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金烁锋  韩健 《理论界》2008,(4):140-141
同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前期作品中相比, <第五和平书>的主题中蕴合的倡导世界和平的理念已经超越了其对文化身份的建构和分析,从而使该部作品中所蕴合的"和"思想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从汤亭亭作品中"和平"主题的存在意义入手,结合其写作历程和创作方法,分析<第五和平书>中体现的中国"和"文化,并对"和"文化思想在当今世界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金圣叹评点的<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为例,通过和西方结构主义叙事理论进行比较,概括了金圣叹的戏剧叙事理论的民族特色:金圣叹的戏剧叙事理论受到儒佛之学、史传文学和八股文的影响.金圣叹从作家创作时谋篇布局的技巧和作品内部结构的"势能"两方面剖析了戏剧发展的动力.金圣叹将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独具个性的分析了戏剧的各种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3.
日本导演黑泽明借用莎士比亚的戏剧<李尔王>(King Lear)拍出的电影<乱>(Ran)是一个大胆的艺术创作,我们认为,虽然评判艺术作品之美,须秉承独立精神,即把该作品置于其独立的学科门类中去考察,避免电影改编作品或其他"改编"作品陷入向不属于自身艺术特性的门类中寻求欣赏的标准的境地,但文艺创作的繁荣,却须知彼(其他艺术门类)知己(此艺术门类),摈弃门户之见,即以"乱里春秋"的艺术手法运用于艺术创作,将任何可能性都视为根本追求,所谓艺术创作的自由与新意,才是不受限制与拘束的.而实际上,"乱里春秋"的方式,就是人类文化自身运行的方式,即"化"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梁乙真的女性文学史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中国近代早期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史的特点及其时代意义.梁乙真的<清代妇女文学史>和<中国妇女文学史纲>两部文学史具有较为为完整的结构叙述体系,而它们都基于"史料主义"进行叙述.虽然存在一些问题,梁乙真将女性的文学行为及作品视为一个"独立"的批评对象,这是最值得关注的遗产.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把这篇文章印发全党作为整风文件.在此政治语境下,解放区出现了<李闯王>、<闯王进京>、<甲申记>等以李自成起义为题材的戏剧作品.这些戏剧作品在戏剧情节、人物形象上表现出了较大差异,这也反映出他们在创作意图上的差别,进而表现在他们对毛泽东、郭沫若,以及大家对三百年前甲中年那段历史的误读.  相似文献   

6.
张继红  张学敏 《理论界》2009,(9):136-138
<家>是巴金的成名之作,<寒夜>是巴金的巅峰之作.两部作品都隐含着作者鲜明的"我有话说"的意念化创作倾向.同时,两部作品都选择了"家"及其伦理关系这一切口进行叙事,但文本的叙事逻辑和作品人物的情理逻辑出现了内在的矛盾--文本裂痕.这一现象在<家>中产生,到<寒夜>逐渐得以弥合,这种在艺术策略的选择与深化成为上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丰富而独特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7.
柳青的<创业史>与陈忠实的<白鹿原>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代表作品,由于它们各自所反映的宏大的历史内容和独特的艺术追求而都被视为史诗性作品.然而,如果以史诗性作品的标准对这两部长篇小说从文化层面上进行分析和比较则不难看出,<白鹿原>的文化底蕴要比<创业史>更为宽广和深厚,因而,史诗品格也就更为鲜明和突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柳青的<创业史>作为"十七年文学"的代表作品,由于极左观念的束缚,突出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往往不是从丰富的生活实际出发而是从单一的政治视角出发的文学观念和创作模式;而陈忠实的<白鹿原>则超越了时代和政治的局限,以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广阔历史视野来观察、描写生活,从而使他的创作达到了高度的历史真实与丰富的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8.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以下简称<诗话>)、<西游记杂剧>(以下简称<杂剧>)、<西游记>前后相沿叙述三藏法师西行取经故事.三部作品在以取经作为核心主题的同时,均将取经团队成员通过经历取经获得救赎、求得正果作为副部主题.<诗话>中救赎主题已出现,由于<诗话>是一部简陋的面向世人的"俗讲",其简陋与不成熟使救赎主题没有能够覆盖取经团队全部人物,面向世俗的特点则使救赎的实现形式表现出明显的世俗性.<杂剧>出自名家,对救赎主题有了很大的发展与丰富,很多方面也反映出受了度脱剧的影响.<西游记>中救赎主题最终统帅取经团队所有人物,救赎主题完全确立.明代"心学"影响巨大,佛教世俗化程度加深,这些都对<西游记>救赎主题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具文学价值的作品,而寓言是最能体现<庄子>文学特性的一种样式.<庄子>寓言既包含主角、细节描写、情节等文学因素,也涵客逍遥、物化、无为等哲理玄思,两者难分彼此,圆融统一.深入剖析<庄子>寓言中这种文学非文学的现象,并试图以"文学他化"理论解释这一现象,是为了更好地还原<庄子>的历史语境,也是为了更好地解读<庄子>寓言的完整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欧阳炯的<花间集序>作为最早的一篇词论,历来备受关注,但学界往往侧重揭示其对词体软媚风格确立的奠基意义.其实由于面向"西园英哲"和"南国婵娟"的双重对象,<花间集>及其序言在审美倾向上具有两重性或折中性.<花间集序>从音乐特性解说"花间"的意义,清艳的审美价值从中已得到确认.<花间集>中所收录作品也与序言中所揭示的审美倾向不谋而合,这种作品与序言在审美上的一致性,可以从特定的时代和地域特征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孔子诗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评论<诗经>的专文,意义重大.其中第九简评论了<诗经·小雅>中<天保>、<祈父>、<黄鸟>等三篇作品.孔子对<天保>宣扬的敬天谀君思想提出否定意见,正面提出君权德授、王福德赐思想,是孔子仁学德政思想在解读作品时的具体体现,论诗角度具有多样化特点;孔子明确肯定<祈父>的责问理由及诗歌本身,评论有理有据,用"责"字概括<祈父>的内容特点,见解深刻独到;评论<黄鸟>时用"困而欲反其故"准确概括诗旨,并且揭示出"多蒙耻受辱者往往会抨击社会"的普遍现象.<孔子诗论>的面世,可使汉儒、清儒与宋儒的争讼得以了断,为辨正汉儒以来对三篇作品的误读提供了最早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的"文之枢纽"部分<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个单元,既相互独立又构成一个整体.相互独立指五个部分都有各自独特的角度,不能相互代替.互成整体指五个单元虽然立论角度不同,但是它们如众星拱月一样,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如何寻求"理想之文".  相似文献   

