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明中叶,汤显祖承李贽倡导的市民性浪漫美学之绪,主张戏曲以“言情”为本,提出了重才情、想象和创作个性的美学理论,与沈重音律、法度,轻才情的戏曲观形成了尖锐对立。作为一种戏曲美学观点的分歧,“汤沈之争”向戏曲理论家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除明末的卓人月和清初的金圣叹,继承和发展了李贽、汤显祖等人为代表的市民性浪漫戏曲美学倾向之外,从明万历到清初的100多年时间里,出现了自觉调和、折衷汤、沈不同美学倾向的美学理论,这一占主导地位的戏曲美学思潮的特点是:在戏曲领域,继承、发展了中唐以后文人美学重情尚意的基本精神,追…  相似文献   

2.
我国明清的戏曲批评围绕怨谱提出了一系列的见解和主张 ,这些理论可称为写怨说。写怨说的生成有三个原因 :1 我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发生剧烈冲突所导致的社会问题使得才人志士忧愤满腹。 2 写怨能为强烈的感情提供宣泄的渠道 ,充分发挥陶冶、净化等美学功能。 3 个性解放思潮在文学领域掀起了一场倡导抒写真情实感的革新运动 ,传统的诗文写怨理论被引入了戏曲批评领域。写怨说突破了劝惩教化等传统文艺思想的束缚 ,在创作实践上取得了累累的硕果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如何中国化——兼评"新实践美学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有过一次全国范围的美学大讨论.在那次讨论中,形成了大家所熟知的美学四大派,即客观派、主观派、主客观统一派、实践派.  相似文献   

4.
吴江派是戏曲理论财富极为丰赡的流派.有众多的戏曲家和论著,格律工美和语言俚俗是该派审美理论的重心,两者在本质上又存在着矛盾,对矛盾根源的探究和辨析,对戏曲审美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代美学四派理论视角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美学中的客观派、主客统一派、客观社会派、主观派由于选择了不同的理论视角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立足点,从而造成了相互间的对立,而复杂的社会政治、文化心理以及学术本身等方面的原因,几乎使每派在坚持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展开分析推理,评判取舍的同时,都不得不作出某种让步,由此又造成了各派体系内部的矛盾性。而对造成外部对立和內部矛盾的逻辑根源的缺乏自觉,曾导致了大量激烈而无谓的商讨,并极大地限制着当代美学争鸣学术水平的提高。文章认为对当代美学四派理论视角的考察对建立新的美学体系也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后,美学界围绕着美的本质问题展开的讨论中形成了四个学派,即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实践派。各派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在争论中对美的本质问题作出解释和回答。近年来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有了深化和发展,论争也主要是围绕着实践派美学的哲学基础和自然美等问题上进行的。我作为一个美学门外汉,自感无力参加上述大家学派的论争,但对美的本质问题也有自己的一管之见,因而对各家之说难以苟同。  相似文献   

7.
曾群浪 《社科纵横》2009,24(10):116-117
赣派民居建筑布局简洁,朴实素雅,是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建筑。本文以现存的赣派民居建筑代表之一流坑古村为依托,从对于包括建筑设计在内的一切设计艺术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的构成美学法则出发,以线构成为突破点来探讨赣派民居建筑与构成美学。  相似文献   

8.
李红春  陈炎 《求是学刊》2002,29(5):92-98
在儒、释、道三教发生裂变的中唐时代 ,中唐诗歌在美学面貌上表现得异常丰富、复杂。此时的诗人在较为自觉的审美理想的指导下 ,逐渐形成了相对明晰的美学流派。在众多的流派之中 ,择其大端可分为以元稹和白居易为代表的“浅切派”、以韩愈和孟郊为代表的“险怪派”、以刘长卿和韦应物为代表的“隐逸派”等三支。从文化资源上看 ,这三种美学倾向显然分别与儒、释、道三教存在着相当紧密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陈倩 《社科纵横》2007,22(7):90-91
女弹词是戏曲中很特别的一个种类,体现了女性在传统男权话语社会中面临现实生计和艺术教化的矛盾中的各种挣扎、开拓和选择。文章试从独立与媚俗两方面来考察女弹词,以图更好地理解它的特征与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我国较早将绘画美学原理运用于文艺创作的,是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然而,新月派的"绘画美"长期以来并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通过贾勇老师所指导的学生作品,可以管窥基于油画欣赏的迁移训练成果,及其对于绘画美学原理的创造性理解与运用。可见了解绘画美学原理、学会欣赏油画,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由南京大学凌继尧同志撰写的《苏联当代美学》一书最近出版了。作者在书中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当代苏联美学界在美学研究方法论方面的成果和进展,这对我国美学界了解、研究苏联当代美学的研究状况,促进我国美学研究都将起到积极作用。《苏联当代美学》一书着重介绍了历时十年之久的关于审美本质问题的讨论,苏联美学研究中有关方法论方面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及主要观点以及这些观点的产生和影响。当时引起激烈争论的是布罗夫的《艺术审美本质》一书中的观点。布罗夫主张美学的研究兴趣应转向人,转向对人与现实的关系的研究。他的这种“社会派”观点,实破了苏联美学研究中传统的方法论基础,遭到崇尚审美对象自然属性的“自然派”的反对。结果,“社会派”美学家的观点获得了大部分人的赞同。Л·Н·斯托洛维奇教授的《审美价值的本质》一书,对审美价值等问题提出了新颖、独特的看法,成为苏联美  相似文献   

