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旧中国的教会学校东吴大学,它的早期校史,在一些文章、专著与辞书里,均有涉及或介绍。如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一书说:“七十年代传教士开设的学校有,监理会于一八七○年在苏州的存养书院”;又说:“一八八一年林乐知在上海开办的中西书院,后来形成了东吴大学”;还说:“苏州东吴大学,一九○一年建校,由苏州博习书院、上海中西书院、苏州中西书院等合并组成,美国基督教监理会开办”。《辞海》三卷本上册说:“东吴大学,美国基督教会在旧中国办的大学。校址在苏州、上海两地。一八八一年(光绪七年)美国监理公会设中西书院于上海,一八九七年又设中西书院于苏州。一九○一年合为东吴大学”。滕亚屏同志在《旧中国的教会大学》一文中说:“一八九七年,美国监理会设中西书院于苏州,一九○一年改为东吴大学”。那末,苏州东吴大学的建校经过如何?苏州存  相似文献   

2.
作为晚清文学知识分子中最早接触西方传教士和西方文明者,王韬对于西方文明的认知解读接受,在时间上可以分解为上海墨海书馆时期、香港英华书院时期、英国协助理雅各佐译“中国经典”时期以及返港后在香港、上海主持《循环日报》和格致书院时期;而在对待西方文明的内容上,王韬的态度又可以分解为对待以新教为代表的基督教、以自然科学为代表的西学以及西方文学等三种不同的取舍方式。王韬的上述心路历程和思想轨迹,基本上都可以从他的两部漫游随录中得以解读。本文就《漫游随录》和《扶桑游纪》中有关王韬对于东西洋文明的观感进行了介绍解读,并就其中的思想成因作了相应解释说明。  相似文献   

3.
丁韪良(W·A·PMartin)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在华最重要的新教长老会传教士之一.他在中国生活将近60年,其使命本是传播基督教,但他多年从事翻译、教育工作,却使他无意之中在中国近代西式教育的酝酿和形成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4.
近代新教传教士在华的教育活动对中国从传统的封建教育向近代教育体制的转变有着密切联系。传教士在华创办的教会学校是中国近代教育变革的温床。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只关注鸦片战争后传教士所办的教会学校而对此前早期新教传教士在澳门、南洋等地所办的旨在教育华人的学校重视不够。实际上 ,第一位新教传教士马礼逊 (RobertMorrison1782 - 1834)是近代新教传教士开办学校、从事教育的始作佣者 ,他在马六甲开设的英华书院 ,成为以后在华所设的教会学校的圭臬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我国旧时称为景教。基督教最早传入我国,约在我国封建社会全盛时期的唐代。据公元781年于长安西面所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么元635年(唐贞观九年),基督教的“异端”支派聂斯托里派,从叙利亚经波斯传入我国。但真正广泛传播则是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的,伴随着殖民主义势力,大批传教士纷至沓来。公元1557年,随着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我澳门,基督教传教士便跟着在那里立足传教。与澳门相近的海南岛便成为基督教传教的重要地区之一。基督教在海南岛的传播活动大体经历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6.
庚子年前夕,即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农历十一月十七日袁世凯带着他“所有武卫军右营”来到济南署理山东巡抚。他清楚知道他的“际遇蒸蒸日上”是以“国事日非”为代价的,也就是说,他知道自己之所以能够来山东当巡抚,是外国干涉中国内政的结果,是美国公使康格根据山东传教士的报告,约同英、法、德三国公使向清政府提名要他来屠杀义和团和保护帝国主义在山东的利益——也就是说保护山东的外国传教士。所以他到任不几天就把住在济南的美国传教士韩维廉、包牧师和陆义思,请到巡抚衙门,向他们表示态度说,已经派了大量官员和兵士分赴各处,认真保护教堂和传教士。为了讨好美国传教士,袁世凯还特别向他们表示:他是十分同情爱护基督教(新教)传教士的,对天主教(旧教)传教士依仗清廷所颁发的《地方官接待教士章程》,到处冒充官府欺压地方官吏非常不满,称赞基督  相似文献   

7.
日本的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7 年)是一个儒学日本化的全盛时期,也是一个教育勃兴的时期。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通过多种途径传到了日本。藤树书院是日本最早的书院,其学规几乎全盘照录揭示。以山崎斋著《白鹿洞书院揭示集注》及《白鹿洞书院集注序》为契机,儒学者开启研究和传播《白鹿洞书院揭示》的潮流,一直持续到明治维新。考察当时的儒学者们如何理解与接受这篇学规,不仅有助于了解它给江户时代学校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同时也给研究同时期日本接受与发展朱子学等儒家思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代化的百年历史中 ,基督教会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传教士为使中华归主 ,他们开医院、办教育 ,广泛传播基督教。辛亥革命时期 ,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 ,特别是孙中山先生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使基督教会得以迅速发展。对于此段历史 ,史家论及不多 ,本文试就此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9.
光绪十三年(1887),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上海成立了一个书刊编辑机构,初名同文书会,光绪十八年(1892)改称广学会。广学会最初的英文名称是:The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Christian and General Knowledge Among the Chinese,可直译为在中国人当中广泛传播基督教及一般知识的会社。“它以‘输入最近知识,振起国民精  相似文献   

