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对近年来中国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呈现高发、频发、表现激烈的态势进行了研究,认为部分领导干部应对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能力不足,认真分析、准确把握、正确应对和有效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是各级领导干部亟待破解的难题。提出了提高领导干部应对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能力建议:要注重提高突发现场的有效控制能力、群众情绪的化解疏导能力、政策的宣传解释能力、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能力、善后事宜的处理能力、经济发展的推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我国因为各种利益冲突引发的各种类型的群体性事件,近年来规模和数量不断升级。由于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原因,将群体性事件政治化、刑事化,用解决治安问题的方式加以处置,只注重如何处置群体性事件,而忽视如何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只注重国家权利和社会稳定,而不注重保护公民的基本人权,影响了当前社会稳定。从法律的角度对群体性事件进行定性、分类并加以规范,是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应当从整体上视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处置为“群众管理”,并强化保护公民权利的理念,进一步完善“群众管理”的法律法规。适当的法律政策指导、有效的培训、详细的规划和统一的领导都是公安机关群体性事件防范处置过程中,实施群众管理、切实保护参与公民的合法权益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群体性事件的生发隐含多种因素,在政府层面主要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事业等项目决策失误甚至存在消极腐败现象,对群体性事件处置不当,有法不依,沟通协调不力;在媒体层面主要有:信息披露不及时、失真,或成为政府简单的“传声筒”;在当事群体层面则为群众怀有各种复杂心理和动机。因此,政府部门应以人为本、民主科学决策,主动与其他机构和组织协调合作,与当事群体充分沟通并回应其诉求,依法及时、公正公开处置事件,媒体应发挥舆论监督引导作用,客观、及时地报道事件,从而将群体性事件消除于潜伏期或将其损失减至最小。  相似文献   

5.
农村群体性事件具有参加者是熟人群体,始发地是农村社区,起因一般是“具体”问题,表现形式是“积极作为型”等特点。从农村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角度看,引发农村群体性事件既有经济和政治原因,又有文化和社会原因。从农村社会管理者的角度看,引发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一是政策缺失,二是管理不当,三是体制不顺,四是控制失效。依法预防和处置农村群体性事件,首先要完善和健全有关法规,其次要建设依法预防和处置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6.
对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进行柔性化控制,是深入贯彻十七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高校群体性突事件的柔性化控制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五个方面加以落实,即:指导思想上的“柔性”;感情取向上的“柔情”;处置路径上的‘‘柔顺”;处置方式与手段的‘‘柔和”;处置机制的“柔韧”。  相似文献   

7.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影响校园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如何有效预防和处置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是高校保卫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分析了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提出了建立情报信息网络、制定突发事件预案、消除各类诱发因素、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坚持疏导说服教育、坚持团结绝大多数、正确区分事件性质八个方面的预防和处置对策,旨在维护高校稳定,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发生的具有较强网络影响的高等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层出不穷,网络信息传播的“辐射效应”和“雪崩效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会带来强烈的网络舆论和社会舆论冲击波。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展阶段可分为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解决期和评估期五个阶段。在网络视域下,高等学校要通过制定行之有效的新闻处置应急机制,成立新闻处置工作组,采取尊重民意、依法处理的方式,以及积极培养自己的“网络意见领袖”等举措来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建议中指出:“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认真研究社会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确保社会稳定。”近年来,部分地区发生了一些群体性事件,反映出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些变化,引起了中央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一、现阶段社会形势总体 稳定,但问题不容忽视。 当前,我国社会形势总体上是稳定的。中央对稳定工作高度重视,各级党委和政府建立了维护稳定的领导责任制,加强了矛盾的排查调处工作,初步形成了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机制。但还必须看到…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发展进入一个转型的时期,各种矛盾势必会在一定的环境下激化,各种问题也将会纷繁复杂。群体性事件在我国各地也是时有发生,那么如何处置群体性事件成为了大家一个关心的问题。在此将从群体性事件处置中的一环来说明如何更好地解决群体性事件,如何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并指出当下群体性事件大规模爆发出于何种原因,旨在为处置提供更加合理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社会过程是居于社会场所内各个行动主体互动的结果,群体性事件是互动过程中行动主体所采取的激进式表达诉求方式的表现.群体性事件中参与者以身份的名义行事,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自觉划分“我们—他们”的身份认同;当身份认同形成身份边界时,一旦遭遇突发事件刺激,参与者便倾向于采取激进行动,导致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的身份认同及身份边界是因国家政策所导致的不平等而起,解铃还需系铃人,解决这一问题,可从制度政策和文化两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积极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全力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超 《淮海文汇》2006,(6):12-16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但是,随着我国快步进入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群体性突发事件多变突起,已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因此,进一步加强研究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要特征,分析挖掘其产生的根源,探索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对策,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是一件十分紧迫而又棘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环境群体性事件是转型期环境利益矛盾激化的综合反映,也是基层治理面临的关键问题。在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处置上,地方政府长期运用的是“粗放式摆平”行为模式,主要样态包括权宜之计、刚性维稳、工具单一、政府包揽等维度。党的十八大之后,在党中央“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总目标指引下,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由此迈向了精细化治理的变革之路。较之于“粗放式摆平”,“精细化治理”具有关口前移、制度建设、公平正义、柔性治理、社会协同等特点。从“粗糙式摆平”迈向“精细化治理”,是多重社会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事件风险性与不确定性的倒逼、政府应急处置能力的提升、学习与培训机制的跟进以及社会认知的深化等。  相似文献   

