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在能够保证种子发芽的前提下,通过少耕、免耕、化学除草技术措施的应用,尽可能保持作物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水蚀、风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农业耕作技术.就保护性耕作的起源,在我国的发展和保护性耕作研究的现状、成果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后,壮族农村社会卷入了外出务工的浪潮中,大量青壮年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成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直接影响了壮族农村的社会文化和生产生活,尤其体现在壮乡传统农业耕作实践与耕种文化诸多方面的变迁上,包括农业内卷化状态的改善,劳动工具使用的变革,及以耕作歌消逝、农业祭祀仪式消亡和传统节庆习俗没落等为呈现的耕作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3.
达斡尔族是在我国最北方从事农业的民族,有着很久远的农业历史。达斡尔族在农业的大田耕作、园田耕作、农产品加工、节气、测农事、禳灾祭祀等民俗中,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达斡尔族农业民俗中承传着古老农业民俗中物质及精神的成分,有着丰富的内涵,凝结了世代达斡尔人在生产实践中的探索与创造,是对人类文化的一份贡献。  相似文献   

4.
生存策略指的是在某种环境下谋生的方式,它包括人类谋生所依靠的技术以及所能开发的资源。随着农业的出现和传播,人类开始依靠谷物生存,并开始使用畜力进行耕作,这就使得人类社会得以供养比以往更多、更稠密的人口。谷物是一种高营养、高热量的食物,更重要的是,谷物可以集约耕作,因此,较少的土地就可以产出较多的食物。  相似文献   

5.
陈妍 《中国民族》2007,(12):48-49
土家族神灵崇拜与其独有的地理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土家族自称“毕兹卡”,主要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交界山区中,较为集中地聚居于山水之间的平坝上。这里江水萦绕、山路崎岖、绿树茂盛、依山傍水,是典型的山地环境。所属山地民族,较早从事山地耕作,而后开始进行梯田式稻作,以耕作、捕鱼、狩猎为主。  相似文献   

6.
张治东 《回族研究》2023,(4):95-104
农业文化遗产根植于乡土社会,开创性地传承和发展了包括育种、耕作、栽培、蓄水防洪、减蚀固沟、集流抗旱等农业耕作技术,以及维护农村社会秩序在内的生产实践经验和乡村礼仪制度等内容。在强调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传统农业文化强调对自然界进行零排放以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传统农业社会的绵延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宁夏加快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的时代背景,分析和发掘宁夏各地农业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循环经济思想及其生态价值,以为宁夏构建现代农业生态体系和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提供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7.
法属时期岱、侬、泰族社会制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属时期,岱、侬、泰族地区的经济基本上是自然经济,即偏重于自给自足的经济。在农业方面,岱、侬、泰族以耕种水稻为主。耕作技术,多数地区已经赶上了平原地区的水平。特别在灌溉方面他们有很大成绩。例如他们学会在高低不平的谷地和半山腰上的梯田采用水车和挖渠引导之类的人工灌溉系统,也掌握了除草、施肥等技术。当然,在某些比较偏僻的地区,依然存在一些原始的耕作方法,例如在插秧之前采取赶牛踩田的办法来代替犁耙。岱、侬族的主食是粘稻,而泰族的主食是糯稻。他们还种很多杂粮,如玉米、薯类、瓜类等等,以便增加食粮或者拿到市场上出售,以增加货币收入。山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 川东南的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下,现在已跨越了“温饱线”. 这三个自治县地处耕作条件恶劣的武陵山  相似文献   

9.
一百万年前,原始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八千年前,裴李岗先民在这里耕作狩猎,三千年前,周武王之子开始在这里营建城市,两千年前,昆阳之战在这里以少胜多,流传千古,一千年前,佛教文化在这里传播,源远流长,这里资源丰富、历史悠久、风景优美,这里是美丽鹰城——平顶山。  相似文献   

10.
在内蒙古东部等地区,传统的耕作方式一般要在播种前进行地表处理,主要是耕、耙、镇压、施肥等,这样反复多次作业,不仅严重的破坏了土壤的结构,还加剧了耕层土壤水分的蒸发,使耕层含水量不足,使土壤耕层结构遭到破坏。本文简述了玉米免耕精播技术。  相似文献   

