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娜拉"形象出自挪威现实主义戏剧大师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1918年,《玩偶之家》登上了中国舞台,一时间,"娜拉"成为了中国"五四"时期妇女解放的精神楷模,对中国"五四"文学中叛逆女性形象有着原形意义。立足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语境,通过对"五四"时期中国文学作品中叛逆女性形象的代表类型的分析与比较,再次探究与思考了这一经典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2.
五四运动不但开启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个新阶段,而且也标志现代性观念的兴起。围绕"人的解放"和"女性的解放",这一时期的媒体和学界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对"性""性欲"等展开了热烈讨论。五四学人批判传统儒家压抑的性文化,从科学视角肯定人与生俱来的"性欲",强调女性和男性在性维度上拥有平等的权利。性观念、性知识和性话语在五四时期的形成,不但形塑了现代中国人的性观念,而且展现了科学话语在现代中国的巨大影响力,从侧面论证了五四运动之于现代中国的重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拟以"五四"文化语境为视角,从翻译选材、译语选择和翻译方法三个方面对徐志摩的翻译活动进行了探讨,目的在于说明特定时代文化语境是如何作用于译者的翻译实践活动的,从而对徐志摩的翻译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本文最后就文化语境提出我们进行翻译批评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五四女作家大都受过良好的基督教文化教育,自身都有着皈依基督的经历,因而常常用赞赏的心态礼赞耶稣.她们是在一定的历史语境中接受基督教文化的,既有社会客观存在的原因,即特定的社会、思想和文化语境,又有源自主体本身的审美认识和心理需求,即个人独特的身世经历和情感体验.把她们置于基督教文化背景之下,分析她们接受基督教文化的历史语境,有利于我们把握她们的创作个性以便拓展女性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刘传霞认为,娜拉——新女性形象是男性精英知识分子在面临着各种压力之时想象与设计民族国家以及男性主体的主要符码.言说娜拉成为五四男性精英知识分子重要的文学议题;现代女作家——现实中娜拉的自我言说是精英女性知识分子建构女性主体和探索人生意义的重要途径。女作家的创作表现了对各种既定规范的突围、颠覆,同时也昭示了在内外压力之下,现代知识女性对女性自我主体构想无奈的修改与放弃。中国现代男女作家对新女性的叙述既呼应,又对照,他者叙述与自我陈述形成了潜在的对话与抗衡,共同描绘与设计着娜拉——中国现代知识女性的天涯路程。王宇通过对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化镜像“娜拉”的生产、接受的考察,呈现出中国现代文学起源语境中性别政治与公共政治的复杂纠结,从而表明性别的问题实际上不仅仅指涉男人与女人的关系问题,而是从根部与社会文化精神的走向、知识谱系的建构密切相关,性别研究已然提供了一条回望20世纪中国文化/文学现代性诉求的独特路径。唐欣认为,从性别主体的角度重新解读茅盾《蚀》三部曲中的两性情爱关系,可以小说中显在的身体叙事作为独特的切入视角。其中,身体话语作为一种现代现象的表征,已然成为有效辨析现代主体生成的重要话语场地,它在性别主体建构、革命话语隐喻的多重视角中具有意义的多歧性与审美的多样性.从而也就为我们的重读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从1928年《莎菲女士的日记》诞生至今,学术界对于莎菲的阐释与接受经历了"普罗文学"革命语境下的阶级批判、建国后到"文革"期间主流意识形态的疏离以及新时期以来重返文本自身的这样一个复杂的演变轨迹。同时,对于莎菲的种种评价不断受到时代政治、国家想象、意识形态差异的深刻影响,在不同时代和地域形成不同的解读与阐释。研究莎菲在20世纪中外语境中的传播与接受、漂移与"去魅",有助于还原莎菲的真实面貌,把握丁玲创作的真实意图,以莎菲为突破口,更有助于我们了解性别表述与公共政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古人因为信奉天帝而用语言来表达,使得他们的“天命观”逐步融入到汉语的文化语境中,而现代部分汉族人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习和使用语言被汉语文化语境所影响而部分继承了这样一种“天命观”,并且在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稳定的文化语境使得传统“天命观”不断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8.
把司马迁精神放在当代文化语境中考察,其隐设前提就是司马迁精神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启发作用。渭南师专学报编辑部、《史记》研究室共同召开的“司马迁与当代人文精神”座谈会,对这个课题进行了极有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印度裔英国移民作家的身份、移位的生存状态以及随之而来的疏离感,令诺贝尔文学奖得者奈保尔始终密切关注后殖民社会的现实与人生境况.文章通过对奈保尔印度之行及其作品的分析,试图解答在多元文化相互冲突杂交的后殖民语境中移民作家的文化身份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任何现实问题的研究都必须对当下的时空予以准确的把握."现代性"和"全球化"的话语标示着当今人类实践的时空特征,"人化自然"与"自由时间"是马克思新时空观的重要范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历史-时间维度"和"社会-空间维度"同样重要,历史唯物论同时是社会存在本体论基础上的社会唯物论."全球化"语境下当代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关注"物理-地理"、"社会-经济"和"文化-心理"三大空间的统一;超越技术中心、回归以人为本,扬弃消费主义、实现可续发展,化解文化冲突、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使命和对人类发展模式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五四”新文化先驱对个人主义的推崇 ,是同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五四”文学精神的生成、题材与主题的取向、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的取舍与变化 ,都同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的联系。随着中国文学出现“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方向性转变 ,个人主义思潮受到了集体主义思潮的猛烈攻击 ,中国文学中的“个人”和“我”也开始受到质疑 ,逐渐为“群众”和“我们”所代替  相似文献   

