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三角形各边之中点,顶垂线之垂足及垂心与各顶点联线之中点,凡九点必共圆,且其半径等于原三角形外接圆半径之半。此圆称“九点圆”。但此圆的发现者究竟是谁呢?众说纷纭,各持已见。本文想就此问题谈点个人看法,不妥之处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2.
党碑误凿     
顷观东京《朝日》报,以支那改革派推刘坤一、张之洞为领袖,此说误也。刘固湘军宿将,处事持重,不鹜声华,与新进之士锐志变法者相左,而移宫狱起,清流被祸,乃反赖其维持。汉高以厚重少文许周勃,而谓安刘氏者必在斯人,坤一殆其亚矣。若张之洞,则外托维新,而其志不过养交持宠。凡所经画,靡帑无数,卒无一成。此或才力不逮,君子  相似文献   

3.
在数字环境下实现知识的组织和提供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国学大师陈寅恪说过,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情报学是20世纪40年代为克服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情报危机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其目的是将知识信息组织有序化,为用户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4.
论六朝诗坛的锤炼警句之风陶易刘勰《义心雕龙·明诗》云:“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钟嵘品评二谢,说谢灵运“名章迥句,处处间起”;谓谢眺“奇章秀句,往往警道”...  相似文献   

5.
外聘人才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由于学术界对此问题长期重视不够,因而成果甚少。本文谨就外聘人才与中国舰艇工业近代化的关系作一初步探索。 一、造舰活动的展开与外聘人才的到来 在近代中国,林则徐和魏源是最早提出制造舰船以抗击侵略的人。在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就指出:“即以船炮而言,本为防海必需之物,虽一时难以猝办,而为长久计,亦不得不先事筹维。……从此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似经费可以酌筹,即禅益  相似文献   

6.
屈赋乃二千余年以前的作品,其文句的结构与语词的涵义有与后世不同者。此其故;由于人的思想是随时代而变化的。人的思想即变了,他的语言自然亦随之而变,语言既变了,他的作品中文句的结构与语词的涵义亦必有所不同。再者,时代是在不断地推移,古涵义与旧结构逐渐不为后人所用而归于遗忘以至消失。因此,后人读古书则必不免以今说古,其间必有不可通者,有不可通而强说之、曲解之则必非古人的本意。盖一词之误必害及一句,一句之误必害及全篇。此孟子所谓“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也。古今学人犯此种过失者以晚明为尤甚。他们因不明古人语言有与后人不同之处,遇著解不通的文句,便以已意妄改古书,并刻其妄说以贻误后人。清代乾嘉诸老有(?)于此,尝竭尽心力,研求古代文字音训以解说古书,是即著名的清代汉学,经史诸子词句至此方得著确切的解说,方不失却古人的本意,其整理文化遗产的功劳甚大,不可没也。然而从古以来,解说经史诸子的人不可谓少,必待乾嘉诸老,一辈接一辈出而后方不害古人的“辞”与“志”,则此  相似文献   

7.
<正>孟尝君田文、张良、郭解这一类"渺小丈夫"却往往内蓄着真气度,真英武。百炼钢与绕指柔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留侯论》)  相似文献   

8.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是老子在<道德经>文本中唯一对实定法进行总体评价的一句话.历来学者们通过对此句中"法"与"法物"、法与刑的学理辨析使得老子在法令制度、政治国家等方面的思想逐渐清晰化.老子对于国家的法令制度这一专门领域是持谨慎与贬抑态度的.<道德经>里的法观念在于圣人之治下的有限法制之治,而这些有限法制又必须合乎自然之道,建立小国家,恢复原始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以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相似文献   

9.
唐宋文献频繁提及“拍弹”,其中“弹”有其特指含义,不宜写作“但”“担”“旦”“耽”等字。“拍弹”可从两个向度理解:一是“拍”,指的是曲拍;一是“弹”,指的是弹舌音,弹摇舌部以引声。于曲拍处助以“哩”“啰”等弹舌音即为拍弹。长短句初起时,仅依曲拍而节,至于咸通年间,始有李可及于曲拍处啭喉为“拍弹”之声,后人效之而成体例,宋人因之误以为长短句肇于“拍弹”。  相似文献   

10.
长善与救失     
《礼记·学记》中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必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这段话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即“长善救失”。  相似文献   

11.
《诗家鼎脔》一书,历来认为是宋佚名或元佚名编选,惟丁日昌《持静斋书目》载此书编者为戴复古。此说虽不知所据,然据戴复古生平经历及与《诗家鼎脔》所选九十余位诗人之交游唱和之事实,可以作为《持静斋书目》之旁证,判定为戴复古无疑。《诗家鼎脔》可视为江湖诗派之微型选本,更是戴复古个人好友的诗歌选集。  相似文献   

