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那一年,正值池塘的荷花含苞欲放的时节,莲说,她不上学了,家里负担太重了。第二天,她便随着姐姐去打工了。那时,莲和我是同桌。清晨,莲走了,汽车轰鸣的声音从山头传到我的耳里、心里……我一个人背着书包上学了,路过村头的荷花池,我呆住了。荷花含苞未放,稚嫩的荷花能抵挡住外界的污风秽雨么?莲的姐姐在宾馆打工,原本朴素的她一年后涂脂抹粉地回来了。今天,莲随她走了。坐在汽车上,寂寞的我摸了摸身边的空位,想起了莲,想起了过去……“今天,有领导来听课,同学们要格外认真点,知道吗?”班主任笑着说。“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开始上课了…  相似文献   

2.
骆统     
骆统小时候,有一年闹饥荒,乡里的和逃难的人没粮食吃,饿得浑身无力。骆统见了,吃得也一天比一天少。姐姐见他总是难过的样子,就问他有什么心事。他说:“看到大家连糟糠都吃不上,我怎么能只顾自己吃饱呢?”姐姐说:“你为什么不跟我说,自己一个人吃苦呀!”于是,她拿出自家的粮食交给骆统,又告诉了母亲。  相似文献   

3.
母亲发如雪     
陈洪娟 《社区》2014,(9):60-60
过年回家,陪母亲去超市购物,她在日用品赁架旁流连,一副犹豫不决的样子我说:“洗发水和沐浴露我刚买了,牙膏家里还有两支,好像不缺什么了。”母亲好半天才迟疑地说:“隔壁王婶说染发剂效果不错,我想买点试试。”我抬头一看,母亲原本一头漂亮的黑发,现在夹杂着很多白发,特别显眼。  相似文献   

4.
风筝     
天下的母亲都爱操心,我妈妈是天下母亲中最爱操心的.在她眼里,儿女全是还没孵出蛋壳的鸡,她必须永远孵着我们. 小时候,姐姐上小学了,她最惧怕的是毛毛虫和图画课.她画出的人全有着一副极可怕的嘴脸,图画老师只能摇头,叹息也叹息不出了.有一次,她有点不舒服,可是有一项家庭作业却没有完成.那是一幅画,要画一个苹果.她好为难,哭了.妈妈说:“我来帮你画.”吃过晚饭,妈妈拿来姐姐的蜡笔和画纸,在灯下铺张开来.  相似文献   

5.
偕母亲逛街     
今天是双休日,见天气不错,便去外面租了一辆车,对母亲说:“娘,今天我们带你出去逛逛。”母亲穿戴好,却犹豫了:“唉,我一个老婆子逛啥?还是呆在家里看门吧。”我和妻互相交换了一下眼色,硬是把她拥上了车。母亲这辈子真不容易,养育了我们姐弟四人,给我和哥哥成了家,供姐姐读完了大学,并伺候着丧妻多年的叔叔,直到他去世。母亲得知我们要雇保姆看孩子,又执意随我们进了城。她说,“找人看孩子要花钱,我是孩子的奶奶,照看孩子是我份内的事。”母亲来到城里三年有余,从没踏出家门半步,也从不去左邻右舍串门。每日为我们洗衣…  相似文献   

6.
母亲气冲冲地打电话来,要我跟姐姐好好地谈一谈,因为她从来没见过像姐姐那么狠心的妈,居然大晚上让外孙女晴晴一个人走到她家去,路上还要过马路。她絮絮地唠叨着:“孩子这么小,被车撞了怎么办,被人拐走了怎么办……”  相似文献   

7.
我从小就成了读书迷。我六岁上学时,进的是一所教会学校。从小被关在家里,足不出户的我,刚被送进校门,就被学校里的“洋鬼子”吓坏了。第二天便不肯上学了,气得父亲将我的书包扔上了屋顶。我赖在家里不肯上学,父亲的打和骂不管用,母亲的谆谆教导作用也不大,姐姐的善意催促,我更是无动于衷。母亲是个没上过学,基本上不识字的家庭妇女,凭借她自身的努力,却能背诵上千首唐诗宋词。有一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要求她给我讲故事时,她讲了李白幼年时“铁杵成针”的故事。她对窗外的一轮明月,触景生情,给我背诵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  相似文献   