12.
超越实践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美学思潮的最显著变化就是实践派成为主流。而走向下—个世纪美学的趋势是超越实践美学,建立现代美学体系。五十年代后期展开的美学大讨论初步构筑了中国当代美学的格局,形成了四个美学流派,这就是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社会派(主张美是客观的社会属性);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  相似文献   

13.
康德并不是为了研究美和艺术而研究美学的,但他试图调和理性派美学和经验论美学的努力,使他的美学思想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关于崇高的理论就是其中之一。一、关于崇高的对象和种类的划分康德对崇高的分析是和审美的分析相比较进行的。他认为,审美的对象在形式,审美是形...  相似文献   

14.
围绕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否定的美学,主要论述三个问题:一、否定的芙学在批判理论中的方法论地位;二、否定的美学方法论的悖结及其成因;三、否定的美学方法论的悖结带来的启示.否定的美学的问题提出方式和运思策略决定了它对中外美学研究的影响必将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40年代,自然派登上俄国文学舞台,一批年轻作家在果戈理和别林斯基美学纲领的指导下共同抨击着当时黑暗的俄国社会.自然派的创作延续并发展了源自18世纪的俄国启蒙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巩固了现实主义在文学中的地位,使现实主义取代浪漫主义成为俄国文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16.
田根胜 《求是学刊》2006,33(1):114-117
五四运动前夕,传统戏曲、京剧改良与新剧实践配合社会革新浪潮,在舞台上交相辉映。初始阶段的新剧由于生长在传统的戏曲根基之上,加上理论薄弱、经验缺乏,出现“杂合”戏曲、内容趋向低俗的“歌舞派新剧”,这很大程度上背离“新剧真正之主旨”。针对这种情况,以冯叔鸾、郑正秋、周剑云、欧阳予倩等为代表的一批理论家,结合新剧舞台实际,提出新剧改良主张,强调剧本的重要性,主张正确地开展戏剧批评。  相似文献   

17.
美国、日本、法国、西德、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流行的所谓"新批评"派、"美学"派等名目繁多的反动资产阶级文艺思潮,通过南朝鲜的出版报道部门和大学讲坛等不同途径涌进南朝鲜,广泛传播.它们无论贴着什么样的标签,无一不是以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反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美学,是早就风靡一时的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变种.这些流派表现在创作方法上,大致可以分为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两大类.自然主义是以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为思想理论基础、以色情文学为主的创作方法;形式主义  相似文献   

18.
柏格森(1859-1941)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家,生命哲学和直觉主义的主要代表。他并没有建立自己的美学体系,但由于他的哲学倾向与西方现代思潮的发展相一致,回答了现代派艺术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因而他的学说成了现代派艺术最重要的理论基石之一。因此,当我们探讨二十世纪西方文艺和美学思潮的时候,不能不注意到柏格森的影响。柏格森学说的核心是绵延说和直觉论。所以,我们对他的美学思想,也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一、绵延与审美心理特征柏格森对审美心理的分析,是其绵延说在美学上的具体运用。尽管它只是为阐发绵延说而涉及,所论不多,却颇具特色,很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9.
著名的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马尔库塞的美学理论已成为本世纪提供给人类的丰富的精神遗产的一部分。马尔库塞把美和艺术看作是人基于本能、爱欲、感性的潜能对抗异化社会和现实压抑的政治力量,对于他来说,革命就是清除受到欺骗、受到压制、受到操纵的意识形态,用想象的、快乐的、甚至破坏的艺术形式来取代固有的现实形式。本文从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角度,论述了马尔库塞美学思想中交融着的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因素及其矛盾,指出了其中的进步意义及局限。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部分科研成果简介《遐思苦耕录》俞长江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该书26万字,共收录论文18篇。内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起自古典戏曲理论、戏曲美学,中间为断代诗文论述,落脚为古代大文化史的纵览。书中对于先秦诸子的鞭辟入里的深刻,玄似丘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