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作为明中叶才情横溢的诗人,徐祯卿在文学创作方面进行了不懈的追索。本文首先从地域性、时代性、个体性三个方面分别论述徐祯卿诗歌创作中“情深”的基本特征;继而对徐祯卿诗歌理论,尤其是其吴中文学创作的理论总结《谈艺录》进行深入解析,从而得出诗人试图构架以“情”为核心的诗学理论体系的结论;最后总结出诗人在文学创作领域内对于以“情”为核心的文学创作新境界的理想追求,实际上是他深层心理结构在文学创作领域内的展现。  相似文献   

2.
出身馆阁的杨一清把台阁文学中的禁体诗创作和联句唱和风气注入陕西藩臬唱和之中,边塞风物也赋予杨一清诗歌以新面貌,改变着其书写形态。特别是二次入陕以来,杨一清以政治家的格局写西北风物与边地战事,视野恢宏而"意气健畅"。这种边塞书写是明中叶明蒙战局深化的逻辑结果,促成了杨一清诗歌在题材与风格上的重要转进,影响了以李梦阳为代表的文学复古运动的创作趋势。杨一清从馆阁唱和向边塞书写的转向,展现了明中叶文学的发展趋势与内在逻辑。文学创作的重点逐渐从台阁体趋向文学复古运动,从中央文学趋向地方文学,从馆阁唱和趋向江山朔漠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3.
明代中期,阳明心学乘理学之衰而兴起,对当时的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明代文学复古思潮因为阳明心学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代表人物有前七子的徐祯卿、郑善夫和后七子的屠隆。徐祯卿受到王阳明个人的感召,趋向心学,但文学复古主张并未发生太大的改易;郑善夫接受了阳明心学思想,直接波及其文学创作和理论主张;屠隆接受阳明心学思想而走出复古阵营,甚至加入到以心学理论武装的文学革新派的队伍中。徐祯卿、郑善夫和屠隆的例子,充分显示出阳明心学的兴起、繁荣与明代复古文学潮流迁变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明弘治、正德年间,以前七子为代表的文学复古运动蔚为兴盛,影响深远,在南京便有金陵四家中的顾璘、朱应登为其接引.时顾璘、朱应登二人在北上进士及第后便加入复古阵营,此后数十年间更与七子保持了密切往来.在文学主张上,顾、朱二人受复古派影响颇深,他们强调诗歌情感与格调并重,认为诗文应该具备高尚的旨趣,这在顾批本《唐音》中得到较多体现.四家中的陈沂与王韦也受到影响.尤其是陈沂,由其《拘虚诗谈》可见他对诗歌的审美取向和七子颇有相似之处.然而,四人的文学主张及创作与七子并未完全保持一致,这主要体现在他们对六朝文学的研习上.正是这样一种分歧,使得他们与复古派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  相似文献   

5.
明弘治以后,西南一隅的巴蜀诗人却勇于逆潮流而上,冷静观察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围绕诗歌本质论、诗歌创作观以及诗歌审美观上三个方面指出了前后七子复古诗论中的弊端,表达了自己坚持传统诗学的理论主张,表现出与文学反复古团体诗学观点不完全一致的特点,在明中后期诗坛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风貌。  相似文献   

6.
在明中期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发展的同时,南北文风交融开始出现,徐祯卿是这一过程的关键人物。在早期吴中文学观念的基础上,徐祯卿融合了复古主义思想,并在重视情感的前提下强调形式审美、追求文风清美。这不仅使他的创作具有个性,也体现了南、北方文学气质的交融,对后来文学发展起到了启发作用,从而成为明代中期南北文风交融的先导。  相似文献   

7.
明代中期,在席卷全国的文学思想新变和复苏中,文学运动和文学派别表现得尤为突出,且南北方呈现很大的差异性。一是北方“七子派”的文学复古运动,一是南方吴中文人团体的文学活动。与北方文学的雄浑质朴不同,南方吴中文学多表现出缘情自适的文学风貌。这种现象从地域的角度考察与江南文化对吴中文人的浸润密不可分,同时这种地域性文学风貌又对北方复古及明代中后期文学发生着冲击与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梦阳是明代"前七子"的代表人物,他率先提出文学复古口号,打破了明代以来雍容平和的台阁气象,对明代文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明正德初年,太监刘瑾把持朝政,这一政治事件改变了李梦阳的人生命运,并波及到他的文学创作:李梦阳因弹劾刘瑾被贬官、入狱,诗歌创作亦从以鲜明色调为主的前期之作转变成了情感基调偏于灰暗阴森的狱中诗、感怀际遇诗。刘瑾专权对以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也产生了影响:"前七子"的京师唱和被迫中断,社团成员转入他学,文学复古运动辉煌不再。研究李梦阳及其文学活动,不可不注意刘瑾事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元末明初之时吴中文学曾出现过十分兴盛的局面,文学社团也较多,其中就有以著名诗人高启为首的“吴中四杰”、“北郭十友”,他们在诗歌艺术上都有所成就,《四库全书总目》称“四杰”中的徐贲诗“法律谨严,字句熨贴”,称杨基诗“天机云锦、自然美丽”,称张羽歌行体诗“笔力雄放,音节谐畅”,而高启则更是被称为:“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可惜他们和吴地的其他一些文人在明初均因政治原因遭难,于是吴中文坛作者凋零,诗社瓦解。吴中文学再度兴盛是在明中叶,主要代表是被称为“吴中四才子”的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他们的诗亦各…  相似文献   