10.
根据现在听看到的材料,到1895年,马克思的名字才出现在中国,那是外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上海基督教广学会出版的《万国公报》上发表介绍英国社会学家颉德的《社会的进化》(题作《大同学》)一文中,提到马克思的名字,当  相似文献   

11.
清代前期入华的外国传教士有俄国东正教团、西方的天主教各派,同为基督教,但是他们在华传教的结果却相去甚远。清代前期天主教各派既在中国人中间发展了基督徒,又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俄国东正教团在发展教徒方面没有成功,从一定程度上说,其贡献只限于汉学研究。究其原因,是由于他们在入华传教的目的、方式、活动范围与规划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2.
李提摩太是晚清时期来华的英国传教士,他在《万国公报》上发表了大量主张中国变法的文章,内容涉及农业、贸易、交通、文化教育等领域。这些文章在当时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在其宣传中也明显表现出为英美等殖民者服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伦敦会是近代率先派遣传教士来华的英国海外布道会,并率先将西方学校教育体制引入中国。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伦敦会在中国创办了若干所统称为'英华书院'的学校,它们遂成为这一时期在华英国教会中等教育的主体,位于汉口的博学书院、天津的新学书院和上海的麦伦书院即为其代表。这类教会中等教育学校既沿袭了马礼逊所创立的马六甲'英华书院'的基本模式,又继承了英国公学教育的某些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本土化的改革,以求适应中国国情。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以伦敦会'英华书院'为代表的在华英国教会中等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对促进中国近代中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论明末清初西学的分期与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末清初 2 5 0年的西学史表明 ,传教士并未阻碍当时的中国学者接触和吸收近代的西方科学 ,雍正帝禁止耶稣会等修会教士传教亦不构成清代自然科学发展停滞的直接原因。明末清初的西学 ,呈现为虎头蛇尾的态势 ,个中的因由不应该就传教士的缺陷去寻找 ,而应该追究中国传统社会构造是否具有追踪近代西方文明变化受容西方科学文明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伯格理等传教士与当地少数民族精英共同开设的外语教学课程不仅引起了学生的普遍兴趣,学习者的学习成效也普遍较好。文章运用语言习得的相关理论,对清末石门坎学生学习外语的动机、态度和信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清末石门坎的外语教学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和信念对于学习成效的积极作用。石门坎的外语教学经验能为当今少数民族地区的外语教育及实践提供指导,也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资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晚清(1840—1911)生物学医学发展的重要事件是西方近代兴起的生物学与医学的大量引进:吴其濬编著《植物名实图考》,李善兰翻译《植物学》,严复编译《天演论》,西方教会开办医院与传教医师接踵来华,英国传教医师合信编译《全体新论》与西方医书络绎传入,美国传教医师嘉约翰开创医学事业,以及教会大学培养西医人才等,使西方生物学与医学在中国开始扎根并迅速发展,特别是《天演论》的翻译和流传对中国社会的变革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督教在近代传入河南后,为了扩大传教效果采取了多种传教方法,主要有中心开花式、教职人员本土化、巡回传教、聚会讲道以及行医传教等模式。但由于受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时代背景和中国传统文化强大排斥力的影响,传教效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葡萄牙传教士徐懋德在钦天监的天文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牙传教士徐懋德通晓天文学、数学,以精通历法者的身份进入北京,在清钦天监任监副一职。作为钦天监的主要天文学家,徐懋德是德国传教士戴进贤的挚友和亲密合作者,他们在北京的许多天文观测报告很快传回欧洲,引起欧洲科学界的关注。徐懋德与戴进贤在编撰《历象考成后编》的工作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历象考成后编》介绍了刻普勒天文学理论及欧洲天文观测新结果,是一部以西方天文历法为核心的较先进的著作。徐懋德与戴进贤密切配合,对中西天文学交流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明清之际,西学渐次东渐。由于中国统治阶层对此漠然处之,因此对于当时之中国影响不大。鸦片战争清帝国战败的事实惊醒了一部分中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西学,建议将其作为一种改造中国的手段而加以运用。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方传教士厥功至伟,洪仁玕作为一位基督教的虔诚信仰者,对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与西方同行相同的作用,并集中体现于其与西学有深刻渊源之著述———《资政新篇》。  相似文献   

20.
晚清俸制思想述评@杨兵杰$宁波大学文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