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梦阳的诗歌创作理论是李梦阳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梦阳的诗歌创作理论主要有四点:(1)重视"情"在诗歌创作中的主导作用;(2)认为生活实践是诗歌创作感情产生的前提;(3)主张诗歌是作者主观思想与客观世界相交往的产物;(4)重视中国传统诗歌比兴手法的运用。李梦阳既把情感与生活实践确定为诗歌创作的基础,也把它确定为诗歌创作的根本法则,而且由此建立了"情会说"之创作心理论。李梦阳不仅重视诗歌主题思想产生途径之生活实践,还重视传统的诗歌主题思想表现之比兴手法。李梦阳关于诗歌创作的理论,是具有科学性和创新意义的诗歌创作论,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  相似文献   

2.
明代“前七子”代表人物李梦阳因为倡言“复古”而受到历代诗评家的贬斥。本文通过全面分析李氏提出“复古”理论的时代背景,综合考查李氏的文学理论主张及诗文创作实践,认为对李梦阳应作实事求是的评价,不可一笔抹煞。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李梦阳文学复古思想的形成及意义,在政治方面,李梦阳文学复古思想在当时给予程朱理学以沉重打击,其本质是追求个性解放;在文学艺术方面,其文学复古思想包含了诸多创新内容,他不仅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还主张文学言情,认为民歌是真诗,写作要有情遇条件;李梦阳的文学思想是名副其实的文学创新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4.
李梦阳以文章、气节著称,思想贵真尚质,一方面代表了当时思想界由"道"滑向"道理"的转向,起到了引导学术思想变迁的历史作用;另一方面造就了其奋激敢言的斗争精神。李梦阳行为中充满了血气与义气成分,引发了士人的一场大讨论,指出其"求是""求胜"之心,"英气害事"之实,进而提出了讲求实学的主张。以李梦阳为中心的复古派打破了道德、政事一体的台阁学术体系,以文章、气节为中心建构了一套新的学术话语体系,成为李梦阳获得广泛赞誉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李梦阳是明中叶文学复古运动的领军人物,名列明代文学史上的“前七子”。由于李梦阳在文学领域的深远影响,学者在研究李梦阳的时候,一般只关注他的文学思想和活动,甚少涉及其余。其实,文学只是李梦阳整体学术的一部分。李梦阳对书院文化的参与,揭示明中叶书院文化发展的其中一个面向。南宋士大夫基本上有两种看待书院的方式。一是进入国家体制成为官学的一部分,二是让不完全认可官学教育的改革家试验其有别于,但不一定和官学对抗的教育理念的场所。李梦阳著作中和书院有关的篇章,证明其代表的正是前一种观点。李氏把书院视为官学的延伸,剔除了理学私学理想的部分,使之成为国家体系的附庸。  相似文献   

6.
明代"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李梦阳是当时的士林领袖,著名文学家。也是唯一一位处于当时文坛领袖地位的著名陇籍作家。他一生创作诗歌千余首,这千余首诗歌或指摘时弊,揭露社会黑暗,广泛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种种矛盾;或反映战争的惨烈,徭役和赋税的沉重,以及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与痛苦;或流露对封建统治者的失望和人生不如意的感喟与伤怀;或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政治祈愿和远大抱负。内容十分丰富,其现实主义精神在明代无疑独树一帜、难能可贵。李梦阳诗歌的艺术风格也有一定特色:复古诗苍劲凝重,气象开阔;古乐府神韵飞动,飘逸洒脱。李梦阳不愧是理论和创作都有建树的杰出作家。  相似文献   

7.
与南北朝乐府不同 ,明代北方民歌除了在初始时期对南方民歌具有导引的作用外 ,其后便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且南、北方民歌的分野 ,不是十分明显。但是 ,李梦阳“真诗在民间”的理论 ,离不开“汴省时曲”的启发 ;广为人知的《挂枝儿》等吴歌 ,也原是“北人长技”。事实上 ,在“人情”的共同作用下 ,南、北方民歌步调一致地对旧传统发起了强烈的冲击  相似文献   

8.
明前七子代表人物李梦阳替户部尚书韩文起草弹劾宦官刘瑾疏而下狱,康海智说刘瑾救梦阳,这是正德初震动朝野的事件,为人所悉知.其后,却因此事渐生一说,以为李梦阳忘恩负义,在康海因“刘瑾党”而获罪时对其反加嫉害,故马中锡作《中山狼传》、康海作《中山狼》杂剧讥刺李梦阳.此桩公案直接涉及李梦阳的品质和同属七子的康李二人的关系,以及对《中山狼传》,尤其是《中山狼》杂剧这样的优秀文学作品的理解,故应为考辨,以明真相.《中山狼传》与《中山狼》杂剧刺李之说,始自明嘉靖间,且本多异闻:  相似文献   