8.
骆统     
骆统小时候,有一年闹饥荒,乡里的和逃难的人没粮食吃,饿得浑身无力。骆统见了,吃得也一天比一天少。姐姐见他总是难过的样子,就问他有什么心事。他说:"看到大家连糟糠都吃不上,我怎么能只顾自己吃饱呢?"姐姐说:"你为什么不跟我说,自己一个人吃苦呀!"于是,她拿出自家的粮食交给骆统,又告诉了母亲。母亲也夸儿子懂事。骆统把余粮分给了挨饿的人。  相似文献   

9.
改嫁     
我8岁上没有了父亲,第二年母亲执意要改嫁,她向男方提出的唯一条件是必须带上我。然而我认为母亲再嫁人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死活不肯跟母亲到继父家中。母亲没有法子,只好含泪把我托付给我的二叔二婶,自己一人到了继父家中。母亲改嫁后,常回来给我送新衣服和好吃的东西,可我不但不穿不吃,而且一见到母亲回来就躲起来不肯见她。二叔二婶家并不富裕,可供我上学读书却不遗余力,我很顺利地考进了大学。大学三年级时,我回家探亲,二叔告诉我:你母亲中风瘫在了床上,你得去看看。二叔往常没少催我去看母亲,总是说她有病,这回没准又是在哄我。我很冷漠…  相似文献   

10.
陈浩 《山西老年》2014,(3):32-32
自从以写作为专职,家里的大小事儿多半都由老公打理。每天他早早地起床送两个孩子上学,然后又急匆匆地赶去上班,下班路上顺道去菜市场买菜回家,每天学校、公司、菜市场、家四点一线的生活雷打不动,虽然忙得脚不沾地,但从没听他说半个怨字,是个不折不扣的贤夫。母亲的生日快到了,我打电话向母亲询问她需要什么,没想到她却笑呵呵地说:"你不是打钱给我了吗?还要买东西干什么。"原来老公偷偷地帮我汇了钱。我娘家人的生日,老公比我记得还清楚,除了母亲的、小妹的、奶奶的,他还记得外婆。  相似文献   

11.
深藏的秘密     
澜涛 《今日南国》2007,(19):74-75
有一些秘密,谜底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字:爱。我的家在一个小镇,镇虽小,却因有山有水而美丽。当工人的父亲和母亲虽然没能创造一个富足的家,但我和弟弟却都生活得幸福而又快乐。灾难发生在我17岁、弟弟16岁那年,父亲在工作中被砸断了一条腿,家的主要支柱倒塌一根,而这一年,母亲刚刚下岗不久,她变得唉声叹气起来。那年的春节后,16岁的弟弟留下一封信,悄悄地跟随着南下打工的队伍去了深圳。母亲每天都要看上一遍弟弟留下的信,每次眼睛都会红起来。弟弟的信我只看了一遍,就记住了全部内容:"妈妈,没有和你商量我就走了,你别生气。我想过了,给父亲治伤,咱们家欠下了好多债,供我和姐姐两个人上学太难了。我是男孩,应该为你和爸爸分忧。我去打工,一起供姐姐上学……"  相似文献   

12.
正亲情成为最远的水接到母亲病重的电话时,我人在纽约,正在和3岁的儿子玩游戏。电话是家里的阿姨打来的,她说母亲本不让她给我打电话,但她知道,母亲是想让我回去看她的。阿姨最后说:"贺贺,阿姨也不希望你有什么遗憾。"高中毕业后,我就出国留学了。同为大学老师的父母毫不犹豫地为我选择了这条路,他们认为对我来说这是最好的出路。现在,我成了一  相似文献   

13.
分数下来时,她的世界塌了.她第二次高考,分数跟第一次一样,低得出奇.她在电话里用颤抖的声音说:“爸,分数知道了,考得还不错,上了二本线.”挂断电话,她“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她要去北京了,临行前,父亲为她放了一串鞭炮,再抓起地上的土,在她的头上洒了几粒.父亲说:“闺女,好好读书.”她点了点头,轻轻地推父亲说:“爸,您回去吧,天怪冷的.” 坐着村里进镇上的车,她不敢回头,只是在观后镜里看见父亲使劲地朝她挥手.她心如刀割.她骗父亲自己去北京上大学.到北京的第二天,她就用公用电话给家里打了电话.父亲开心地说:“闺女,到了就好,家里好着呢.你好好读书,早上要吃早点……”电话那头,昏黄的灯光下,她泪眼模糊.  相似文献   

