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概述了淮北隋唐大运河考古发现的经过和影响、出土遗迹和文物情况、发现地柳孜的历史沿革、隋唐大运河的历史和作用等,论述了这次考古发现对学术研究和淮北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大运河山东段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且特色突出,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近年来,山东省在大运河国家公园规划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仍然存在管理机制有待完善、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特色挖掘不够深入、配套设施有待提升、展示手段不够丰富、产业融合有待加强、缺乏相关专业人才等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山东省应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提炼特色文化,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丰富展示利用手段,促进文旅产业融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将大运河山东段打造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实现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隋唐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申遗成功,让这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的保护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隋唐大运河安徽段作为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保护也成为近年来讨论的重要话题.文章结合隋唐大运河的历史渊源,对大运河安徽段的保护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大运河安徽段在保护层面的不足之处.从生态旅游视域探讨了大运河安徽段的保护价值,并基于大运河安徽段整体性、可持续性的保护原则,提出适应大运河安徽段的保护策略,以期为隋唐大运河安徽段的保护和未来开发利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大运河河南段是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原文化遗产的表征和珍贵的文化资源。近年来,学术界对大运河河南段文化遗产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了准确把握大运河河南段文化带建设发展趋势,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为主要检索对象,采用高级检索方式,对检索出的大运河河南段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从大运河河南段遗产分布、保护、开发利用以及大运河河南段运河文化研究进行论述,旨在对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有所启示,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5.
作为大运河南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之一,杭州香积寺的还原与复建对于大运河"还河于民、申报世遗、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三大目标的实现而言,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文章从佛寺的周边环境、寺名内涵、沿革等脉络入手,系统阐述了香积寺的历史变迁情况。  相似文献   

6.
用"中国大运河"或"大运河",统称我国运河是准确的的.但"大运河"、"中国大运河"、"京杭大运河"这三个概念所包含的历史、地理、河道走向、文化研究范围,又是不同的.根据各个时期开挖的规模、航运、繁荣的程度,可以把中国大运河修建设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隋前为中国大运河体系的初步形成阶段;隋唐至北宋为中国大运河进一步完善和稳定发展阶段,也可称为中国大运河繁荣的一个阶段;元、明、清为中国大运河南北直航和再次繁荣的阶段.尽管我们今天更加注重元、明、清大运河的历史及文化研究,但它毕竟是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而对中国大运河的全面研究更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正2017年2月、6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就大运河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做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三篇文章。中央专项部署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后,为了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江苏省成立了大运河文化带建  相似文献   

8.
系统性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工作是打造中华文明重要标志的重大文化工程。文章从文化主体性的视角着眼,明晰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主要原则、建设逻辑和可行路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应坚持凸显大运河的深厚文化特质、树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导向、聚焦人居生活水平的改善与提升等原则;依照推动大运河文化深入发掘、强化中国主体的话语建构以及实现建设实践向人的聚集三层逻辑;推动大运河文化符号提炼、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完善项目建设管理机制,实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系统性建设。  相似文献   

9.
大运河文化带的内涵是在理论研究中和具体实践中需要阐明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不是对整个大运河文化带的内涵进行探讨,而是对北京地区的大运河文化带的内涵,从时间、空间和包含内容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从时间上看,北京地区的大运河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甚至可以到战国时期;从空间上看,北京地区大运河广泛分布于通州、朝阳、东城、西城、海淀、昌平、顺义、怀柔、密云等区域;从内容上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应包括保护与大运河相关的各类文化遗产、涵养以大运河水系为主的生态系统、恢复并完善大运河的交通功能、适度完善以文化休闲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功能.  相似文献   

