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国时期苏北农民土地短缺是由官僚、地主、商人对土地的大规模兼并和沉重的人口压力造成的。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主要依靠自身劳动力,年复一年地以落后的耕作方式进行生产。在沉重的地租剥削下,处于入不敷出的艰窘境地。由于土地短缺,特别是土地占有不平衡与人口压力的双重作用,将农民推出家门,迫使他们走上离村之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民身份逐步发生了市场化转变。利用市场机制运行的地票交易制度对于农民增收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地票交易中确认和保护农民权利具有必要性。然而,目前我国在地票交易中确认农民市场主体资格和配置农民市场主体权利方面存在法律缺位。为了保障改革发展成果的公平分享,应依法为农民建立多层次的权利保障体系。以土地发展权为初始范畴,以地票交易平等权、公平权、国家干预权为基本范畴,以地票交易平等参与权、公平交易权、公平分配权、司法救济权、宏观调控权、经济监管权为具体范畴,依法构建我国地票交易经济法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河北省32个县、41村、194户无地农民的调查,分析了产生无地农民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收回已经迁出人员土地、开发荒地增加耕地的数量、增加农民生产和生活支持力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解决影响农村和谐发展的农民无地问题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民多年来的"农转非"梦想,现在却出现逆转:不仅有地农民不愿意放弃农村户籍进城落户,一些无地的农民也不愿意放弃农民身份进城成为市民。基于广东省的799份调查问卷和10多场访谈,通过Logistic模型对无地农民不愿"农转非"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对放弃农转非的人群特征展开分析,构建无地农民城镇化的意愿分析框架,并尝试应用定量分析方法探讨影响放弃农转非的逆城镇化的具体经济社会因素,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关于加速当代农民群体分化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整体分化的诱因和特征的分析 ,提出在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中 ,应及时、科学地研究农民分化的特征 ,全面正确认识农村和农民 ;应高度重视建立经济、社会发展对农村社会各阶层影响的宏观调节机制 ;正确处理农民阶层分化中的利益关系 ,科学制定和调整有关农民的政策 ,加速农民阶层的分化 ,这是事关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重大问题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以农民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从福建沿海五地市农民的问卷调查中取得一手资料,考察农民现代性的获得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当前农民具有较强的两性平等观、效能感、时间观念、教育期望,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对传统的家族观念逐渐淡漠,自我取向开始增强,但是农民自我保护意识较差,风险意识低。同时,教育程度、务农年限以及人际关系对农民现代性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提升农民文化消费水平,必须建立在正确评估农民消费能力的基础上,抓住农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点,在"实用性"和"接地气"的定位下,积极发展针对农民的文化消费市场。在政府的主导下,让农民在需求满足与现实生活中,主动地改变消费观,调整消费结构,通过提升文化消费水平,来发挥文化消费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论农民利益的缺失——从国家与农民契约关系的角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是社会契约的产物 ,契约精神要求国家必须对全体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作出公正的保护和分配 ;要求必须通过契约来合理地划定各自的权利 (力 )范围 ,尤其防止公权力的滥用。中国农民利益缺失的关键在于国家与农民间的契约精神的缺乏 ,表现为契约关系残缺且失衡。所以 ,在国家与农民之间建立良性的契约互动关系 ,是解决中国农民利益保护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对自然保护地农民所采取的无差别的生态移民搬迁、资源权利限制、生态保护补偿标准致使农民生存和发展权不当丧失、经济和政治权利过度限缩。基于自然保护地分级管理分区管控的管理体制与农民第一性权利到第二性权利的权利谱系,对农民权利进行类型化保护具有可行性。在不同自然保护地领域,建议以继续居留权保障农民的第一性权利(生存权),以共同管理权弥补农民的第二性权利(政治权利)在同一自然保护地内部,核心保护区内建议以生态保护补偿权弥补农民的第一性权利(生存权)与第二性权利(经济权),一般控制区内建议以传统资源权和特许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第一性权利(发展权)与第二性权利(经济权)。  相似文献   