12.
道家思想对谋略研究有重要启示意义,道家著作尤其是《老子》中有一些论述可视为与谋略有关,比如"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善用人者为之下"、"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等。但《老子》以及其他道家著作并不等同于谋略书。道家一般都对"知"、"智"等持否定立场,也不提倡使用人谋,这是因为通过使用谋略即便会有所得,仍然会有所失,甚至有阴祸。从道家思想基本立场出发,对谋略应持的态度是懂谋略而慎用谋略。  相似文献   

13.
回忆与怀念李达校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怀李达同志黄焯有玉也,点而谓之不絮; 有泉也,扬而谓之不清。日当午兮忽昃, 天方昼兮不明。欲泣兮有血, 将啼兮失声。既贸贸者之莫予容兮, 向重苍而自盟。天门开其詄荡兮, 澄玉宇而穆上京。 薋菉固莫能杂乎兰茝兮, 谗佞岂得闲乎忠贞。弊已深而必改, 乱斯极而必更。持真理以抗威权兮, 终乃保此修名。一九八○年十一月二十日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兴建江南制造局和湖北枪炮厂的决策过程与其战略、经济选址的比较,探讨洋务派对大型近代军工企业布局问题的认识发展过程和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布局思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药地炮庄》因觉浪道盛所托,始撰于1653年—1655年,后再三增补、修订,于1664年雕版,最终于1667年由福建"大集堂"梓行。"大集堂"本标明系"此藏轩"版。"此藏轩"版《药地炮庄》,在该书现存四种版本中刻印质量最优,学术价值最大。有学者断言:《药地炮庄》系方以智解《庄》两书——早期的"炮庄"著作与因觉浪所托而写的《炮庄》——"合为一书",证之《炮庄发凡》关于该著形式架构的交代:"训词,注之于下;诸家议论,汇之于后;别路拈提,列之于上,"此论断难以存立。《药地炮庄》称引诸家议论,多采取省称。省称方式各异,其中以人名、书名的一字省称最难解。但运用"内证法",不难考明:所谓"一曰"即"三一曰"之省,亦即"吴应宾曰"之省;所谓"笑曰"即"笑翁曰"之省,亦即"方以智曰"之省。而所谓"正曰"即"《正语》曰"之省。《正语》当为吴应宾解《庄》的专著,其全名可能是《庄子正语》;其解《庄》特色,可能同于觉浪道盛的《庄子提正》。  相似文献   

16.
~~作战时一手持剑,一手持钩镶,钩引可以御敌,推镶能够刺杀。汉画像中就有以这种作战方式迎击枪、戟的形象表现。它很可能就是虎头钩等短柄钩的原型。  宋代长兵之一的钩竿,系沿袭隋唐遗制。《资治通鉴·梁记十五》:“韦孝宽作长钩,利其刃。”胡三省注:“此所谓钩刀也。杜佑曰:‘竿如枪,两旁有曲刃,可以钩物。’”《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钩竿如枪,两旁加曲刃。竿首二尺,裹以铁叶,施铁刺如鸡距。”这种钩竿是为破坏敌人的攻城战具而设计制作的。另有“抓枪,二丈四尺,上施铁刃,长一尺,下有四逆须,连跨长二尺。”抓子棒、钩棒虽属棍棒类,然…  相似文献   

17.
主体问题近年为学者倾注,不为无因。盖哲学流派虽夥,而咸认主客体关系为认识论之核心则一。欲究此关系,则于主体与客体两者必皆有所陈述。我国多年来于主体之研究或有畸轻之弊,学者起而补苴罅漏,固势所必然也。或谓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旨趣在求主观符合客观,今以主体研究为事,易陷主观主义。窃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古代社会是一个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日本学者堺屋太一在《知识价值革命》一书中却认为古代社会是一个商品经济非常发达的社会,西方一些著名理论家如马克斯·韦伯、约翰·希克斯等也持类似的观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观点也与马克思关于古代商品经济的理论相一致。但是,由于许多关于古代社会的典籍实际上是中世纪的作品,他们往往用中世纪的眼光去看古代社会。受此影响,现在的许多人就把古代社会看成一个自然经济社会,同时,还自觉不自觉的用中世纪的眼光去看未来社会,认为未来社会也必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上古汉语中经常出现于某些名词、形容词、动词之前或后的“有、其、斯、思”等字眼,到底是词缀(词头、词尾)还是词,学术界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一派认为,那是词缀而不是词,如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北大《古代汉语》等持此说。一派认为是助词,如杨树达《词诠》、潘允中先生《汉语语法史概要》等持此说。另外有些人则认为难于遽定,而持两可的态度。笔者的看法是,它们原来都是助  相似文献   

20.
文人与琴     
<正>"琴棋书画"作为文人四事,琴为之首,"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士无故不撤琴瑟"。在文人眼中,琴不仅是抒发性情的乐器,还代表了文人修身养德的一种立场。古代文人所弹的琴,一般是七弦琴,史籍中多称琴。唐代刘长卿诗中有"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之句,"泠泠七弦"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