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现今人类社会需要尤为迫切,但人们常常将今天倡导的和谐自然观与古代"天人合一"相提并论,殊不知,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当时并没有这样的科学性,它只是人类早期的一种朴素原始的观念.文章认为今天倡导的和谐自然观其实是对"天人合一"的否定之否定,两者存在质的飞跃问题.  相似文献   

2.
迟子建和哈代分别是中国和英国的两位作家,他们的小说创作相差近百年,所处地域又相距遥远,但在创作中却不约而同地关注了各自所处的地域,并熔铸了个人对家乡的深深情感。通过对两位作家重要作品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异域视野中两位作家对自己家乡山水自然的书写,及对时代本质的深度洞悉,从而以相近的方式把握自己生活时代的本质,抒发了对生活本质的理解,并表达出相似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的众多小说中,创作者渐渐地把罪财这一观念作为叙述的主体引入到小说当中,故事情节围绕着被罪恶化的钱财展开想象,刻画出一段段悲喜交加、形式各异的不同类型的作品。其中多以是非之财为切入点,出人意料的结局收尾;或是为了钱财二字心生异念,谱写出世态炎凉、冷暖自知的现实写照;再或是受传统宗教文化的熏染,为财运增添了一些命运色彩的小说。  相似文献   

4.
鬼神文化的历史几乎和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鬼神二字从被提出以来,经由民间、道教和佛教的各种夸张和奇异化,使得它玄乎又玄且光怪陆离。这亦引起小说家的重视,他们的小说尤其志怪小说中多涉及鬼神。流传几千年的鬼神文化无疑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内容和思想上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璐 《社会学》2000,(4):7-9
在讨论“礼治秩序”的问题时,人们常常从“传统文化之思考”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社会的现状及其根源,而当古今中外的概念和观念交汇在一起时,极易引起混淆。并由此产生一些误解,礼治、法治、人治这三个概念就是如此。对此三个概念的辨析与厘清,是本文讨论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第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当代小说不断通过翻译的方式被介绍给英语读者,走向了世界。时至今日,不断增长的英译中国小说数量和销量,和近年来国际上的屡获大奖,似乎已经证明中国现当代小说对外译介的成功,但是,在被称为成功的外译小说译本中,出现了对原文大幅度的更改、删减、添加。这些修改基于何种原因,不经大幅修改的译本是否能得到传播,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略了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对其生态哲学层面上的深刻内涵进行了剖析。指出人类背离“道法自然”的准则后所导致的精神及自然的异化,得出如何改变当今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朝历代的文学样式各有所长并涌现了大量的传世名作。在明清时期,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达到了一个巅峰,产生了我国著名的四大古典主义小说,《水浒传》便是其中之一。水浒传从成书到现在,历来褒贬不一。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认为《水浒传》是一部反书,而进步人士则认为是一部反压迫的斗争书籍。到了近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学者对于《水浒传》的创作主旨,又有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江西九江,干渴的大地终于迎来了一场大雨。在德安县丰林镇大畈村,当地农民们正忙着灌溉和补种棉苗。由于持续的干旱天气,不少栽种的棉苗已经枯萎,新一轮的补种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这让一些村民感到力不从心。  相似文献   

10.
罗东 《城市观察》2015,(2):158-166
中国研究在西方学术界已走过六十年历史,期间经历了若干次的研究范式反思与重构。但关于中国常被集体性解读为单一性的乡土中国这一现象仍未提升到这些反思或重构的学术中心,城市或城市中国是不在场的。它的话语逻辑,仍是西方以及西方学术界对中国研究的霸权。当下,城市拆迁与业主维权等有关城市化运动的两幅图景正在重塑国家—社会关系,但遗憾的是,国家—社会这一理论框架在海外中国研究中又遭受到了质疑。相对于已形成研究路径依赖的西方学者来说,中国学者对于中国城市化运动在学术上更敏感,将是找回中国研究主体性的一次机遇。  相似文献   

11.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于1864年的《地下室手记》被认为是其创作中里程碑式的作品,该作品更被《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为随后问世的一组伟大的长篇小说的一篇富予哲理性的引言。从彼得堡空间、地下室空间和水晶宫空间所蕴含的隐喻意义可以发现作者对人的生存空间的思考。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对理性主义的追求不断削弱着人的自我意识,但人的自我意识终究不会消亡殆尽,甚至在一定的空间中会不断膨胀。  相似文献   

12.
陈映真的小说代表了台湾文学界的最高成就,而《将军族》是陈映真的成名作,也是其代表作。在《将军族》一文中多次提及音乐。这种音乐意识无时无刻不渗透出陈映真文笔之中的乡土意识和现实主义批判精神。本文将从音乐的角度出发,通过音乐与情节、音乐与人物、音乐与叙述等多个角度去解读陈映真的《将军族》。  相似文献   

13.
14.
百年前,乡土中国文学是悲凉沧桑与涕泪交零的感伤美学。五四新文学对中国农民流出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幽愤思想,对中国乡村的书写呈现萧瑟荒芜之感。鲁迅及其所影响下的乡土文学之故乡,已经带有了看与被看、归去来、希望、绝望与虚妄的重重叠叠缠绕而不得解的文化乡愁。新时期文学把乡土中国的改革喜悦,透过《陈焕生上城》、《乡场  相似文献   

15.
从早年的《成长的烦恼》,到近年来在白领群体中备受欢迎的《欲望都市》、《老友记》、《24小时》等,美国“系列剧”作为一种崛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并风靡全球的电视类型,也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改变着中国电视观众的欣赏习惯。  相似文献   

16.
公共文化空间是大众进行文化交流的场所。在这一场域中,出现了媒体中心与去媒体中心两种现代话语权表征。近几年,公共文化空间开始由媒体中心向去媒体中心演变。春晚作为一个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间也不例外。本文拟从纵向角度梳理央视春晚35年的嬗变历史,分析其创作理念、节目选拔等演变的过程,并从横向角度研究春晚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根据现存公共文化空间存在的问题,提出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7.
夏婕 《城市》2010,(11):72-73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建筑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建筑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种物质成果,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有的艺术形式体现了人类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8.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皮影艺术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浑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它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种形式,如壁画、石刻、戏曲、音乐等,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皮影戏是艺人们随着歌唱和音乐伴奏,用手杆操作影人通过灯光的透射,将其映现在屏幕上的一种戏曲表现形式。所以皮影戏又称为“影子戏”“灯影戏”。  相似文献   

19.
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是中国文学作品评论的两种传统方法,多用于诗学意义的探讨。相较于诗词,小说的文本解读亦可运用这两种方法。只是中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受世俗化浪潮的影响,文学开始向现实妥协,作家与作品表意的一致性受到质疑。因此,在解读中原作家群的小说时,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运用上的合理性及可行性需要我们细细斟酌。  相似文献   

20.
当前老城复兴中的人文转向尝试将“人”及其“真实生活”带回更新进程,但“活”的公共文化再生产始终是个难题。作为前沿文化实践,“再造日常”搭建了不同人群间的沟通对话机制,重塑了制度内外对接转化机制,需在城市更新和社会转型的双重意义上来理解。本文以一个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运营及新型公共文化建构为例,从“找回公众”“消融区隔”和“淡化权威”三方面展现这个界限消抹和连接再造的过程,其背后是空间活化、文化再生及地方治理品牌化三重机制的叠加,它使老城生活在空间、人群和制度上由表及里地向外打开。通过日常的再造,行动者以文化再生产的柔性力量探入国家-社会连接处的肌理,推动了转型,这也使关于“社会的生产”的讨论变得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