11.
汉唐时期注意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改良耕作技术 ,扩大品种种植 ,使广西成为粮食出口的地区。手工业在纺织、陶瓷、冶铸等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本文还考证了汉唐时期广西货币使用情况。汉唐时期是广西经济史上的重要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2.
秦和平 《民族学刊》2013,4(1):61-67,113-115
在平定"大小金川之乱"后,清政府在章谷建立屯兵制度。章谷屯兵制度的设立和发展推动了炉霍屯的建立,其后,清政府又利用章谷屯与炉霍屯的合力,趁势废除了革什咱土司等。因此,清代章谷屯的设立对于丹巴地区最终设立县制具有重要意义。与章谷屯的设立与发展相伴随的是丹巴地区在宗教、经济、文化方面的融合与发展。宗教方面,墨尔多神山升格为国家神灵,同时,文昌阁、关帝庙、观音庙等汉地传统神祗传入丹巴;物产方面,玉米、土豆等传入,玉米饼、酸菜汤、老腊肉成为丹巴地区的特色食品;农业方面,章谷屯建立后,农业耕作转向精耕细作,耕作工具大为丰富和发展;建筑方面,传统的防卫型碉楼与宜居型的碉房相得益彰,形成独具特色的丹巴民居画卷。  相似文献   

13.
咏鼠 灵敏机警智商高,勤奋职守忙夜宵;体小心怀鸿鹄志,苍茫大地乐逍暹。 咏牛 时常负重踏尘埃,耕作田园忙绕回;茅草泉汁长度日,甘自奉献惠君来。  相似文献   

14.
文化积淀较为深厚的传统节日在乡村社会生活具有重要地位,对乡村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透过节日文化表象、文化内涵,我们看到壮族传统节日与农业生产、耕作方式等方面的关系极为密切,对乡村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传承方式及在传承过程中乡村社会发展的关系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15.
杨素筠 《中国民族》2010,(11):48-51
在千百年来纷繁复杂的民族迁移融合中,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马尔康县的嘉绒人一直保持着自己古老而神秘的"二牛抬扛"农耕方式和习俗,每年春播时节都要举行类似远古中原地区"祈年"的耕作仪式,伴随它的是一系列古风犹存的宗教仪式活动。嘉绒人通过这些仪式向上苍和诸神求助并表达祈求丰收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6.
蒙古族饮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族饮食文化正如生活在草原上的民族离不开畜牧业一样,从事畜牧业的民族的食物构成亦离不开肉乳,青海蒙古族由于传统的生产方式,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周围藏汉等民族的影响,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饮食文化。《西唾要略》载:“不习耕作,...  相似文献   

17.
正新郑,古老中原的最核心位置,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自然环境,使她成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轩辕黄帝在这里出生成长,建功立业。具茨山依然巍峨挺立,古老的溱洧二水还在静静地流淌。每年三月初三,全世界炎黄子孙的代表齐聚黄帝故里,举行隆重的拜祖大典。据考古发现,8000到10000年前,我们的先民就在这里聚居、耕作,形成了最早的农耕文明的雏形。5000年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近40年来哲里木盟耕作土壤肥力及性状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土壤“三化”现象严重,其面积增加18.81%,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有所降低,但有升高趋势。速效磷、速效钾呈大幅度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9.
壮族泼泥节     
傣族有泼水节,壮族有泼泥节。泼泥节流传于驮娘并流域.滇、桂毗连山区的壮乡。从前这里的壮族人民都种单季稻,农历四川八以后才进入忙季.这时节,在水汪汪的田坝里,男犁耙、女插秧,吆喝喧笑,耕作非常热闹,人们。0足把勤劳’j欢乐结合;b扒M1的人人0n。快R’,订利中ph‘...  相似文献   

20.
“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祖先们留下的一份文化遗产。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诸原因,直到当代,在我国西南边远山区的一些兄弟民族依然保留着刀耕火种,其中云南滇西北和滇西南的边疆山区,就是迄今保存这种原始耕作传统的最后王国之一。很粗略地估计,全省约有十余个山地民族(包括部分汉族)不少于一百多万人还不同程度地依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