9.
李梦阳(1473—1503),字天赐,更字献吉,自号空同子,陕西庆阳(今甘肃庆阳)人。著有《空同集》六十六卷。他以大力倡导复古主义文学运动、打垮以“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先后官至大学士)为代表的“台阁体”近百年的正宗统治,而成为当时诗坛盟主。据周晖《金陵琐事》卷一载,李卓吾曾说:“宇宙内有五大部文章。汉有司马子长《史记》,唐有杜子美集,宋有苏子瞻集,元有施耐庵《水浒传》,明有李献吉集”。对于李梦阳,李卓吾之评价未免过誉,但后人多有笼统地以“拟古主义”而论也有失偏颇。李梦阳的诗文创作、理论批评,不失为古代文学遗册中有价值的一页,本文仅就其诗论谈点粗浅看法,以就教于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10.
李梦阳与何景明的诗学论争有着深层的理论含义。对于李梦阳来讲,其诗坛盟主的身份意识对其理论主张的阐述逻辑与述说方式产生了影响,我们不应仅从其语言措辞本身来解读其诗学理论。结合前七子时期的理论背景与明代诗学的发展走势,重新厘析李、何之争,有助于更为准确地理解二人的诗学观念及其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梦阳是明代著名诗人,同时还是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他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颇有争议的人物。他的一生,尤其是他几十年的宦海浮沉的生活、执拗的性格、耐人寻味的诗学观念,都极具传奇色彩。深入、系统地研究李梦阳其人,对我们进一步了解明代的官场、文坛和某种类型的士大夫的性格都有很大的帮助。然而,这一切,我们又必须从最基本的方面入手:首先了解李梦阳的家世出身与婚姻状态。  相似文献   

12.
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弘治七子”(史称“前七子”)为排除当时“台阁体”诗文和“理气诗”、“八股文”等虚饰、迂腐的文风而倡“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确有其积极意义。然而,“前七子”在率领“复古运动”的进程中又出现了分化:李梦阳倾向于刻意模拟;何景明则倾向于学古中创新。“前七子”中跟何景明文学思想最为接近者乃是徐祯卿,诚如何景明自己所云:“天马行空脱羁靮,更怜《谈艺》(指  相似文献   

13.
孔子在《论语·阳货》篇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兴、观、群、怨”的提出对诗歌美学作出重要贡献。在孔子“兴、观、群、怨”的基础上,后人多对其进行阐发,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对“兴、观、群、怨”不断出现新的理解和补充,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理论批评。  相似文献   

14.
现在可以考见的李梦阳的集子有:《叙拘集》、《结肠集》、《晞阳子集》、《弘德集》、《嘉靖集》和《空同集》。前三种已佚,后三种现存。前五种都不是全集,全集是《空同集》。有如李梦阳的文学思想在后世一再被误解(纠驳这种误解不是本文的任务),李梦阳全集的刊刻(这里主要指初刻)情况也一再被误录误传;而某些出现误录的目录著作的重要性和权威  相似文献   

15.
《明·李梦阳传》:“(梦阳)弘治六年举陕西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按,此误。李梦阳是弘治五年举人,弘治六年进士,其中进士年份明载于《明进士题名碑录·弘治六年癸丑科》。《空同集》(万历三十年邓云霄、潘之恒刻本)卷四十五《封宜人亡妻左氏墓志铭》:“逾年壬子(即弘治五年——引者),李子举陕西乡试第一,癸丑登进士第”,明言是弘治六年进士。又,《明史·选举二》:“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戍、丑、未年会试”,无特殊原因,皆照此办理。李梦阳即使未中弘治六年癸丑科,弘治七年(甲寅)无会试,故亦不可能在弘治七年中进士。《辞源》、  相似文献   

16.
李梦阳三考     
李梦阳是明代前七子领袖之一。对他的文学主张、诗歌创作等方面的问题,学术界已多有涉及,但对其生平事迹却缺乏系统深入的探究。今不揣谫陋,作李梦阳生卒、家世、仕宦三方面的考证,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康海的《中山狼》杂剧是否为讽刺李梦阳所作,是历来聚讼纷纭,难以解决的问题。蒋星煜先生撰有《康海〈中山狼〉杂剧并非为讥刺李梦阳而作》一文,证明康海写《中山狼》杂剧与李梦阳无关。蒋文的结论是对的,但论证有不少疏漏之处。本文拟在蒋文的基础上,对此问题作进一步的考证,澄清一些事实的真相,揭示康海《中山狼》杂剧的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18.
刘瑾被诛后,李梦阳于明武宗正德六年至九年出任江西按察使提学副使。在江西期间,他积极创立书院,为国家培养人才,但却在正德八年因身陷官司而被下广信狱,后罢官归家闲住。宁王败后,有人以为其与朱宸濠有染,又诬陷构罪二次入狱。其实,李梦阳与宁王实际并无关系,学界对于李梦阳闲住后入狱情况及与宁王之关系每有误解,根据有关文献可证之。  相似文献   

19.
延安歌唱通过文字媒介向口头媒介的转换,激活诗歌发展本身内蕴的“歌唱性”,打破了“诗乐分途”的理论束缚,推进了新诗大众化的实践进程;它遵循了工农大众在劳动中“一呼一吸”的生理机制及其所产生的身体节奏,紧紧贴近大众的物质生产、日常生活与情感逻辑,使得“诗歌”终于成为大众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由于转换为口头媒介,延安歌唱反而巧妙地解决了唱词中书面语与口语的纠结、普通话与方言的缠绕,生产出一种源自民间、能够交还民间并被大众真正接纳的抒情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许多材料证明,徐祯卿的诗学理论著作《谈艺录》写于其见李梦阳之前。它代表的应是作者在吴中时期的文学思想,而不是“七子派”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