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胡适对词学研究的介入,给20世纪新词学的建设以深远的影响。他对王国维思想的发展和对“清末四大家”的批评,在二三十年代的词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有反对者,亦有拥护者,从而形成了现代词学史上的“体制内派”和“体制外派”。在五六十年代以后作为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权威,胡适成为人们进行思想批判的对象和目标,但是他的思想却借助胡云翼的《宋词选》得以深入人心,直到80年代以后这一局面才有所改变,胡适思想的影响才得到真正的清算。不管胡适的“角色”是怎样地变化,他的词学思想的价值已经超越了自身,而成为20世纪词学思想变化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2.
胡适用进化论的利器把中国文学史分割成两个对立的部分 ,将非正统的白话文学从文学史中剥离出来并加以增色处理。在胡适的观念中 ,白话文学最具备与西方文学整合的内在机制 ,他试图以此为结合点实现中西文学的对接 ,从而创造出崭新的中国现代文学。胡适重述文学史的文化姿态具有典型的转型期中“过渡人”的特点 ,他一方面强调文学的“西化” ,另一方面又极力弥合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裂痕。胡适文学进化观中所潜伏的一元化话语立场和目的论、意志论的史观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反思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在他的《律诗底研究》中给予律诗以极高的评价:“研究中国诗者若不着手于律诗,直等于没有研究中国诗”,而“研究了律诗,中国诗底真精神,便探见着了。”相反,胡适在《白话文学史》里却声讨那“不大自然”律诗,高举起“作诗如说话”的白话文学大旗。直急得朱光潜读罢之后“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关于20世纪词学研究方面众多论著的推出,让我们对上一世纪词学研究的总体风貌有了初步的把握。但不断的鸟瞰无法让我们真正了解20世纪词学研究的内部到底是何种状态,学人间如何互相影响,研究方法有哪些演进与新变,我们如何评价与接受前辈学人的研究,这些都有待深入探讨。甫出的《词学的星空———二十世纪词学名家传》(曾大兴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版,下文简称《星空》)就对上述课题做了积极的探索,且成果显著。《星空》分为上下两卷,将20世纪词学名家分作两个群体,上卷为“现在词学”名家,或云“新派人物”,下卷为“传统词学”名家,言下之意为“旧派”(作者在书中多次出现这样的表述)。两个群体的划分,脉络清晰,初读即可让读者对两个群体派系人物及师承关系有着直观的把握。《星空》在对每一群体内部流衍进行描述时,非常注重揭示该群体前后学者之间在词学上的师承与有关词学活动交游,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了其中的勾连以及其何以为同一群体的原因所在。以上卷为例,在对上卷所列的11位词学名家进行描述的时候,作者努力寻找出他们之间直接的交游,如胡适与王国维之间的交往,胡云翼与胡适的关系,胡适对冯沅君的指导,俞平伯学术方法上对胡适的借鉴,浦江清...  相似文献   

5.
胡适寄予章回小说研究以理想的纯学术姿态,这可见于他考证小说时的传统学术功底.当然,胡适研究章回小说的方法不仅考证一种,也有关于文本层面的外来元素,即小说叙事,在胡适建构的白话文学系统中体现出他对于叙事的兴趣.而作为白话文学史最重要组成部分的章回小说,其白话叙事功能可以促成新文学的建设与传播.这样一来,章回小说研究不再是纯学术的工作,而是能指示出现代文学生成的历史意念.  相似文献   

6.
胡适白话文学理论检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适的白话文学理论对于中国新文学运动乃至整个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但胡适本人并没有从理论上认识到他所提倡的白话与文学革命以及整个文化思想革命之间的深刻关系。胡适的语言本质观基本上是工具论,因为这种工具论,他并没有把当时他所提倡的白话和传统的白话从本质上区别开来。语言即思想,语言革命即思想革命。五四时期胡适等人提倡的白话即后来的“国语”是一种新的语言系统,一种口语、欧化词汇和部分古汉语词汇的混合物,一种具有强烈西方思想和思维特征的话语方式。胡适关于文言白话的基本观点并没有从根本上解释五四新文学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7.
胡适对词学研究的介入,给20世纪新词学的建设以深远的影响。他对王国维思想的发展和对"清末四大家"的批评,在二三十年代的词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有反对者,亦有拥护者,从而形成了现代词学史上的"体制内派"和"体制外派"。在五六十年代以后作为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权威,胡适成为人们进行思想批判的对象和目标,但是他的思想却借助胡云翼的《宋词选》得以深入人心,直到80年代以后这一局面才有所改变,胡适思想的影响才得到真正的清算。不管胡适的"角色"是怎样地变化,他的词学思想的价值已经超越了自身,而成为20世纪词学思想变化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8.
钱玄同采梁启超、章太炎、胡适、陈独秀诸家之长,倡言“白话体文学说”,并以“古今一体,言文合一”立论,主张“古人用古语,今人用今语”,为白话文学提供了科学和历史的根据。此说推动了胡适倡导的白话文学理论体系的最后完成;摧毁了古文偶像,宣告桐城文派为谬种,选学文派为妖孽;并以此为起点,“白话体文学说”开始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9.
在 2 0世纪词学界 ,叶恭绰是一位以搜集整理清词文献知名的词学家。然而 ,他论词标榜直抒性情 ,反对受形式格律束缚 ,主张顺应时代需要革新旧体诗词 ,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对 2 0世纪词学的主要贡献是 ,详尽地分析和论证了清代何以称为词的“中兴时代”。  相似文献   