14.
彭忠富 《山西老年》2009,(12):25-26
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个人住在乡下,固执地守着老屋老邻居,伺弄着门前的庄稼地。我们三番五次地劝母亲搬到城里住,彼此好有个照应,可她总是推脱说:"过几年再说吧,乡下空气好,我得守着家里的老  相似文献   

15.
从记事起,她不记得母亲抱过她。 印象中,母亲爱打牌、爱抽烟,没完没了地打牌,没完没了地抽烟。屋子里总是灰色的,灰到让她流眼泪;牌声可以响一夜。天亮了,她去上学,母亲就去睡觉。她小的时候,是父亲做早餐;大了,是她自己做。  相似文献   

16.
听父母聊天     
小时候,父母把我们都安顿好,两人舒服地靠在床两头,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说到高兴的事,两人失声笑起来,猛然想起睡着的我们,悄声说:“小声点,别吵醒孩子们.”有时,我假装睡着了,听父母笑,我也忍不住“扑哧”笑出声来,父母就笑骂:“还不赶紧睡,明天还上学呢.” 说到家里面临的难处,父母会相对叹息几声,最后,父亲安慰母亲:“总会有办法的.” 父母聊了几十年,总有说不完的话.  相似文献   

17.
席慕容 《社区》2012,(14):23-23
八岁还是九岁的那年,我住在香港。有一回在最热闹的中环街上和姐姐走散了。 在努力地左奔右跑了一阵子之后。我终于明白自己是回不去了,吓得魂飞魄散。一个人站在马路旁边大哭了起来,一面哭一面向聚过来看热闹的路人哀求:“请你带我回家,好吗?” 后来,还真是有好心的路人替我找来警察,高大的警察把我带回办公室,再通知父亲来领我回去。见到父亲时,我大哭了一场,等回到家里。又有点害怕母亲会责怪我,就踌躇着不敢向前了。母亲微笑着什么话也没说。倒是姐姐们在旁边一直问我:“真的好意思一个人站在马路上哭给大家看?”  相似文献   

18.
唐风 《山西老年》2012,(10):27-27
母亲年逾七旬,我也已至不惑之年,可在母亲身边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也许自己在兄弟姊妹中最小吧,母亲总爱当着我的面唠叨。结婚以前我总嫌她烦,有时母子俩谈不上一会儿就不欢而散,顶撞母亲几句也是常有的事。现在自己的儿子也上了学,才发觉母亲的话总是透着朴素的人生哲理。母亲勤劳、宽容、善良、节俭、大方。说她既节俭又大方其实一点都不矛盾,她的节俭体现在对自己,在我们姐弟几个没成家之前我没见过她给自己添置什么新衣服,有什么好吃的东西也总要先紧父亲和我们;而对外面的人她总是很大方,记得小时候家里虽然很紧张,但家里总是宾客盈门,妈妈总是尽自己的所能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招待客人。我们几个孩子怕大人吃了属于我们的好东西,有时就会向妈妈提出抗议,可妈妈总说“有手不打上门客”“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之类的“格言”。  相似文献   

19.
母亲的笑声     
母亲年轻的时候性格开朗,她的两个嘴角微微向上翘着,总给人一种微笑的感觉。她经常和姑姑们开个玩笑,引她们笑上一阵儿。左右邻居家有红白喜事,她总要去帮忙,缺少的东西,只要家里有,她一定拿去。她把我们穿小的衣服,洗干净送给乡下的亲戚。家里的大事都是父亲做主,母亲只管下班回来,做家务带孩子。甚至,她把父亲好喝酒的习惯说成是父亲的一点爱好,就是在那生活困难、冬天她连头巾都没有的日子里,也从未因父亲喝酒吵过架。母亲今年76岁,性格突然变得固执且自以为是,家里的大小事情都要管。整天不出门,老想以前的烦恼事,脸上没有一丝笑意,整天…  相似文献   

20.
《北方人》2008,(7)
从记事起,她不记得母亲抱过她。印象中,母亲爱打牌、爱抽烟,没完没了地打牌,没完没了地抽烟。屋子里总是灰色的,灰到让她流眼泪;牌声可以响一夜,天亮了,她去上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