14.
[摘要]省际结合部往往是多民族杂居的区域。历史上,这一区域具有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小传统”。通过调查发现,省际结合部所发生的民族因素群体性事件情况主要表现为:一是当地民族群众维权行为;二是因山林、土地、水源等自然资源争夺引发群体性械斗事件;三是黑恶势力介入的群体性犯罪行为;四是流动少数民族与有关部门的冲突。因此,预防和处置该地区的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对策是:在省际结合部地区建立健全区域协作机制;充分发挥社会资源,通过非官方力量调解民族关系;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5.
我国正处于改革深化的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是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高发期。群体性事件是改革开放深化过程中各种新的社会矛盾及深层次问题的集中反映,是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探寻各类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对于有效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高校群体突发事件中,以网络、手机和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对舆情发展具有双重作用,我们要充分认识构建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的客观必然性,认真分析新兴媒体视角下的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特点,积极探索群体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机制、论坛交流机制、队伍建设机制、信息收集机制、预警防范机制、事件处置机制,努力构建高校群体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17.
当前由众多深层社会矛盾积聚而成并日渐多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尤其是重大群体性事件凸显现阶段社会管理的滞后,并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形成了“倒逼效应”。需要在科学、理性认知重大群体性事件的目标、性质和功能的基础上,以社会管理理念的重塑为前提,以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以社会管理制度的创新为根本,不断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构建更为长效的重大群体性事件源头阻断机制。  相似文献   

18.
咏梅 《金陵瞭望》2009,(8):43-43
拆迁工作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一项“民心工程”、“实事工程”。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在拆迁过程中引发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强拆引发的群众自焚事件等屡有耳闻.极易成为危害社会和谐的引爆点。有些地方发生的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甚至群体性事件,很多与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办事、不按政策办事有关。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传统中,群体性事件属于集体行为研究的范畴。中国社会几十年的社会转型,在取得了巨大经济社会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与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相关联的社会心态现象。从群体性事件中反映出来的社会心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群体性事件反映出了由社会不公平和不公正引发的严重的社会心态失衡状况;群体性事件中反映出了阶层分化基础上的社会冲突意识和泄愤情绪等消极社会心态;群体性事件反映出了社会信任特别是民众与政府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信任严重缺失的状态。简要的动力学分析表明,心态失衡为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储备了基本的社会心理能量;社会冲突意识强化了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边界激活作用;社会信任的缺失削弱了群体性事件的控制和处置效力。  相似文献   

20.
群体性事件的范畴在理论上尚无定论,对于群体性事件应当根据行为实施的逻辑顺序加以界定。群体性事件严重威胁到社会稳定。对于群体性事件,刑法必须作出抉择,但不能一律用刑法加以处置。应当在明确群体性事件刑法适用原则的基础上,分清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为群体性事件的防控提供可选择的应对策略,保障社会稳定,推动法治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