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性别化技能”的核心含义是不同性别学习接受不同技能,由此形成的男女能力差异是造成性别不平等的直接原因。本文分析研究了少数民族女工性别化技能建构与解构的逻辑机理,认为性别技能是由家庭、社区、学校、工作单位、社会传媒等结构性力量与女工个体性因素相互作用所建构,其历史成因是民族习俗与父权制的安排,现实动因则是资本对父权红利、性别租金的追逐,而创造相同、维护差异、习得新技能则是民族女工解构性别技能的主要策略与路径。  相似文献   

2.
曾路 《民族学刊》2019,10(6):83-88, 134-136
定向思维模式的建构与解构实际上反映出认知结构的二重性特征,两者在文化认知活动中可互为挹注共存于对立统一关系里。因此,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范式的研究,不仅要重视建构之功能催生的符号化文化构成,还应关注解构之功能显现的非常见的文化元素。同时,只有弄清楚定向思维模式的建构与解构在文化认知中的意涵,才能明确定向思维模式的“趋向”和“专注”特点以及“惰化”和“孤立”倾向,从而为牵及民族文化事项的认知固化与迁移提供理论工具并用以指导多元文化实践。  相似文献   

3.
民族文化、国家权力与全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当下全球化运动中,全球化、国家权力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试说明:当下的全球化运动无法在国家权力之外运行,只能在民族国家的框架中执行.因而,此前所幻想过的种种美妙的图景,诸如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全球化、政治力量实现最优化配置的政治全球化以及使各个民族文化获得最为充分的发展,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实现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等等,都将由于国家利益这个藩篱而步履蹒珊.全球化绕不开国家权力,民族文化同样摆脱不掉国家权力.现实地说,时至今日还没有找到一种途径,在国家权力之外进行全球化,或者民族文化推开国家权力,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4.
遗产化实践中,苗族"刻道"拥有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法身份。政府、文化精英等参与群体借助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环对刻道的内容、展示空间、文化生态、价值形象进行了有意识的重构与建构。在此过程中,各参与群体间因文化资本的差异和理性的诉求展开权力博弈,并在利益争夺中实现共谋。  相似文献   

