在特定的条件下,接受过程中本土意识中的某方面主导作用会凸现出来;同时文学评介的本土意识对评介文本的接受者是客现存在的。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从文学文本入手,探讨经过修辞移植后的电影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笔者以莫言的小说为例,分析了文学文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表现。从小说《白狗秋千架》到电影《暖》两种文本间成功的修辞移植,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大众文化语境对文本修辞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苗族古歌为苗族古代经典,作为无文字社会的口传经典不同于文字的经典叙事,苗族古歌具有民众性、日常性和表演性。清水江流域苗族古歌不仅反映了清水江苗族的祖先记忆、族群历史,而且是苗族生活的指导性原则,其“开亲歌”和“苗族贾理”即为苗族伦理观和社会规约的经典性口传文本。清水江流域苗族古歌主要从苗族的家与家族、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和人与人的社会伦理、社会规约等方面规范着苗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准则,并模塑清水江苗族的经济社会结构。现代化以来苗族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带来了苗族伦理观与社会规约的变化,苗族行为准则的“文本”开始由口传经典转化为国家法律与制度,苗族古歌也从“日常生活”状态转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本”形式。  相似文献   

16.
旅游翻译作为一种实用文本翻译,应注重信息传递效果,即原文和译文间信息功能的对等,而非语言形式上的对应。从文化差异的角度不难理解英汉旅游文本的差异。因而翻译策略应着眼于英汉旅游文本风格上的差异,在译文表达上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译入语的优势,尽量减少文化信息交流中出现的障碍,实现旅游翻译的预期功能。  相似文献   

17.
文本功能对应用翻译的策略主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翻译是一种实用性强而又注重"以内容为中心"的翻译文体,其体裁大多可归属于纽马克(Newmark)界定的"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它具有该类型文本的所有功能特性.翻译实践表明,应用翻译中文本功能与翻译策略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内在联系和规律性,诺德(Nord)与组马克(Newmark)的翻译研究对应用翻译有着"纲举目张"的指导作用.其翻译策略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与各自的文本功能有直接关系,这一点与文学翻译不尽一致,因而应用翻译中以文本功能来确定翻译策略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8.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各级"非遗"名录的申报和项目保护上,口头传承的"民间文学"类陷入了一个误区。许多地方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进入国家级名录的民间文学项目只有84个,占全部1028个项目的8%,与80年代搜集记录下来的民间文学文本(故事184万篇、歌谣300万首、与700万条)和民间实际的蕴藏量极不相称。作者举出20世纪80年代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五个大区的91个"常见故事"和"故事类型",一个也没有被地方申报,故而一个也没有能够进入名录,得到国家层面上的保护。民间文学传承人只有32名,占全国进入名录的777人的4%。许多著名的作品没有进入国家级名录,使国家级名录的权威性受到损害。亟待在理念上和实际工作上作出调整。  相似文献   

19.
民间文化遗产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根据文化部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保护和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精神,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策划“民俗志”、“史诗长歌”、“民间文学作品精选”三套丛书。三篇总序,阐明丛书之宗旨,民俗、史诗、长歌与民间文学基本知识,丛书之写作要点。  相似文献   

20.
与传统旅游文本不同,旅游网络文本在内容、语言运用、表述方式、体例、影响力等方面有着鲜明的特点。作为生态翻译学理论重要研究焦点和理论视角之一,“三维转换”为旅游网络文本汉译英的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研究视角和高效的操作办法。用“三维转换”对“杭州旅游英语官网”网络文本英译的观照既能丰富生态翻译学的理论研究,也能积极促进我国涉外旅游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