10.
印度农业发展对经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四个方面.与此同时,印度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体现在产品、市场、要素和外汇四个方面.作为农村贫困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不仅仅是增加粮食产量,更主要是增加农民,特别是无地和少地农民的收入.考察印度农业发展的经验,对于中国进一步搞好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基于广东、湖南两省9个村的入户调查,研究农村土地承包权长期化背景下的无地农民与土地调整、土地流转之间的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在落实了土地承包权长期化的村中,离土地进行最后调整时间越远,无地农民数量和有无地人口的农户数量越多,农民的土地调整意愿下降,农民越不愿意动地。无地农民的存在不是农户转入和转出土地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无地情况下,无地农民并非通过土地流转市场租入土地获得土地使用权,而是外出打工。另外,无地农民通过家庭内部继承获得承包权已经成为农村社会普遍现象。论证了无地农民群体的存在对当下农村社会而言,未构成严峻的问题;也说明土地之所以不再重新调整,是因为土地调整预期收益低而组织成本高,从而30年不变的政策从一种外部强制性制度安排成为一种内生制度安排并延续下来。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现在抗日,实质上是农民的抗日”。但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山东占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处在封建土地制度的严重剥削下,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广大贫雇农、中农饱受无地和少地的痛苦,生活饥寒交迫,无力抗战。如胶县北部的胶北、胶莱、丰隆三个区,只有六户大地主,就占有土地三千余亩,每村租地的佃户达百分之八十。莒南、沂蒙、泰山区、鲁山区有租佃关系的村子都在百分之八十以至九十以上。地主富农以苛重的地租残酷地剥削农民、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口是我国最大的老年人群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探索性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农民养老保障问题,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从积极发挥社区在农民养老中的作用、采取多种方法充分挖掘老年农民的自养潜能、通过制度伦理建设强化家庭养老功能、让中青年农民积极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风险控制机制、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入手,切实解决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农民外出务工与劳务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劳务经济,有组织地组织农民外出务工是现阶段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由于长期以来二元结构的制约,加上农民工自身素质的低下,用工的不规范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这一切制约了劳务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加快劳务经济发展,首先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提高务工人员的素质;其次要将培训和输出相结合,建立劳务输出网络,实现劳务输出的组织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务市场,使农民通过劳务输出在城里就业,实现农民"非农化"是我国劳务经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农民的异质性与农民权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民的异质性角度出发,以是否占有土地资源及从事农业生产为标准,可以把农民分为纯农户、失地农民、农民工、城中村农民、农村妇女等五个分层。要切实有效解决农民问题,应以农民权益保护为核心,既要把农民作为一个整体研究,也需有针对性地研究农民各分层面临的问题。整体农民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上是人数最多的弱势群体;而各分层农民在相同的制度环境下,又面临不同的权益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6.
抗战的胜利,离不开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参与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对农民在中国革命特别是抗战时期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准确,加强了对农民的组织领导,成功地对农民进行了抗日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创造了农民教育的新方式。在动员农民、培养干部、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本文试就抗战时期中共对农民进行教育的方式进行总结阐述。1 建立各种组织,动员、教育农民支持和参加抗日战争抗战期间,中共在敌后建立了19个根据地。毛泽东在论述抗日根据地的条件时,指出了发动民众的抗日力量是根据地存在和发展的三项…  相似文献   

17.
农民参与土地整理的现状与愿望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入户访谈法对山东省农民参与土地整理的现状及愿望进行调查研究。研究表明,农民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土地整理,但参与不及时、不深入,农民对土地整理存在自己的愿望。研究认为,应建立农民全程参与土地整理机制,成立土地整理农民组织,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农民广泛地、有组织保证地全程参与到土地整理中。这对促进我国土地整理事业健康发展,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架通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谢朝君市场经济的建立,充分暴露出农民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农民尽快地与涉农部门联合,以求获得信息、技术等服务;另一方面,农民自我组织起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济联合体,以减少因生产...  相似文献   

19.
城乡二元制在客观构成城乡之间的差异,走出农村的农民在城市谋生时并不是把城市当作自己生存的根基,他们在心理和生活的归宿认识上仍然是"附地而生"的."附地而生"的形成原因应该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方面农民自身的局限性使他们对于所介入的城市没有什么感情,他们所关注的往往是利益,不在乎自己的道德失范行为会给城市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另一方面,进城后的民工在由于社群关系的缺失而丧失了来自于社群内部的人文关怀的同时,由于市民的公民心态没有成熟,进城的农民无法从市民那里获得必要的人文关怀.综合造成农民"附地而生"的原因,笔者提出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构建现代社会的人文关怀体系.  相似文献   

20.
培育两型农民是两型农业建设的基础。从胜任素质角度分析农民素质,界定两型农民胜任素质内涵,建立两型农民胜任素质模型,并据此运用文献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确定反映两型农民胜任素质的指标体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荆州区农民两型胜任素质与期望值差距较大,且深层素质与期望值相差更大,不同类别农民两型胜任素质有显著差异。因而,需要针对性地加强培训,逐步提升农民两型农业胜任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