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信仰可以在一定层次上反映出特定人群关于生命、社会、自然的观念.本文即试图通过对藏民族寄魂物信仰的某些表现、行为、规律的研究,以期窥到藏民族的内心世界,进而探讨其独特的生命观念.  相似文献   

2.
人类学对研究对象"人观"的分析应从"个体"、"自我"及"社会人"三者在社会文化中不同的结合表现出发,将人观与社会的交换方式结合,进而探讨其的形成、发展与变迁.  相似文献   

3.
影片《阿凡达》中体现出了原始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对接,即集体欢腾、仪式与符号秩序。在引导世俗能量趋向神圣对象的仪式中,神圣能量激发了集体欢腾,这种情感能量的感染使得欢腾行动最后发展成为符号秩序。  相似文献   

4.
作为人类改造和跨越自然障碍的创造物,桥既是材质、造型和工艺各异的具象之物,也是凝聚多重文化意义的象征之桥.红瑶的架桥是一种人生过渡仪式和修功德仪式,具有沟通阴阳和“修阴功”的深层意义,体现了红瑶独特的人观.对架桥仪式的研究,不仅是对“过渡礼仪”“阈限”等人类学仪式研究经典概念的印证和延伸,也可拓展人类学以标识与符号“物”为研究旨趣的物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研究的时空范围锁定在了现今生活于中国境内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温克自治旗的布里亚特人这一族群,以他们的民歌分类观为研究对象,从已出版的布里亚特民歌集中探寻学术界的分类方法,再以自身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关注布里亚特人的局内视角分类方法,阐释了布里亚特人的民歌分类观,并探究了其背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宜州"百姓人"建造家屋的过程是一个完整而详细的过程.透过家屋文化以及婚礼、出生礼、贺新房等仪式,可以折射出人们建房的最大动力,在于既能获得又能延续家屋的孕育力.家屋的建构与人观是叠合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7.
论日本人的敬语和敬语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本,各种各样非语言通讯设施比比皆是,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语言的传播形式,敬语的广泛使用,由于载体技术的发展,从书面文字到电脑网络、电话、电视、多媒体通讯等等,也迅速改变了日本敬语的使用方式。在日本,日常生活中人们开口说话时都必须留意敬语的使用,世界上数千种语言中日语敬语这种广泛而非部分,即高度化、体系化发达的特点是十分显著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相关民族志作品的分析,指出,人观研究可以使艺术人类学更深入地参与人类学主流理论的讨论,也有助于我们探寻不同文化中独特的自我建构与情感表达方式,从而推进艺术人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古之舆图,并非一些看似简单的线条、符号的拼缀,而是时人表述其所认知的政治空间、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的一种最直接的方法.在中国古代对世界地理空间的认知中,由“华”与“夷”构成的“天下”作为最大的空间单位,它在地图上主要以“禹迹”图和“华夷”图两个主要的系列传承发展,平面展开则以华夏核心区域为中心而逐渐延展,凸显的是以“天朝上国”为中心的天下.相对于中心的四夷部分,其范围是模糊而不确定的,它可以到人们认识或想象的边缘地带.地图绘制中详近略远、重中心轻边缘,或者对未知地域空而不绘的处理方法,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古代地图的绘制还是以客观认知的地理范围为基础由近及远不断延展,但对“华夏”之外“四夷”部分的处理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相似文献   

