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泰国的苗人     
在泰国北部,有两个不同类型的社会:一个在低地,另一个在山地。绝大部分低地人是信仰佛教的泰人,而华人则为重要的第二位民族集团。总称为山地部落的山地居民,在民族成份、语言、文化上都是与低地人截然不同的。从民族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部落居民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的集团。第一个属于汉藏语  相似文献   

2.
他们曾经是世界的主人,而今天,作为地球上最后一批部落的勇士、捕鱼者和猎手正在成为这个世界的牺牲者。在索马里难民营中,那些曾颇有自豪感的游牧民正无精打采地等候领取联合国施舍的米粥。在设在巴西热带雨林中的急救站里,印第安人正在因染上麻疹而战栗和死亡,这种病是随着新公路的开通而传入的。菲律宾的山地部落民正在抵制水电开发计划中若干大坝的修建,因为这些工程的实施将使他们历经很多世纪才在山坡上开辟出来的一  相似文献   

3.
俾格米人俾格米(Pygmy),这个名词自从荷马时代就已使用,特指居住在上尼罗河森林地区的一种很小的人种。在现代人类学中,这个名词用以指那些平均身高不到150厘米的人种集团。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是特维德人,下分三个支系,散居在赤道非洲广大地区,共约168,000人。此外,安达曼的昂格人、菲律宾的阿埃塔人、南非布须曼人的一些分支,以及新几内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山地部落,也都属于俾格米人种。所有亚洲的俾格米人,一般统称“尼格利陀人”。  相似文献   

4.
今天居住在泰国北部的傣泐人是历史上不同时期从中国云南迁去的。尽管傣泐人在当地已经居住了数百年,但至今仍然保留着对祖籍地与民族支系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通过人们记忆的节日、祖先崇拜和相关的宗教祭祀表达出来并代代相传,形成了对泰国北部地区、祖籍地认同并存的格局。本文通过对泰国北部一个傣泐人村子的田野考察研究,剖析了当代泰国北部的傣泐人文化认同的微观结构及其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5.
民族集团东埔寨共有500万人口,其中约有85~90%是东埔寨人,即高棉人,约5%为越南人,另有5%为华人,其余2~3%是占-马来人、欧洲人、日本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泰国人、老挝人、菲律宾人及山地部落民族。高棉人在数量和政治力量上的优势使这个国家的民族成分具有很大程度的单一性。少数民族人数虽少,但有些少数民族却在东埔寨的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  相似文献   

6.
“山区部落”在泰国特指少数民族,他们绝大多数居住在泰国北部和西南部的边远高原地带。1959年,泰国政府开始认真注意到这部分人,同年,成立了国家山区部落委员会。目前,为数众多的政府或非政府机构同山区部落有关联。它们包括:一些军队和民间的组织,若干联合国的专门机构和私人志愿组织等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皇家山区部落发展项目机构。  相似文献   

7.
泰国西部及北部山区一带,居住着一群在语言、风俗习惯方面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集团,他们与生活在平原地区的泰人的风俗大不相同。这些少数民族集团在山顶或山坡上,建立起大大小小的村庄,我们称他们为泰国山民。根据山民研究中心的调查统计,泰国山民共有33万人。与此同时,许多研究与扶助山民的机构都掌握了有关山民的大量资料,这对了解山民这一极其重要的问题提供了依据。尽管山民的数量只是全国4500万人口中的一小部分,但是由山民所产生的一  相似文献   

8.
泰国的苗族     
苗族(又称Miao—tze,Mung,Che—hpik)是泰国最大的,政治上最重要的高地部族之一。整个亚洲的苗族总数估计约八百万人。目前多数苗族居住在中国南部(二百——四百万人)。其他苗族分散居住在老挝全境、北越和缅甸。居住在泰国北部的苗族有四万五千到五万人,其中青苗人数最多,白苗其次,公竹苗人数最少。  相似文献   

9.
在泰国的邻国中总是不断发生冲突,泰国地处这样的环境是很不幸的。无论哪个邻国内出现危机,结果总是使泰国面临一些人的涌入问题,这些人试图逃避其国内的种种问题而到泰国寻求避难。泰国和中国虽然没有共同的边界,但泰国也有不少华侨。从古代起,不同民族的人就开始进入泰国,这种流入至今仍在继续。现在,泰国已形成若干少数民族集团,他们给泰国带来了一些不同  相似文献   

10.
居住在泰国北部山区的泰国山民有30多万人,他们对泰王国的安宁与稳定,以及在破坏山林资源、种植罂粟、吸毒、可耕地的开发等方面出现了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因此,研究开发泰国北部山区农业及平原河流等问题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泰政府已经掌握了有关泰国山民的资料和数据,并制订了对山民的政策与措施。这对进一步研究和执行开发山区、促进山民发展的计划大有裨益,并对考察和解决山民问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建国前平地瑶社会经济发展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平地瑶主要居住在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江永县、道县、汝城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恭城县、平乐县等地,人口在30万左右。他们接近汉族居住或和汉族杂居,较早地接受了汉族先进技术和文化,史称“良瑶”、“粮瑶”、“民瑶”。他们  相似文献   

