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2019,(11)
<正>阅兵、烟花、举国同欢……祖国70华诞的盛世凯歌响彻华夏大地。尽管只有极少数人能够亲临庆典现场,但几乎全体国人都可以通过直播收看到同步实况;即使当时没有时间坐在电视机前,手机、电脑上的回放片段也足以满足大家的观赏欲。此刻,是否有人想过,在现代科技尚未诞生的古代,人们该如何看到这些盛大的场面呢? 相似文献
2.
3.
在一次演讲中,我引用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艾伯特·史怀哲(因在西非加蓬创立兰巴雷内医院,艾伯特·史怀哲获得1952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说过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4.
5.
198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诞生,中国和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成为缔约国。18岁以下儿童的“参与”被提高到“儿童之权利”的层面。作为缔约国的中国从立法到实践都在倡导、弘扬这一理念:2003年7月,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与英国救助儿童会中国项目组织了来自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大同市社会福利院、合肥市儿童福利院、天津市儿童福利院和武汉市儿童福利院的10名儿童进行“儿童参与”调研。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话题——青少年参与“家庭寄养管理办法调研”,亲自确定调查项目,设计调查问卷,选择他们最为看重的亲情、健康、收养家庭或机构等,进行实地采访。他们的调查视角独特,他们的调查深入而敏锐,其调查结果大大出乎许多成年人的意料,显示出儿童所具有的颇具价值的参与能力。为此本刊特此编发由4名儿童代表合写的调查结果,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7.
正“现实使你麻木,你以为自己已经彻底冷漠,再也不会有任何感觉……突然一下,尬!你又找回了活着的感觉。”忽然之间,“尬”成了一个热词。它可以是一种态度:面对窘境,保持欢喜。虽然很多事情看不懂、看不惯,但只要保持“尴尬而又不失礼貌的微笑”,至少可以减轻无力感。它可以是一种自嘲:面对自我,保持放松。在被别人嘲笑之前,抢先自命为“尴尬癌患者”,意思是“我怂了,你看着办”。它可以是一种万能构词法:面对复杂,保持队 相似文献
8.
9.
转变教育观念,坚定不移地在我国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是高教必须正视的重大理论问题.知识经济呼唤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人的充分发展是大学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比翼齐飞是大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定位. 相似文献
10.
11.
我们要有鲜明的、科学的21世纪的时代观。讲21世纪,不是讲一般未来十年、二十年或者三十年、五十年。这样地来想问题,任何时候都可以做,而现在我们要有新世纪感,要有“最充分地适应进入新世纪后我们的时代”这样的认识和实践。 相似文献
12.
<正>我是在农村长大的。我对劳动的最初理解,就是父母扛着锄头到田里去干活。那时候,没完没了的劳动抢走了父母的时间,把孤寂和无聊扔给了我,还有黄昏下漫长的等待。稍长一点儿,孩子们也被大人胁迫着参加劳动。令我至今难以忘怀的,是三伏天钻到苞米地里去摘豆荚。蒸笼一样的闷热,汗水流到眼睛里,辣得直疼,苞米叶在胳膊上一划一道口子。所以,对于劳动,我那时候深恶痛绝。日后,我在学习上倍加努力,不得不承认,重要动机之一就是想摆脱劳动。 相似文献
13.
2012年1月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布了题为“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的新军事战略报告,表示今后美国将避免发动类似阿富汗和伊拉克这样持续时间很长的战争,侧面承认了美国现时无力把伊拉克变成一个新的民主国家。2010@3月7日,伊拉克人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次由选民直接投票的选举,这被视为伊拉克民主重建的真正开始。两年过去了,“民主”究竟怎样改变了伊拉克及伊拉克人,那里的人们如何看待这个新事物甲 相似文献
15.
16.
18.
我和小阳、小雪一家人坐在阳光下的“新元素”餐厅外屋,头项上是一个遮凉篷,人颇多,这是一个以时尚品味为主调的餐厅,它所经营的主食是有征服力的——中西结合,一个时下流行的饮食潮流。 相似文献
19.
我们置身于其中的世纪之交是中国学术界的文化自觉和学术回归的时代。一方面 ,许多有识之士通过一些高质量的国际学术会议的举办、一些有远见的期刊的海外原创性学术论文的刊发 ,特别是通过对同时代国外著名理论家和学者的新著的高水平翻译和文本解读 ,开始探索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立直接的、同时代的、近距离的、甚至面对面的跨文化交流和对话机制 ;另一方面 ,哲学通过回归以多元差异为基本精神的文化批判而真正回归生活世界 ,成为社会运行的内在的自我批判和清醒的自我意识 ,自觉地关注我们这个时代重大的、焦点性的生存问题。我们高兴地看到一些富有生命力的学术新生点的出现、一批思想深邃才华横溢的学者的崭露头角、一批扎实厚重深刻冷静的学术成果的问世。特别令我们欣喜的是 ,一些依托具有深厚人文背景的大学园地的、具有独特问题域和理论特色的学术研究团体或理论流派初见端倪呼之欲出。这一理论趋向预示着更大学术繁荣的可能性。为此 ,《求是学刊》在进行了“2 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和“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几组热点问题的探讨之后 ,我们拟围绕着这一理论趋向继续深化“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专栏 ,并特邀著名学者担任主持人 ,为这一理论趋向的充分自觉 ,搭建一个开阔的学术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