10.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我国的重大文化工程,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标识。中国大运河不仅是重要的水利文化遗产、线性文化遗产,也应当成为重要的文化景观遗产,承载“连通五大水系、促进区域交流、助力民族融合”等政治文化理念。当前,我国大运河相关立法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国家立法和大运河水利管理、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等地方立法。为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我国应适时制定“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法”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管理条例”,以弘扬大运河的“中华文化标识”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大运河新乡段是申遗立即列入项目卫河(永济渠)主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大运河形成时间较早、延续使用时间较长的河段之一,也是目前河南境内唯一一段可以看到的大运河河道。大运河新乡段历史悠久,始于隋永济渠,明以后改称卫河,历代均为华北平原上沟通南北的重要水道,承担着漕运、灌溉、行洪等功能,对新乡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挖掘其深厚的历史及文化底蕴,对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重要的推进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运河踏察——大运河江苏、山东段历史城镇遗产调研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运河申遗是保护的契机,大运河有何保护价值,如何保护?本文通过初步调查展示了大运河现状,指出大运河依然发挥着作用,没有必要重新开凿;要端正保护的理念,要在保护前提下合理利用,要进行多学科协作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工作的逐渐深入,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提上日程。扬州作为大运河滥觞之地,有着其他运河城市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大运河扬州段除了河道、船闸等水工遗产之外,也有一些非水工类的历史文化遗存,如著名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扬州城遗址。从扬州城址变迁、扬州城址变迁与大运河的关系、扬州城址变迁与大运河联系的价值三方面进行考述,可以厘清扬州城址与大运河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4.
申遗成功后中国大运河保护管理进入了新常态,应站在保护世界遗产的高度更加重视大运河的保护。文章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大运河常州段保护的有利条件及与先进城市存在的差距,提出了出好三张牌、布好两盘棋、打好一套组合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流行一种说法,“大运河”之名源于1958年淮阴生产的“大运河”牌香烟。这是没有根据的,大运河名称由来已久,多指元代以来形成的京杭大运河。最早称呼“大运河”的是欧美人,几百年来西方人用伟大、雄伟壮丽称呼长城和大运河。我国多称“运河”,晚清民国也开始称呼“大运河”,同时继续称“运河”,也偶尔称“中国大运河”。2013年,国家文物局将“中国大运河”作为遗产名称写入申遗文本,赋予其新的含义。万里长城或长城是中国古代文献的名称,西方话语强调了伟大防御功能,翻译则入乡随俗,沿用了中国传统的名称,体现其线形长度特征。运河是中国古代文献通称,受西方影响,近代以后“大运河”名称渐为中国学术界和社会接受并采用,现在已经成为最常用的名称。直译“大运河”凸显了大运河的博大精深:国家工程、庞大的水运体系和举世无双的体量。  相似文献   

16.
淮盐作为传统中国的财政渊薮,历来与大运河有着密切关联。大运河是淮盐运销的必经之道,借助于大运河以及众多的运盐河道,两淮盐产地才得以联结淮河、长江及其支流等大型水道,将巨量食盐运输至各处销卖,满足百姓日用与国家财政需索;大运河亦是私盐贩运的重要渠道,私盐穿过运河集散、中转,贩卖到各地。大量的食盐生产与外运,大量外来商人、游民等群体在滨海和运河交汇地带聚集,促使大运河淮扬段东翼形成了相应的商贸与生活中心,带动了两淮盐区城镇的繁荣与文化勃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汗水和伟大智慧的结晶,它在历史上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莫大利益;时至今日,它不仅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为中国人民赢得了巨大荣耀.京杭大运河的前身是隋唐大运河,明清时期出版的、反映隋唐历史的一系列通俗小说以文学的方式再现了中国大运河前世的形象和命运,对我们今天更好地理解和开发大运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发.  相似文献   

18.
文化遗产创业是文化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可行路径。大运河文化遗产创业面临着公众认知滞后、制度环境复杂、文化产业链不完整等诸多挑战。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创业需要优化顶层设计,推动文化创新,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构建良好的创业生态。  相似文献   

19.
<正>这是一个自信的决策。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大运河森林公园时强调,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2018年6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这是一束愿景的曙光。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关键环节,公众将直面中国愿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将不断显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在当下思想多元的态势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  相似文献   

20.
对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遗址进行了考证和研究。经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专家遴选考察推荐,其成为中国大运河申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填补了中国大运河申遗河南郑州段的历史空白。提出了对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具体措施,为推进中原经济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