12.
这里所说的中间地带,就是豆满江彼岸的间岛东北的绥芬河流域。从间岛方面越过窝集即密林地带,就到了绥芬河上游,从此地往下有都骨、尼麻车、南突兀狄哈等族,即森林居民居住的地方。他们当然都是狩猎民,但因地处亚洲季风的最北端,尚可进行农耕。以下,为了便利起见,用“有农狩猎民”称呼他们。《李朝实录》对他们的情况有若干记载。这些记载是明朝弘治初年偶尔被其掳去的朝鲜文人和以后到这里讨伐的朝鲜军人所传。首先来看都骨族的生活情况。关于他们的居住情况《李朝实录》记载称:“其作室之  相似文献   

13.
在马来半岛的高地和丛林中居住着许多原始部落。占主导地位的马来族海岸居民称他们为“萨凯人”(Sakai),但由于这个词带有“奴隶”的涵义,政府现在使用“阿斯里人”(Orang Asli)一词,意为“原始人”。阿斯里人没有历史记载。人类学家推测这些部落民(tribal peoples)大多数是在8000到3000年前,由泰国北部、柬埔寨或越南等地迁来的。尽管部落和语言的界线常常模糊  相似文献   

14.
一些人常年居住在一个固定的地点:城市或农村,就他们的生括方式而言,通常把他们称之为定居人。可是,还有不少的民族,他们的传统经济活动与季节性迁徙联系在一起,他们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文化和殊异习俗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民族被称为游牧民族,其人就叫作游牧民。然而,这种称呼不完全正确,对这些人最恰当的称呼应为“不定居人”,因为他们不仅包括真正的游牧民和半游牧半养殖牲畜和鹿等动物的人,而且还包括猎户和按传统生活方式经营非农业的流浪人,其中有茨冈人、“海上游民”等。他们的一部分人伴随着畜群  相似文献   

15.
美、法、泰苗族人考察报告熊玉有一、考察背景及经过苗族除居住在我国外,在越南、老挝、泰国和缅甸都有分布。1975年,由于老挝局势动荡,约10万老挝苗族人沦为难民而涌入泰国,后在联合国救援组织和有关国家的配合、帮助下,其中大部分老挝苗族难民由泰国转而迁入...  相似文献   

16.
泰国华人社会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华人相比 ,泰国华人被当地民族同化的程度是最高的 ,华人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生活方式的各方面都已完全融入泰国主流社会 ,以至于很难分清谁是泰人 ,谁是华人。前几年有一些泰国华人学者甚至提出这样的观点 ,即泰国已经不存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华人社会。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笔者认为 ,尽管泰国华人已经完全融入泰国主流社会 ,但是 ,华人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仍然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质 ,就泰国大多数华人而言 ,他们仍然是华人。当然 ,泰国华人对本身的称呼也不同 ,有人主张称“泰国华人” ,有人主张称“有华人血统的泰国人…  相似文献   

17.
1967年,白鸟芳郎教授开始对泰国西北部山地民族进行初步调查。1969年至1974年间,以白鸟芳郎为团长的日本上智大学泰国西北部历史、文化调查团,又对该地山地民族进行了三次调查,这是日本在东南亚民族研究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大事。这一调查在白鸟芳郎教授的指导下,以位于泰国西北部的山地地带、经营刀耕火种的多种民族为对象,主要是以瑤族和苗族为重点进行了调查。对于他们所居住地域的自然环境和村落、耕地、交通、以及他们的社会组织、经济生活、物质文化、风俗习惯、民族礼节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拍摄了数万  相似文献   

18.
萨阿米犬是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土著民族,自古以来,他们就居住在这块土地上,世世代代靠饲养驯鹿为生。目前,萨阿米人主要居住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挪威、瑞典以及芬兰,俄罗斯也有一小部分。萨阿米人居住区一般称为萨阿米区,萨阿米人尽管分散居住在不同的国度,但是他们从来就认为自己是同一个民族,他们有共同的历史、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经济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9.
泰国的华人人口约有五六百万,主要居住在首都曼谷以及各府的大小城市中。这些历史上从中国南方的福建、广东、海南等省迁徙而来的移民后裔,以其创造的雄厚经济实力,积极地推动着泰国的现代化进程;虽然他们大多已经完全融入了泰国社会,认同了小乘佛教,但仍然秉承着中华文化的传统,延续着传  相似文献   

20.
1968年,鄂伦春族猎民的后代舍勒巴图从内蒙古大学毕业了。他怀着一颗为鄂伦春人寻求进步的火热的心,主动要求返回故乡工作。后来,他担任了甘奎猎民乡的党委书记。甘奎,靠山面水,土地平展,自然条件很好;嫩(江)——林(加格达奇)铁路穿行而过,交通很便利。全乡3个猎民村居住着100多户近400名鄂伦春族猎民,他们大都有加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