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村民自治制度创新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村民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治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在新的形势下,我国村民自治制度面临诸多挑战,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村民自治实践发展的需要,急需进行制度创新。本文在分析了村民自治的本质及其自利性、非强制性、直接性和发展性等特点的基础上,从村民自治的立法、决策规则、组织结构以及救济途径四个方面,对我国当前的村民自治制度的创新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制度创新与中国村民自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0年的中国村民自治中,制度创新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意义,它是整个村民自治得以生成、发展、深化和提升的关键,也是重中之重.制度创新凝聚了中国农民的伟大智慧,它具有自发性、实用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但另一方面,村民自治的制度创新毕竟属于新事物,还处于初级阶段,并且隐含着夜空飞行的危险性.这就决定了有必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文化的眼光和辩证的思维进行新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本文引入了“制度—组织”分析框架,着眼于中国农村现有的组织架构和制度的衍变逻辑。通过对现存农村体制下的“制度—组织”模式的分析以及由于实施村民自治制度所引起的新旧“制度—组织”模式间的冲突和调适的情形分析,近而探讨在更为深刻和广泛的政治、经济、社会变迁条件下农村自治的可能变革之道。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二十年来村民自治实践总体考察的基础上,概括了村民自治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而指出这是在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共同行动)过程中的制度创新.同时列举了村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出发,对现今村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理论上的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人口流动呈现出规模更大、流向集中与精英流动等特点。由于当代中国农村流动人口影响,村民自治制度在村民的政治实践能力、基层政权与自治组织关系、自治组织的公共财政能力与乡村其他社会组织的政治能力状况等制度实施要素与环境方面出现新的重大变化,使村民自治制度运行出现新的变数。为此,村民自治制度必须从制度的组织主体、运作过程及结构功能等方面作出新的调适。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村民自治在中国农村的推行使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和民主化进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村民自治在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制度偏离现象.主要表现为群众自治的变异、乡村关系的扭曲、村两委关系的形变、后选举阶段的民主虚置化等.对于村民自治发展中的制度偏离现象,应当根据村民自治的制度目标,以是否有利于农村社会管理民主化、是否有利于农村社会和谐、是否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价值标准进行多维分析和科学评价.现阶段村民自治发展中的制度偏离现象极为复杂、多样,根据对于民主、和谐、发展三个变量的不同组合关系进行分类,村民自治发展中的制度偏离大致有六种类型.  相似文献   

7.
村民自治制度是国家实现农村基层政治民主化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村民自治中我国目前在村一级逐步形成村民自治(村民委员会)与集体经济组织(村合作杜)分立的体制。由于过去村民委员会角色混乱、职权不清,因此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政社分立,即村民委员会负责村民自治事务,经济事务由合作经济组织执行,在监督村民委员会的过程中,也要防止合作经济组织损害村民的利益,通过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村民自治制度运行中存在着失范现象,原因在于“参与动力非均衡”,因此,应该采取措施,调动农民参与政治的热情,并建立基层对话协商机制。  相似文献   

9.
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对中国农村市民社会形成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市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概念,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加快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的整合,培育出具有相对自主性的农村市民社会,是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日益普及的村民自治制度是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结果,与传统的农村管理体制相比较,它的实施推动了农村社会解构,在广大农村地区逐步培育出相对独立的社会、相对独立的个人、相对独立的社团和组织,为农村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村民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村民真正当家作主,充分行使和享有政治权利和自由、减少任意的干涉和限制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然而,村民自治制度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如村民委员会和乡镇政府的关系问题,村委会主任与村支书之间的权责、关系问题,村民委员会与村民的内部关系问题,村委会乡镇政府任期不协调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以期促进我国村民自治原则更好的贯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美国社会管理体制网络化合作治理的经验在于:以政府再造过程为动力原点,社区自治为平台,非营利组织体系为经纬线,建构从公民个人到社区组织,从地方政府到联邦政府等多重社会主体,扎根于基层社区,联接于非营利组织网络,以基层社会需求为重心,平等合作,形塑公共产品与服务提供的多重网络,以替代官僚制支配、控制之下,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单一化、垂滴式的模式.对中国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启示在于:以政府重塑的过程,向基层社会授权,推进民间组织生长,建构中国的网络化社会合作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2.
当前,作为宪法性权力的村民自治权如何运行对当代中国基层宪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意义.本文通过对村民自治权运行状况的完政审视,分析影响中国村民自治权良性运行的基层权力关系,在宪政的框架内研究村民自治的宪法依据具体到村民自治权的宪法实践,从而保障村民自治权的良性运行以及村民自治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3.
渐进式的改革道路是我国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优选之路,作为我国基层民主建设起点和重要建设内容的村民自治也应该遵循渐进式的发展道路。但就目前而言,我国渐进式村民自治仍面临许多现实的困境。如村民民主意识和能力缺乏、政府过多干预村民自治、农村社会自治组织不能为村民自治提供发展的社会基础等等问题。要促进村民自治的发展,就应当逐渐地提高村民的参与意识和自治能力、政府逐渐放权以扩大村民自治的空间,培育农村社会自治组织以巩固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国务院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的颁布,是我国民族法制建设的新突破。作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行政法规,《规定》的一些新举措,进一步细化了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原则条款,更具可操作性,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有效贯彻落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方自治百年发展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自治思潮从西方传入中国至今已历经百年,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发展过程可分为清末时期、民初及北京政府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四个阶段。中国地方自治的介入者包括了历届政府、各政治派别、众多学者,他们有不同的利益追求,因此,地方自治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同时,由于反动势力十分强大、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传统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在中国要真正使地方自治扎下根来又是十分艰巨的,只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地方自治的发展才步入正规,并在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从地方自治的理念,特别是中共地方自治思想和实践来看,它对于促进我国的政治民主、构建合理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解决民族问题和国家统一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回应市场与政府双重失灵的民众利益表达团体,正在发展成为促动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囿于社会基础、关系定位和管理体制等多种因素制约,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实情并不尽如人意.着眼于非政府组织自治与政府规制的协调与互动,中国必须着力于理顺关系、搭建平台和防控风险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以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7.
郭晓岚 《阴山学刊》2011,(4):117-122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建国60年来,众多从事民族理论的工作者不断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各个角度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观点和建议,对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理论和实践的完善和丰富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对这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总结,可以进一步推动民族区域...  相似文献   

18.
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审视村民自治,村民自治是平衡农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有效形式;要实现国家与农村社会的良性互动,就要完善现有的乡政村治格局并使之日趋合理:扩大乡镇民主,软化乡镇权力;完善民主自治机制,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培育和发展乡村民间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 ,虽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但已充分发挥出它的优势 ,成为推动我国民族工作不断前进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0.
本文引用档案资料,简要回顾了新疆成立后,在中央的精心指导下,逐步建立各级民族区域自治机关的历史进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党的民族区域政策在新疆实践的基本经验和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