12.
论个人主义与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五四时期所倡导的个人主义思想对新文学影响深远,晚清至民初真正打破群与国的局限、将个人的独异价值凸现出来的是鲁迅,将个人主义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相结合则来自1918年6月《新青年》的《易卜生专号》中胡适的《易卜生主义》和同年周作人《人的文学》的出现。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精神状态存在于五四一代作家中,自我意识的出现使新文学呈现出自我表现的特点。同时五四初期个人与民族国家之间并非矛盾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文学作品中的自我与民族国家形成二位一体的关系。五四新文学发生期个人主义所强调的个人的发现、个人意志和自我实现所带给作家的情感经历是从乐观、浪漫到苦闷、彷徨。  相似文献   

13.
李宗刚 《东方论坛》2006,2(4):42-48
战争直接确立了救亡和启蒙这两大基本主题,这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和民间话语共同的聚焦点,规范了五四文学革命生成的两大文学母题。战争使新式教育获得了确立,而新式教育又使“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一代的文化心理结构承受着晚清以来所接纳的全部西学的滋润,解放了他们被束缚和桎梏了许久的人性,这就为他们成为五四文学发生的创建主体和接受主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自1767年第一部转译中国文学作品在荷兰出版以来,其出版量逐渐增多,出版内容逐渐丰富,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翻译潮在荷兰达到高峰.本文全面梳理中国文学在荷兰的译介史,借以呈现中国文学在荷兰语境中的接受,并探讨从翻译方式到翻译内容的嬗变.  相似文献   

15.
论五四文学与无政府主义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传播发展的背景、原因作了简要分析。无政府主义影响五四文学最重要的观念是它的"个人本位主义"。这在五四文学观念与具体创作中呈现出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对自我的标榜与追求,对极端自我与极端自由社会的向往;二是反对国家、强权的思想与强烈的破坏欲望;三是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审视五四新文学 ,并对五四时期一些重要作家的创作进行分析 ,进而认为 ,五四新文学的现代性品格 ,在于消解以儒家文化为表征的父权文化 ,而力图建构女性神话。正是对女性个性生命欲望的关注 ,才极大地赋予五四新文学现代性。由于五四新文学的这种现代品格 ,使五四文学话语迥异于以往旧的文化话语 ,五四文学话语不仅以白话文出现 ,而且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欲望话语  相似文献   

17.
试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与西方的先锋文学运动是同时产生于二十世纪早期的激进文学运动,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激进的政治批判态度、颠覆传统文化的决绝立场、语言的求新求变的探索以及对唯美主义文艺观的批判。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先锋性因素,是为了更好地把握20世纪文学在古今演变的过程中如何“变”的两种形态一种是依循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自然演变的文学主流;一种是以超前的社会理想和激进的断裂态度实行激变的先锋运动,两者的关系构成了中国20世纪文学古今演变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新诗的死亡主题非常丰富。这是由于现代自我意识的产生导致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以及自由意识与生存状态的冲突。书写死亡张扬了个性,体现了诗人的精神自由,但同时又表现了自我的脆弱和偏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