10.
胡云翼的词学思想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进化论的词史观,白话文学的价值标准,豪放词的审美认同。他的词学思想在20世纪词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这些思想的形成,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学术道路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是在新文学作家的影响之下走上文学和学术之路的,他自己也曾经是一位有成就的新文学作家;他是词学界投笔从戎的第一人,在敌后抗日斗争中有过许多出色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张孝祥不仅是南宋初期的词坛大家,也是备受士人推服、任天下之重的帅臣。长期以来,他的阃帅身份多为论者所忽视。孝祥词学观念的迁变流转和于湖词主体风格的演进生成,与其数任帅阃、开府四地的仕宦历程亦若合符契。在高、孝二朝交替的时代背景下,孝祥主导的幕府文事活动、幕府驻地自然山水的感发,对于湖词风的逐步嬗变、词格不断提高和词境日渐拓宽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幕中人际交游与文学互动,藉由政缘、学缘、姻亲的关系和共同的艺文志趣、学术理念、中兴理想,孝祥以诗词唱酬的方式构建起了一个包括地方帅臣、道学名流、诗文大家等不同群体的人际网络,涵养出迥异于绍兴和议后的文学创作生态,成为孝宗朝文坛全面中兴的重要促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曹勋为北宋末年慢词大家,其词作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融入了自我的人格精神和审美趣味,含蓄典雅,推动了文人词的雅化。内容上以士大夫的高情雅趣修正花间绮艳题材,以词言志,使词向风雅精神回归;艺术手法上以才学为词,追求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这些都与时代风尚、本人丰富的学识、艺术趋尚及其父曹组的创作命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与传统"诗重于词"的文学观不同,陈亮更加注重词的创作。他推崇"花间妙语欲无诗"的理念,执著于词"立意精稳,造语平熟,始不刺人眼目"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鲜明地提出了近拍词的具体填词方式,要求词能够"本之以方言俚语,杂之以街谭巷歌,抟搦义理,劫剥经传,而卒归之曲子之律",在语言形式和义理贯注方面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途径,深刻体现了其词论"立意精稳,造语平熟"的特点。陈亮词论的内在精神与其"道,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者也"的理学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充满禅意的唐代白话诗融诗歌、佛门倡言于一体,形成了既迥异于汉语梵歌,又不同于翻译文献的体式。因其特殊的传承方式,承前启后的唐代白话诗有很多诗作年代、作者难以确切。在梳理史籍文献的基础上,从语言组织方式、文字、词汇等方面对唐代白话诗歌语料进行综合考察,可以最大可能地为汉语史及其他学科提供可资直接引用的唐代白话诗歌语料。  相似文献   

15.
胡适词史观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词史观的基础有两个 :一是文学进化论 ;一是文学形式起于民间 ,死于文人的循环论。其词史观在宏观上基本符合实际。解放后的词学研究仍能感受到胡适的实际影响  相似文献   

16.
陈子昂认识到文学的教化作用,重视文学内容对社会的影响,针对南朝绮丽柔靡的诗风,鲜明地提出了以兴寄、风骨为中心的文学革新理论,并在创作上实践了这种新的理论,对盛唐诗歌的繁荣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周密是宋元之际著名的文人,著作丰富。他的诗、词创作在当时都有名气,两种文体之间因为渗透了周密的文学思想、生活经历,在很多地方都存在共同之处,比如:崇尚自然、工于炼字造句、善用事、追求清雅之美,创作技巧和风格上诗、词作品间也有互相影响的地方。但是,诗、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尤其是周密严守词自是一家的观念,导致他的诗、词所表现的范围有明显区别。周密诗、词作品中体现出的互动与不同,与南宋晚期文坛对诗、词的认识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在金词融会北宋词风的过程中,遗山以其在文坛上的领袖地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金词和北宋词的交融是中原地区汉民族的农业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的草原文化的交融,遗山以其极高的词创作成就而成为这两种文化交叉点上的佼佼者。遗山推崇苏、辛,词风豪放,对元词的发展走向很有影响。在沟通宋、金词以及在金、元词的延续上,遗山词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遗山还是在具体词学理论指导下进行词创作的金代最重要的词人,其词体制完备;词中尊杜,极善融化唐诗;其词又有明显的“史”意识影响的痕迹;金、元之际文人歌酒狎妓之风在其词中时有反映;清代词论对其词毁誉不一。凡此种种,都体现了遗山词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9.
新诗的发展的一个历史传统,就是将胡适所提倡的白话如何由一种散文化的口语发展为文学语言。这方面的成就应该说是确定无疑的。因此,新诗不仅是有自己的文学语言,而且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文学语言。杰出的诗人创造自己的语言。白话已经提供了新诗写作基本的一种需求,一个诗人不应该去怀疑一种语言是否已经可以达到表达的需要,而应该怀疑自己是否能够用写作来创造出满足这种表达需要的语言。  相似文献   

20.
在近代中国文学转型的大背景下,刘半农早期的翻译诗歌存在着许多误读,他将抽象的意象具体化、本土化,转换思想内涵,体现出异中求同,在传统诗学与外国诗歌的对观中寻找新的诗歌范式和资源的倾向。早期的译诗经验也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和文学理论,让他走过了一条从创新白话韵文到发掘本土化民歌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