10.
吴汝康人类学实践中的人观思想及其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汝康人类学学术实践中的人现思想体现在三个层面:在人类进化中区分出生物人与社会人、人类体质发展的不平衡性或镶嵌性、劳动在人体构造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其中,从猿到人转变的关键机制在于劳动.这三个层面总起来说有三个知识来源:一、以往人类学的探索与认识,二、中国化石及吴氏的学术实践,三、恩格斯等人思想启发.三者彼此阐发,相互印证,催生了吴汝康的人观思想.比较起同时代的学者而言,其人观思想更多地体现出人类学学科专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高登荣  黄昕莹 《民族学刊》2020,11(1):76-82, 139-140
叫魂习俗普遍存在于我国城乡各地,是灵魂信仰最直观的宗教实践活动。在云南省金平县傣族种类多样的叫魂仪式背后,存在着一个灵魂与空间的二元对应体系,灵魂的性质有善有恶,每一种灵魂都有它固定的位置所在,当灵魂离开自己应处的空间时,“肮脏”抑或“失序”就发生了,叫魂仪式就是使灵魂回归自己应处位置从而恢复人体健康和社会秩序的宗教解释和实践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从表面上看来,黑衣壮婚礼仍较好地承继着传统习俗,山歌对唱依然是婚礼的中心和对婚礼的强化,表征着黑衣壮族群悠久的山歌文化和开朗劲健的民族性格.但是,年轻一代对传统山歌的淡漠和对流行歌曲的喜爱正使传统的黑衣壮社会面临着传统的断裂,以山歌艺术为核心的审美化生存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一个典型布努瑶村寨--加文村--的田野调查,描述、探究布努瑶民间法的表现形式、调解方式及在社区秩序构筑中的和谐运作.文章认为民间法作为一种与村民生活十分贴近的"准法规范"在乡村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基层社会稳定与繁荣的润滑剂,延续着国家权力对社区的控制.因此,重视来自民间法在农村社区稳定和法治建设中的建构力量,对构筑平安新农村的法治秩序无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50年代之后,由于新中国民族工作的需要,有一批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对于少数民族社会进行了大规模社会历史调查,调查范围涉及其社会内部结构、整体族群属性以及文化区域特征。生长在西北重镇兰州,毕业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并具有深厚史学功底的谷苞先生(1916-2012)就是这批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团队的成员。曾有研究者评价谷苞先生:[他]深入维吾尔农村和哈萨克牧区,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进行访问和考察,  相似文献   

15.
盘王节是瑶族民众纪念其祖先盘王的传统节日,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盘王节汇集了丰富的瑶族传统文化事象,其中包括各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瑶族传统文化集中展演的平台。作为当地政府和民众合力打造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横村坳瑶盘王节是当地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为发展地方经济和传承民族文化而进行的一种地方性实践,实现了文旅融合、仪式展演与文化共生的多重目的,展现了文化空间的仪式性与生成性,同时也成为民族传统节日传承与转化的范例。  相似文献   

16.
和光翰  和少英 《民族学刊》2020,11(1):66-75, 136-138
金平傣族是一个跨中越边境而居的特殊族群,可细分为白傣、黑傣、普洱傣以及曼仗傣等四个亚族群。由于历史渊源、分布地域的不同以及社会文化的差异等原因,其信仰文化具有与其他地区的傣族不尽相同的特征。本文在长期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金平傣族的多重信仰文化进行初步探析,认为金平傣族的信仰文化呈现出以民间信仰和南传佛教信仰为主、兼有道教文化以及儒家文化信仰的多重信仰文化的特色,这实际上是多种信仰文化长期交融与变迁的结果。这一结论有助于改变以往学界对傣族似为“全民信教”(信仰佛教)或“双重信仰”(民间信仰与佛教信仰)的简单化认识。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壮族蚂舞展演录像分析,认为:蚂舞从原始的娱神到现代的健身,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呈现传统文化转型的过程。结论:蚂舞文化展演形式不仅凝聚了对此认同的人们,而且为它的繁衍与发展提供了可塑的时间维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企业家阶层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两个重要论点:一是市场力量和私营经济的发展正在逐渐减小家支对诺苏彝族企业家的影响.尽管家支在新企业的起步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它已渐渐成为企业的一种负担.二是企业家在传统的传承者与现代先锋的角色之间摇摆.诺苏彝族与汉族企业家之间界线的划分是民族认同的重要表现.认同是一种个体和集体的过程,因而只有在与其他群体(汉族)进行交互作用时,企业家阶层才能对认同产生影响.当企业家之间以及其他彝族人之间存在强烈的文化民族主义时,诺苏彝族企业家的民族意识就将得到发展,以期通过企业家和经济发展成就在国家内部得到尊重.  相似文献   

19.
在田野调查基础上,对老挝佬族人关于厄的解释、传说、祭拜仪式和禁忌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剖析其文化内涵,认为该信仰源于老挝佬族人最古老的灵魂观念,属于本土的水神信仰范畴,因而有别于佛教带来并广泛影响老挝佬族人的那珈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