10.
阳明心学与文学复古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阳明曾是文学复古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正德年间,他致力于探求圣贤之道,创立了心学,后追悔早年从事诗文创作徒耗精力,对文学采取抵拒排斥的态度。他还强调文学必须合道,把真情实感摒弃于文学创作之外。王阳明后期的文学主张与文学复古运动的精神相对立。在阳明心学影响下,一批文入脱离了文学复古运动转而学道,唐宋派的倡导者王慎中、唐顺之便是典型。  相似文献   

11.
贞观诗人在文学史上是一个不应被忽略的生动存在,本文在贞观诗人中选了虞世南、许敬宗来分析,细读他们的诗歌。被冠以“当代名臣,人伦准的”的虞世南与被称为“单纯的机会主义者”、受到历史学家的苛评的许敬宗在人品上不啻有着天壤之别,但同时他们又都是当时重要的诗人,在唐诗发展史上都起了不应忽视的作用,很有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玄言诗的发展过程与玄学的发展过程具有一种基本同步关系。玄言诗可分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玄言诗以东晋孙、许、谢(安)、王(胡之)等人的诗作为代表,与向、郭玄学的理趣相为表里;广义玄言诗分别指东晋前与“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理趣相一致的嵇、阮的诗作和义熙后超越向、郭玄学并渗入佛学思辨理趣的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诗作。  相似文献   

13.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始终交织着内心的生命体验与外在创作观念的矛盾冲突。1926年前后,由于生命体验突破了创作观的束缚,使其在多个方面发生变化。他的诗不再拘泥于"健康"、"尊严"的原则,而是直面现代人痛苦、焦灼的内心世界;大自然不再是诗人的精神家园,而是反衬出生命的渺小甚至虚无;他的现实主义诗歌不再是肤浅的场景速写,而是渗透深切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探讨了许学夷有关唐代元和体和宋诗的关系,兼及明代复古派有关宋诗的看法。认为许学夷指出元和体是唐诗发展的一次大变化的论断是准确的;指出元和诗人对宋诗体制与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的看法是符合实际的;明代复古派对宋诗的看法有一个渐变的过程,早期的复古派对宋诗多持否定态度,而成、弘以后,对宋诗有较为通融合理认识的人开始多了起来,而许学夷正是其中最为杰出者。  相似文献   

15.
徐志摩是新月派重要诗人,在诗歌的形式方面,他和闻一多一起提倡新诗的格律,为我国新诗的健康成长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徐志摩一生追求单纯的信仰:爱、美、自由。因此,爱、美、自由也成了他诗歌中反复咏唱的主题,这是他诗歌内容和其他诗人的区别之所在。通过结合徐志摩的具体诗歌,探讨爱、美、自由主题意象在他诗歌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6.
徐志摩在创作初期就受到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形成了诗化生活的艺术观,它包含日常生活、自由、爱、美等因素。这种艺术观使其诗歌创作具有来源于现实生活高于现实生活的诗意美,是徐志摩对于新诗抒情美学领域的一种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徐陵是梁陈时代追随简文帝萧纲的重要作家,历来都认为他的诗轻靡淫艳,是一个典型的宫体诗人。然而徐陵并没有始终与简文帝相伴相随,他曾离开宫廷,出使北魏,且羁留长达七八年之久;入陈以后,特别是陈后主即位与狎客大作艳诗之时,徐陵却已悄然作古。因此,徐陵似无大量写作宫体诗的可能。从他所遗留的作品看,无论其内容还是风格,实难简单地以"宫体诗"来论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徐陵不是典型的宫体诗人。对徐陵及其诗歌的重新认识,实际也关涉如何正确评价和认定宫体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诗歌创作需要修改,诗歌翻译更需要修改.研究许渊冲先生诗词的改译,可知先生诗词改译的特点改韵救义,删繁就简,内蕴毕现,诗意开豁,人称换位,重心转移,跨行增益,诗题改译,润色标点,诗行调整.  相似文献   

19.
周叙的诗学批评集中地体现于《诗学梯航》中,其主要内容为:以汉魏晋唐为宗的诗歌渊源论,主张师古与摹拟的诗歌创作论,辨体别格的诗歌师法路径,扬正抑变的诗歌历史发展观。考察周叙的诗学批评,有助于进一步把握明前期诗学风尚,以更为客观地看待明前期诗学在我国古典诗学发展链接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徐灿在明末清初词坛上具有突出的地位,是继李清照之后又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文章通过穷尽式研究发现,在徐灿词作中将"故国之思"作为创作主题之一,并将对家乡的思念自然渗透在词意之中,使人感受到痛彻骨髓的黍离之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