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奥运会是运动员的盛会,也是志愿者的盛会。2008年奥运会把中国的志愿服务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把这道靓丽的风景线全面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来自全中国、全世界的志愿者们汇集北京,携手奥运,通过志愿服务,为北京奥运会增添光彩。 相似文献
2.
宋佳东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2):71-73
志愿精神既包容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又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借鉴地吸收了西方现代志愿部分运行方式,其在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善,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融合,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和弘扬志愿精神,这既要立足于我国国情,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志愿服务活动,又要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的不断发展,使其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江雯雯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0):95-97
志愿服务精神是我国优良的传统美德。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风向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在阐述志愿服务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价值观引导、长效激励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对如何培育志愿服务精神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一个新兴的社会组织——志愿者组织正悄然地发展与壮大。他们身体力行地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一种良知和社会责任,一种大爱和奉献精神,一种无畏而高尚的社会实践,在多个领域,以多种形式,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他们的身影出现在汶川地震的救援现场,以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多个大型国际活动中。也正是他们的努力和奉献,塑造了中国礼貌、友爱、负责的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5.
心理健康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和谐社会是一个健康社会,心理健康是社会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与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基本特征之间存在内在的本质联系,因此心理健康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石。 相似文献
6.
志愿精神始终与无私奉献联系在一起,高尚的道德情操表象让世人无暇怀疑其得以维系的个中缘由,笔者从真实还原的角度对志愿精神进行了剖析,认为志愿精神是“无私”与“有私”并存的载体。 相似文献
7.
牛秋业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2):66-70
精神生产是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之一,精神生产已经成为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精神生产是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关键因素。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精神生产及其产品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共产主义是更高级的和谐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真正解决。 相似文献
8.
9.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一面旗帜。城市精神理应是城市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这种追求不一定是经济增长这种直接的目标,而是准确概括出被实践证明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推进作用的因素;大庆精神是大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它深深地熔铸在城市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大庆精神塑造着大庆城市的气质与风骨,彰显出城市的特色与魅力,构成了大庆"软实力"的核心,是代表和展示大庆城市形象的"名片"。 相似文献
10.
LI Xi-qiu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和谐社会有赖道德的支撑,公民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和谐社会的道德内涵包括人自身各方面、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培育公民道德行为是社会团结和谐的重要纽带,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观背景下,从德性层面对志愿精神进行深入剖析有着重要的意义。将志愿精神从德性的静态与动态两方面分析考察,可得出以下结论:“奉献”是德性的最高境界,“友爱、互助”是德性的核心要素,“进步”是德性的实现结果。 相似文献
12.
现如今,"小悦悦事件""碰瓷事件""跌倒老人无人搀扶"等社会现象突破了道德底线,社会陷入了以邻为壑的冷漠。好人"吃亏"成为一种大众心态。转型时期的中国,公民责任和志愿精神成了最稀缺的社会资源。我们面临的现实是不缺乏志愿行动但缺少公民责任和志愿精神,因而志愿行动不可持续。 相似文献
13.
现如今,“小悦悦事件”“碰瓷事件”“跌倒老人无入搀扶”等社会现象突破了道德底线,社会陷入了以邻为壑的冷漠。好人‘吃亏”成为一种大众心态。转型时期的中国,公民责任和志愿精神成了最稀缺的社会资源。我们面临的现实是不缺乏志愿行动但缺少公民责任和志愿精神,因而志愿行动不可持续。 相似文献
14.
李伟哲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2)
全社会人们普遍精神信仰的建立,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内在支撑和目标要素,对于中国人来说,信仰和“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表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融通和激活“仁爱”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底蕴,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举措.提出“全民仁爱”行动计划及具体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5.
石华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7,20(2):197-200
和谐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的伟大构想,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全面进步与发展,需要丰富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科学精神作为科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其巨大的精神价值能够影响和激励社会成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基础,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 相似文献
16.
石华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2):197-200
和谐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的伟大构想,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全面进步与发展,需要丰富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科学精神作为科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其巨大的精神价值能够影响和激励社会成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基础,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 相似文献
17.
敬采云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2):1-5
科学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共同财富。科学文化的精髓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科学文化的核心表现是国家软乓力。基于科学文化的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釜有着巨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今天是4月18日,当我提笔为本期《国际公关》写卷首语时,50年前印度尼西亚万隆国际舞台的那一幕幕仿佛又浮现在我们眼前。1955年4月18日,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第一届亚非国际会议,面对美国等敌对势力的阴谋破坏,面对许多亚非国家对新中国的不了解,周总理在会议期间广泛深入地做工作,以亲善友好的坦诚态度与各国代表交换意见并阐述立场,感动了与会者,赢得了人心,当周恩来总理“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声音回荡在万隆独立大厦的会议厅时,暴风雨般的掌声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9.
近日来,什么是北京精神?引起越来越多的北京人关注。北京日报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梳理出五种北京精神:①爱国、创新、包容、厚德;②正大、包容、和谐、日新;③纳百川、凝干载、践行首善④继古开今、尚德求新:⑤包容与梦想。其中,“爱国、创新、包容、厚德”更显得全面一些。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20.
据说,季羡林先生建议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在开幕式中应当出现孔子的形象,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于是,反对者揭竿而起,立刻对“孔子进奥运”骂得不可开交。我原本觉得这是一个没什么讨论价值的话题:可是.当我看到一些令我匪夷所思的“反对理由”之后,改变了主意。或许,正是因为有如此多人对中国文化、对儒学、对孔子怀有如此令人费解的误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