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茅盾小说中,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的创造,是形象塑造中用力最多、成就最大的方面。他在这个领域里取得的成功,标志了为一般作家所少有的才具和胆略。在各方面,他的创作起着开辟草莱的作用,他为文学作出的是开创性的历史贡献。然而,当我们全面考察这一形象系列时,就会发现,兼具艺术家和思想家气质的茅盾对一个重要的课题,是不会仅仅满足开创性一点上,他的艺术追求是见得更广阔和深远的,这就是:着眼于整个一代——新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同志科学地制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中,一个基本要点就是划清了资产阶级中的两个部分,即“一部分是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即买办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另一部分是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要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并且在特殊条件下把一部分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  相似文献   

3.
马伟 《社科纵横》2003,18(2):57-58
鲁迅以其犀利的笔触 ,剥去了那些在时代潮流中充当看客的一群人的外衣 ,暴露出其本质 ,批判了他们麻木不仁的灵魂 ,揭示了形成他们独特性格的社会历史根源 ,可谓鞭辟入里 ,入木三分。因此 ,本文拟从此入手 ,寻根究底 ,阐幽发微 ,对其形象本质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4.
申瑞英 《社科纵横》2005,20(3):205-206
本文拟从卡夫卡作品中所发现的信息,即变形的叙述方式;主人公希望被救赎却被永远抛出了人类社会,进入万劫不复的黑暗之中;“非人”状态是一场必然的人生历程;从而看到卡夫卡运用的一种特殊的美学方法——悖谬。这使读者甚至批评家感到不习惯时,却也带来了极大的美学享受。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6,(1):123-126
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随笔作家埃尔文·布鲁克斯·怀特的作品中充满了机智与幽默。本文以他的散文《猪之死》和《再回湖上》为例解析他作品中的幽默,探讨产生幽默的四种手段:措辞游戏,反语,出乎意料,夸张;并初步探析了幽默的翻译。  相似文献   

6.
人性和野性在杰克·伦敦作品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西林 《社科纵横》2007,22(6):161-162
本文主要通过对杰克.伦敦的两部动物小说《荒野的呼唤》和《白牙》分析其作品中人性和野性在人与动物身上的展现来说明其相互的关系,说明环境对生命中两种本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上帝笑声的回响———米兰·昆德拉作品浅析陈晓慧胡玉娟时势造英雄。米兰·昆德拉确是空前动荡的20世纪造就的世界文坛英雄。他站在独特的视角,直面现实,洞穿历史,逼视未来,以轻松的笔调,写就人类无法回避的终极思考。一、主题:政治与性爱20世纪的小说读者,对...  相似文献   

8.
傅春晖 《社会》2022,42(5):152-180
本文把易卜生置于北欧-日耳曼的思想谱系中进行解读,认为“个体性”是理解其剧作的关键。易卜生的剧作和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思想有着互文性的关联,他们都认为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信仰的前提就是个体性。同时,在尼采看来,当时的欧洲已经进入“群氓的时代”,“个人”岌岌可危。在这个背景下,易卜生塑造的诸多人物都具有“世纪末”的特点,颓废、烦与空虚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个体性的膨胀将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伴随着躁动不安,有时候会转变成最物质化的享乐主义,但更多时候则表现为否定和破坏,甚至是暴力和毁灭。  相似文献   

