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印度最伟大的古典梵语诗人和戏剧家迦梨陀娑的长篇抒情诗《云使》于18世纪前半叶通过藏文转译成蒙古文。作为梵文原本的目的语文本和蒙古文译本的源语文本,藏文译本的得与失直接影响了蒙古文译本。从蒙古文译本的语序和用词特征不难看出其对藏文译本的依附性。但藏文译本究竟在哪些方面如何影响到蒙古文译本,以及这些影响与梵译藏过程中的问题又有何关联?本文在《云使》的梵文、藏文、蒙古文三种文本逐字逐句比较的基础上,解析蒙古文译本所受藏文译本的具体影响,并在梵文、藏文本的对照中找出造成这些影响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法华经》是世界范围的佛教经典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之一。流失境外的和国外收藏的残缺不全的《法华经》已出版不少版本,而中国西藏收藏的4种《法华经》梵文手写本较之其它写本最为完整,虽然成书年代并不早,但其学术意义和资料价值是其他写本所不能及的。文章对国内《法华经》不同的梵文写本及《法华经》的汉藏译本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收藏的西夏文《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实际上分属两个不同的译本,即11世纪的初译本和12世纪的校译本,后者在1194年由智能法师奉罗太后敕命校订并在纪念仁宗的法会上散施。本文首次公布了校译本的一则发愿文和一则题记,加以汉译和注释,并且通过不同译本的对勘展示了校译的细节。  相似文献   

4.
徐剑 《民族论坛》2007,(8):54-55
本文以交往行为理论为基础,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主观世界三个维度提出了考察翻译行为有效性的前提标准,即"呈现事实的真实性"、"表达主体时的真诚性"、"建立、维持社会关系的正当性"以及"语言的可理解性",然后,将该有效性前提与翻译的文本类型划分相结合,提出了译本批评的具体原则。  相似文献   

5.
采用微观与宏观、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原则,选择相应的参数和指标对《红楼梦》中国少数民族语种译本研究状况(自1979至2010年)进行了描述性的探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展望其对"红学"、翻译学和民族文化融合与传播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北京木刻版《格斯尔》严格意义上的完整汉译本只有两种,即1960年出版的桑杰扎布翻译的《格斯尔传》与2016年出版的陈岗龙、哈达奇刚等翻译的《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本文结合北京木刻版《格斯尔》蒙古文原文,比较分析新旧两种汉译本,探究二者的体例、语言修辞特点,从而评述其得失及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谢国先 《民族论坛》2012,(18):105-112
马林诺夫斯基研究西太平洋岛民的民族志名作在我国有两个常见译本,即梁永佳、李绍明译《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和张云江译《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这两个译本都基本正确地传达了原著的思想内容,却都存在明显缺陷。《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漏译多,较不重视细节。《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误译更多,译名较乱。学术名著重译应具备必要性和超越性两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孔子和坛记>是中古时期在我国西北地区产生的一部道家俗文学著作,其汉文原本已佚,唯西夏译本尚存.前人已经发现该书的叙述线索套用了<庄子·渔父>,本文则进一步指出其汉文原本的撰成时间应在唐代中叶以后,内容为佛、道两家思想的杂糅,且作者的文化水平不高,这是唐宋西夏时代佛教与道教世俗化的反映.文章最后利用西夏译本对相应的汉文底本进行了构拟,希望能为西夏学和古代河西俗文学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阿日那与蒙译本《西游记》扎拉嘎在18世纪蒙汉文学关系史上,阿日那与他的蒙文译本《西游记》,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这部蒙文译本《西游记》以其厚实的篇幅,简洁优雅的语言,以及原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深远影响,与哈斯宝之《新译红楼梦》、无名氏之蒙文译本《今古奇观...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蒙古族古典文学名著<一层楼>的姊妹篇<泣红亭>的创作受汉文化及<镜花缘>等古典文学影响的情形进行了简略评述,并着重对<泣红亭>汉译本的得失进行了分析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