5.
回族节日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族的传统节日是构成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探讨了回族节日文化的特性及其意义 ,充分揭示了回族节日是回族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人们从中可以得到精神的愉悦以及美化生活的养料。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壮族传统节日自成系列,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稻作文化色彩.壮族称过节为“吃节”.因而,节日是壮家人畅饮的盛宴、祭祀的盛典、娱乐的平台、交友的良机,凝聚着壮民族深厚的情结,承载着壮家人对人寿年丰、平安生活的追求与期待,储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铭刻着壮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印记,具有调节身心、振奋精神、促进团结、增强信心、丰富文化生活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在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加强对其节日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实现节日文化的重构与创新.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关于民族节日现代化演变的研究不甚枚举,文化变迁理论被广泛运用.本文旨在对文化变迁视域下的民族节日进行研究,打破对节日现代特征深描的惯例,而将研究重心放到刀杆节成型过程中,通过追朔、推演,以更为广阔的历史视角把握民族节日文化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8.
民族话语产生于现代性社会权力的置换过程中,民族话语嵌合于这种过程中并建构着存在的权力.民族话语权力建构是在一定的社会场域中发挥作用,而各种社会权力共同交织形成了民族话语权力空间.在这样的空间内部,民族话语权力则被各种动态平衡的权力场域所影响.民族话语的表达是民族话语权力的一种再生产,这种再生产不仅仅只是民族话语知识的再生产,更是民族话语权力的再生产.民族话语权力建构与再生产成为社会各种权力角色共同表达与解释的对象之一,民族话语的多样性的背后所展现的是各种权力角色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成都并不是一个典型的回族聚居城市,在过千万的人口总数中只有大约2万回族,集中居住在武侯区、金牛区、青白江区和都江堰市等地。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成都的回族经历了从聚族而居到散落城市各地的过程,现代社会人口流动性的增加,使得外地穆斯林因经商、工作或求学等原因来到成都。这些变化对成都本地穆斯林的传统节日有何影响?论文根据2012年古尔邦节前后在成都土桥清真寺的调查,以近20年成都市的城市发展为背景,试图解答伊斯兰传统节日如何在现代都市中"生存",探讨现代性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如何影响了传统节日的组织,现代商品经济又如何影响了传统节日饮食和服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时代之现代性与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梳理了"全球化"的历史阶段和概念,在基本界定了"现代性"、"文化认同"的内涵基础上,分别论述了"全球化"与"现代性"、"全球化"与"文化认同"以及"现代性"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并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民族记忆既是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载体,也是彰显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文化表征。民族记忆作为延续民族历史和文化基因的内在根基,通过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建构民族身份、塑造民族形象等形式传承和彰显民族文化基因的内在特征。以瑶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瑶族民族记忆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基因,并阐释其内在的价值与意义,对培育和铸牢我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不断嵌入到边缘地带,将孤立封闭的地方社会纳入外部社会体系之中,改造着传统的习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作为现代性的承担者,民族教育在传统与现代、进步与落后、中心与边缘、经济与文化、同一与差异之间,面临着内在的矛盾.因而,需要在教育空间编织现代性与地方性的关系,从国家、地方与个人三个层面推进多元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3.
中国壮族、越南岱侬族的族群叙事将侬智高这一史实人物神圣化为英雄祖先与始祖神.文章选取中越边境的靖西安德乡和那坡念井村为田野点,通过对在中国壮族与越南岱侬族等族群中活态传承的侬智高信仰,分析地方社会如何将侬智高的历史记忆置放在古骆越族“祖先崇拜”的信仰结构中,并经过族群内部的神话叙事、祭祀仪式到公共性的社会展演等文化实践,重塑了独具地方性的历史真实.侬智高信仰成为壮族与岱侬族等中越跨境民族的族群记忆与家园遗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作者在田野经历中对现代记录技术的反思为切入点,考察了民俗学在欧美的兴起与现代化过程,特别是现代科技和机械复制技术的内在联系.一方面,现代机器和技术取代了手工制作与技艺,印刷术普及了书面文字,这使传统生活方式在冲击中成为留恋与怀旧的对象,成为现代性的他者,催生了民俗学学科的诞生;另一方面,现代录音、照相、录像技术克服了视觉和听觉的瞬间性,使稍纵即逝的声音和场景得以固定为可捕捉之物,成为反思的对象,使民俗学研究得以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15.
张超 《民族学刊》2010,1(2):108-117,165
稻城紧邻亚丁一带的阿西黑陶有许多鲜为人知情况,迄今学界无一篇相关文章。笔者在较长时期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初步梳理出其品种、特征、起源、工艺流程、主要工具及与之相关的传统非物质文化内涵。作为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技艺的一种,从某种意义上讲,积淀的文化价值超过其功能、技艺本身。  相似文献   

16.
当代节日传统的保护与政府管理--以贵州台江姊妹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对民间节日的政府参与现象已多有关注,但缺乏具体深入的研究.本文从个案分析入手,探讨在当代节日传统保护中,政府管理的目的、意义、作用、趋势和得失.  相似文献   

17.
胡鸿保 《民族研究》2001,(2):98-100
如今,ethnic group一词以“族群”为对译语出现在中文文献里,频率越来越高。“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英译名已经由The State Nationality Affairs Commission改为The State Ethnic Affairs Commission。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理解汉文的“民族”和与之相对译的英文“nation”、“nationality”、“ethnic group”及其相关术语呢?中国从“五族”到“五十六族”的社会和学术背景是什么?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民国家”(nation-state)的学者和公民都渴望见到一种简明的解释。纳日碧力戈博士多年潜心研究民族理论,著述颇丰。最近,云南…  相似文献   

18.
19.
基于对城市常住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校教育状况的田野观察,本文试图深描以“流动文化”为核心的家庭生活体验,这一内心体验与学校教育所传递的城市文化风貌发生对撞,并带来隐性的文化疏离、无奈甚至抵触.这一文化体验对随迁子女的成长及城市生活的融入显然不利,甚至会埋下隐患.本研究认为探索随迁子女城市融入路径的问题,有必要专门留意文化实践者的内在体验及其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过程,在政策实施环节着力设计更为有效的促进融入的策略,其中,保证随迁子女的底线发展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