9.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的此重,如何教好这一部分课文,也就成为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里,我想就当前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以期引起教育界同行和社会上关注这类问题的人士进一步的探讨。长期以来,我们在鲁迅作品(主要是鲁迅小说)教学中,基本上采用的是人物形象分析法。因此,如何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就成为把握鲁迅作品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的关键。问题不在于形象分析方法的具体运用,而在于如何把握形象的性格特征和基本倾向。我认为,恰恰在这一影响全局的问题上,有许多沿袭的观念需要重新认识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批被称作“时代女性”的形象,茅盾的周定慧(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梅行素(梅女士)是其中的突出者。说来也怪,除梅女士是《虹》的主要人物外,其他三人着笔并不很多。茅盾自己就曾说过,慧女士在《幻灭》中是作为静女士的陪衬人物出现的。孙舞阳在《动摇》中只第九章占居重要地位,其他各章着笔都不多。章秋柳在《追求》中倒是重要人物,但也可说与胡仲昭、张曼青机会均等。但作品一问世,这些人物就被人们刮目相看,今天仍为读者所重视。茅盾自已称这几个人物为“特异的女子”,大概正因为这“特异”才使她们得到如此厚遇,因为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创造是不宜平凡的。那末这些人物如何“特异”,有何意义,就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地叙述了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转喻观,从认知角度通过实例对莎士比亚作品的隐喻、转喻的识解进行分析,以期使读者能更准确地理解其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大江健三郎作品中性与政治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江健三郎作为战后派作家,以其独特的艺术家手法,把对"性"领域的垦荒冒险和同存在主义思想的结合,揭示出了大江文学中"性"的政治性的本质特征。在大江的笔下,最生动最精彩的性行为,几乎都不存在神圣的崇高的美,而是卑鄙邪恶的同义语,进而诠释战后现代人政治压抑下的奇特心态,暴露出现代文明社会的病理现象。大江文学中的"性"是为其文学的"政治"服务的,把"性"作为严肃的文学课题,与社会、文化、政治、战争等因素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性就大大超越自然属性,成为体现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英国作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小说表现各类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甚至不同性别之间人与人的关系,作者在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及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和谐问题的途径时表现出了人文主义爱与和谐相融的思想意识,这种和谐思想意识对世界各民族希望建立一个和平共处、相互尊重、和谐兼容的世界家园的美好理想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加布里尔·佐伦的空间叙事理论认为,视阈是最复杂、最抽象的概念,涉及读者的阅读解码和心理感知,是读者阅读时对文本的理解以及个人记忆回溯的综合体验,是主观与客观空间的结合.以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班吉的叙述为例,可以看出作家取消了表示时间的引导词,而以空间的场景相对应,由此来构造叙事的时间与空间的四维立体图像,从而彰显了空间叙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工作回应文化多样性与民族敏感的发展历程,西方社会工作对东方宗教、精神性议题、信仰社区、社会结构、民族敏感性社会工作等议题的关注,以及在社会工作实务应用的得失。反观西方社会工作对文化多元性的回应,对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特别是多民族中进行社会工作实务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多元一体的理念与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应该成为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取向。  相似文献   

16.
侯旭东 《社科纵横》2010,25(1):106-107
本文将莫迪里阿尼的生平和艺术创作进行了联系和分析,试图对莫迪里阿尼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和精神内涵之间的关系予以解读。通过对他作品中呈现的抒情主义和象征主义这两种基本表现方式的分析,感受艺术家对现实语境的感悟,以及他对人性情感的终极思索。  相似文献   

17.
<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黄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用灾难考验着沿岸人民。历代文人墨客对黄河故事的书写不曾间断,进入新时期以来,对于黄河故事的精彩书写更是大量涌现。其中“以黄河为叙事背景或叙事对象、抒情对象,讲述黄河及黄河两岸所发生的人和事,展示黄河民俗风情,颂扬以黄河为象征的民族精神,关注黄河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小说、诗歌、散文、话剧、报告文学等,可统称为‘黄河文学’。”  相似文献   

18.
茅公的掌故性短章《辛亥年的光头教员与剪辫运动》,刊于1936年10月的杭州《越风》文史月刊,现已鲜为人知,这与《越风》的发行局限于沪杭一隅有关。如果不是上海的徐稷香同志应我之请。把茅公昔以沈雁冰署名的一通小简复制给我,就是主编这一月刊的小子,时隔半纪,今已耄耋,也全然淡忘了。我问复制者,此简从何而得?告我无意中得自冷摊;然收信人有名而无姓,自亦不知其人之存亡。因见信中之句,风趣盎然,动笔写了一篇《茅盾的风趣》,刊于1986年7月某日《新民晚报》六版,这才引起了我的思索,但手边早失此刊,  相似文献   

19.
康久凌 《社科纵横》2010,25(6):120-121
鲁迅在美术方面的真知灼见与造诣尽人皆知,但是这位语言大师却用文字绘制了有声的画集,印象最深的首先是作品中对色彩的描绘,其色彩的缤纷、虚实、冷暖的调剂,使人感觉这是一位丹青高手;而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呈现给人的是不俗的风景画与风俗画;就是结构文章手法与修辞策略也运用了中国传统画的层层渲染、写意、白描等技法,表现出绘画美的特色。体现了鲁迅作品高超的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20.
上海总商会1920年的一次历史性改组,标志着上海工商界一代新人开始登上社会活动舞台,取代昔日由绅商包揽商会权力的地位,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比前辈绅商更有成效地推动近代化的作用。本文先对改组前后上海总商会的结构变化进行了具体剖析和比较,论证这次改组是当时上海新旧两代民族资本家地位升降、权力转移的信号。继以较多篇幅从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三个侧面对上海新旧两代民族资本家的基本素质进行比较分析,然后引出三类历史启示:(一)经济近代化是层次演进的历史过程,在不同层次的发展时期,有不同的时代内容和时代要求,企业经营者必须及时更新观念、知识和经营手段,以免被时代淘汰;(二)在近代化潮流中,改革是一切经济行为的主题。时代的紧迫感催人奋发,催逼着人们强化改革意识;(三)适当配置人才,优化企业素质,是企业转入经济近代化轨道的当务之急。二、三十年代大批科技人才和专业管理人才进入企业界,使当时上海一度呈现出一个为近代化浪涛卷起的企业人才济用的高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