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跨文化课程是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领域之一,在培养学生国际化素养方面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通识教育跨文化课程体系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并且收效甚微.通识教育跨文化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于跨文化课程建设是全球化发展的诉求,是推行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授课教师的素养与能力提升,以及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与素质.中国高等学校对跨文化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跨文化课程体系亟待完善,师资队伍需要优化和授课模式需要改革.因此,高等学校跨文化课程体系建设应转变观念,加大跨文化通识课程的研究力度;调整课程体系,构建系统的跨文化通识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建设,建立跨文化通识课程教学团队;转变教学方式,努力提高跨文化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对通识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中国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还比较薄弱,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文化陶冶不足.因此,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健全通识教育管理机构,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改革和创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包括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实践课程,三部分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3.
通识教育课程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和途径。目前高校通识教育课普遍存在结构失衡、优质师资不足、校本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岭南师范学院以核心课程为引领,积极构建和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丰富课程资源、加强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实践,为不断提高通识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理工科院校在不断加强科学技术教育的同时,常常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和理性精神的培养,究其原因是我国缺乏对学生通识教育的培养。而纽约理工大学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和实施方面非常成功且具有特色,对我国理工科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在开展通识教育时,我国理工科院校应当尽快建立国家层面或地方层面的通识教育统筹机构,坚守高等教育理念,尽快建立加强通识教育课程与课程组设置,消除人们对通识教育的误解,并加强通识教育的推广与宣传。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生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方法,促进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是研究生教育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根据研究生课程教学目标培养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这一总体指导思想,提出了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估包括该学科课程框架体系、课程教学大纲与内容、创新能力评估三个层次的内容,建立教师评学、学生网上评教和教学督导组与专家评教相结合的评估方法.通过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估,促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的高等教育: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张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 0世纪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生发展时期 ,其培养目标上的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对立统一 ,对高等学校的课程和教学等方面具有纲领性、导向性作用 ,是研究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切入口。知识分类、学科分化是现代高等教育产生的重要基础之一。而现在 ,那种划分非常细密的专才教育或专业教育 ,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当今高等教育的通专才教育之争 ,已经演变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处理 ,即在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寻求二者的均衡点与结合点。大学本科教育可能呈现“专业教育———在专业教育中引进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的改革趋势。通识教育的根本使命是要发展学生终身不懈的自我反思 ,提升人生观的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等学校必须采取各种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相似文献   

8.
通识教育的发展过程始终包含着对德育功能的关注,通识教育与高校德育具有相通相融之处,通识教育课程模式是实现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和载体.然而,对通识教育内涵的认识、师资队伍总体水平、课程设置等诸多因素均影响了通识教育德育功能的发挥.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充分发挥通识教育的德育功能,其前提就是要寻求大学通识教育的改革之路,即提高对通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评价体制,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相似文献   

9.
科学与人文融合是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过程中重视科学、人文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方法。通识教育的一个重大追求,是使学生在融会贯通中汲取智慧,获得心智训练和提升。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干部培训改革工程倡导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0.
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一是需要形成研究生教育的创新理念,构建和完善研究生教育的创新体系;二是建立"以科研为主导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指导方法、教材教案和学位论文标准等方面进行创新;三是加强研究生的"古今通识"教育;四是创建"跨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搭建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平台;五是建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努力营造鼓励和尊重创新的环境与制度;六是持续不断地检验、推广和应用研究生教育的创新经验.在以上几个方面之中,搞好"四个结合"尤为重要:一是学科体系的构建与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相结合,二是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相结合,三是科学研究与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相结合,四是研究生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但是 ,现行教育在许多方面不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 ,因此 ,必须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观念 :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与能力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 ,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重中之重的任务。因此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本文对山东农业大学在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及教学管理实践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而通识教育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近年来,国内高校积极探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但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受到很大制约.论文通过调研"电力高校联盟"中8所电力特色类高校通识课程体系的设置情况,剖析总结了其在通识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共性与不足,并对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通识课程的建设及有效管理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所需要的英语人才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本文就高等院校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个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改变原有的"专才教育",进行"通识"和"通才"教育;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5.
在通识教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必然趋势背景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如何进行改革是思想政治理论者应该深入思考和探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通识教育中,应结合《纲要》课程自身的特点,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历史观,培养大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6.
通识教育课程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并未能受到足够重视。民国时期的无锡国专可以为通识教育提供很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无锡国专在学生培养、课程设置上都贯穿着通识教育的思想,通过考察无锡国专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来为今天陷入窘境的通识教育拨开迷雾。通识教育教学改革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课程改革,把课程建设与通识教育目标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也是知识经济和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探讨高等学校在创新教育中的关键问题:创新教育所涉及的教育观念、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差异,并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工商管理专业具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高等学校只有从通识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师资培养以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五个方面,真正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保证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适应市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理念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中的体现、跨学科课程选择对学生学习能力的积极促进、研究型学习促进课程设置不断发展以及学者治教在教科研人才选聘中的作用、大学独特的精神气质对大学规划发展的影响等角度对美国高等教育进行透视,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以创新教育为切入点,深化高校考试制度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创新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 ,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而创新人才的培养 ,离不开考试制度的改革。文章以创新教育为切入点 ,分析了目前高等教育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 ,提出了深化高等学校考试制度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