13.
读者在文学活动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这种重视在意大利小说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作品<寒冬夜行人>中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读者从文本之外走到了文本之内成为作品的中心,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读者成为作品的主人公;二是读者的阅读期待构成文章的叙述线索.本文从这两个方面逐一分析,以期说明<寒冬夜行人>中的读者形象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消费文化主导文学艺术生产的时代,余华的<兄弟>深深地打下了消费时代的文化烙印.<兄弟>的畅销,是当前消费社会大众文化生产机制的产物,是余华十多年来在先锋文学领地所聚集的品牌效应在大众文化市场的反映.究其作品本身来看,作者媚俗化的写作姿态,"削平"了作品的意义和深度,其名气所带来的品牌效应已远远大于作品的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5.
莱辛论丑有以下三重意义.从时代的启蒙意义看,对"丑角"在悲喜剧中的作用和意义的宣扬,回应着启蒙时代的民族召唤和文艺使命,可谓以艺术的手段宣扬自由、平等、民主的政治理想,提高一般市民地位与人权的一种努力与尝试.从美学意义看,<拉奥孔>首次打破"丑"的禁令,给"丑"在诗歌艺术中的出现留下了宝贵的空间;<汉堡剧评>中的"丑角"论赋予一般市民在戏剧申的出现以合法的身份,拓宽了戏剧形象塑造的领域.从方法论意义看,无论是论"丑感",还是论"丑角",都以具体的现象或事例作为论说的材料支撑.与以往德国荚学论著注重系统性、逻辑性相比,它既不乏严密的学理论证,又处处充满着现实气息和人文关怀,为创遣性的批判式写作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6.
细勘王国维<人间词话>手稿与刊本的异同,参照其<文学小言>、<人间词甲稿序>、<人间词乙稿序>等写作时间和内容,可以寻绎出"境界"说从发生到成型的运思轨迹和学理机制.从<词话>手稿看,"境界"说的形成经历了前30则的灵光乍现和第31则后的自觉立论两个阶段;从内涵看,"境界"说藉由综合求通式"探本"思路,融合了<文学小言>"阶级"说和<人间词乙稿序>"意境"说要义,集"阶级"说的评价功能与"意境"说的描述功能于一体,克服了"意"与"境"主客二分的局限.作为"作品中的世界","境界"概念的广阔外延和丰富内涵使静安自然实现了词学、学术、事业、文化和人生境界的融通.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通过他不朽的批评论著,形成了非常难得的世界性文学影响.<流亡文学>--六卷本巨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的第一卷,是这种巨大影响的最重要因素."流亡文学"及流亡主题,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欧洲到全世界的时代热点,引起了不同背景的读者的阅读、谈论和介绍的兴趣.从日文文本,到德文文本,以及在美国的英文文本的介绍,都突出了第一卷<流亡文学>的地位.勃兰兑斯在写作此卷时充溢着燃烧的激情,感召着人们阅读和介绍的兴趣.在中国,鲁迅和其他著名文学家也对第一卷投诸更大的研究热忱.  相似文献   

18.
<百年孤独>是一部多层次、多内涵的作品,读者无论从哪个角度来欣赏它,总会得到新的审美愉悦和审美快感.从近年来的研究中,笔者发现:<百年孤独>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现实主义的主题创作,陌生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原因之一.这种独特的创作方法值得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朱熹从文气辞制、文体风格、文献传流及文本内容等方面,对<尚书>孔<传>、大小<序>及其文本进行疑辨.其辨<书>具有"既疑且信"的鲜明特点,并突出体现在<大禹谟>问题上,这是由其思想体系所决定的.这种基于深刻思想背景的疑辨工作,时后世辨伪学及思想史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聂珍钊教授提出的一种文学作品批评的研究方法。在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对作品《廊桥遗梦》中男女主人公心理活动及其行为的伦理动机予以分析,揭示了作家通过该作品向读者所传递的至善至美的人之本性,即追求理想爱情和承担社会家庭责任的伦理道德,从而在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解读了该文学作品的传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