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对阿赫玛托娃的生平及其诗作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认为她是深受苏联人民喜爱、享有世界性声誉的爱国主义抒情诗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贯穿她的全部作品的主线。1946年联共(布)中央的决议和日丹诺夫报告中对她的批判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不是实事求是的,应该恢复她在苏联文学中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是苏联著名的抒情诗人。苏联文学界称他为:“公认的苏联文学大师”、“苏维埃诗歌的奠基人之一”、“伟大的俄罗斯民族诗人”。他的诗歌已成为俄罗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然而,叶赛宁及其抒情诗却是整整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检验,才真正进入苏联人民生活的。五十年代后期,苏联文艺开始“解冻”,到六十至七十年代,苏联文学界对叶赛宁的创作道路和诗歌风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拂去了历史的尘埃之后,对叶赛宁及其抒情诗的评价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现在叶赛宁已经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相似文献   

3.
丘特切夫(1803——1873),是俄国一位伟大的诗人。涅克拉索夫称他为“第一流的诗歌天才”和“俄国文学中不多见的光辉现象”。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他为“俄国第一个哲理诗人,除普希金以外,没有人能和他并列”,列夫·托尔斯泰甚至认为他高于普希金,并且说:“没有丘特切夫,我就不能生存”,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费特、迈科夫和列宁都对他评价很高,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也对他十分推崇,俄国象征派则把他奉为祖师……目前,在苏联,“丘特切夫的名字—自然而然地、习惯地与普希金、巴拉丁斯基、莱蒙托夫、涅克拉索夫的名字连在一起”,他的诗“决定性地进入了二十世纪的门槛”,并且“是读者最多的俄国诗人之一”。西方一些权威出版物也把丘特切夫、普希金、莱蒙托夫并称为俄国三大古典诗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对这位诗人的介绍刚刚起步,对他的研究可以说还是一个空白。  相似文献   

4.
苏联著名诗人叶赛宁(1895—1925)在二十年代即已蜚声苏联诗坛,扬名国外,时至今日,仍是相当多国家最受读者喜爱的抒情诗人之一。他在抒情诗的领域里有很高的造诣和独到的建树。他写的叙事诗、诗剧,也都成绩卓著,但仍以抒情性见长。因此,通常谈叶赛宁的风格,主要就是指作为抒情诗人的叶赛宁的风格。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苏联诗坛上,曾出现过一批才华出众而又倾向、风格迥异的大诗人,如马雅可夫斯基、勃洛克、叶赛宁、别德内、帕斯捷尔纳克、阿赫玛托娃(较沉默)、巴格里茨基等,但就艺术成就及对后  相似文献   

5.
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奇·勃洛克(1880—1921)是俄罗斯苏维埃的伟大诗人。今天,在苏联以及西欧,人们对他的诗越来越喜爱,对他的评价越来越高了。勃洛克对俄罗斯现代诗歌曾起了巨大作用。他的同代人,苏联最杰出的作家们,曾对他作出过正确的评价。早在1919年,高尔基就曾向一位文学爱好者说:“请相信勃洛克吧,上帝作证,他是真正的诗人,他是最勇敢最真诚的人。”在1921年,马雅可夫斯基也曾写道:“勃洛克的创作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诗歌时代,……他对当代诗歌曾给了巨大的影响。……勃洛克是为人们所热爱而永远不会被遗忘的诗人。”  相似文献   

6.
阿赫玛托娃的诗歌是20世纪俄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她的诗具体可感,生动,语言质朴,词义清晰有重量,所有这一切都集中而有机地体现在她的作品中。她诗中的一景一物都被赋予象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挖掘了蕴藏在诗中的文化伴随意义,可以使人们更深切地体会诗人对爱情题材与众不同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是苏联军事文学发展的新阶段,即所谓战争题材文学的“第二浪潮”时期。其主要标志是“全景文学”的兴起。70年代中期,苏联的战争题材作品出现了新趋向,有了新发展。邦达列夫,巴克拉诺夫,贝科夫,瓦西里耶夫等是当代苏联军事文学中风靡一时的“战壕真实派”作家,他们都参加过反法西斯战争,被称为“前线一代”或“尉官作家”。邦达列夫曾经说过:“有这样一些作家,他  相似文献   

8.
涂途 《中华魂》2008,(8):23-24
上世纪50年代我在苏联莫斯科大学念书时,就从一些介绍中国文学的俄文论著中,看到过关于诗人田间和他的创作在苏联的介绍。那时,除了毛泽东、郭沫若、萧三(俄文名为"埃弥·萧",因为他长期在苏联生活、工作,夫人又是俄罗斯人,所以一般大中学生都知道中国有位诗人"埃弥·萧"),田间和艾  相似文献   

9.
西德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社会现实的反映的西德文学是什么性质呢?当然有资产阶级的文学。但是有没有无产阶级的文学呢?从德国历史上看,早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就有了无产阶级的文学。格奥尔格·维尔特曾被恩格斯称誉为“德国第一个最重要的无产阶级诗人”。拉萨尔派的雅科布·奥多尔夫(一八三五——一八九八)创作的《德国劳动歌》曾被称为德国“工人的马赛曲”。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了工人文学团体“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联盟”。在战后的西德,在这样一个高度工业化的,有一千一百万产业工人的国家里,怎么会没有无产阶级文学呢?有的,一九六一年一些作家、记者和工会干部组织成立了“六一社”,由于内部意见分歧,“六一社”发生分裂,在一九七○年分裂出的一派成立了“工人写作社”(简称“七○社”),七十年代末“工人  相似文献   

10.
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俄裔美国诗人,1940年出生在苏联列宁格勒市一个犹太人家庭。年青的布罗茨基曾因才华出众,受到英国名诗人奥登、俄苏名诗人阿赫玛托娃的称赞与指导。他于1972年被迫离开祖国,流亡奥地利、英、美等国,1977年入美国国籍,1978年被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成员。1987年,由于他的作品“超越时间限制,无论在文学上及敏感问题方面,都显示他广阔的思想及浓郁的诗意”,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获奖,是近年来世界文学中最突出的大事之一。因为这是一位俄罗斯出身的诗人登上世界诗坛之巅,首次因诗作荣膺此奖。  相似文献   

11.
阿赫玛托娃是和普希金比肩的伟大诗人,被称为"诗歌的月亮".她诗歌创作的经典性超越了她所经历的时代和个人生活,她在诗歌史上的贡献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全部的创作漫长而丰富,若从女性书写的角度来考察其写作的审美与叙事特点,尤其是结合外在作者精神格局和内在的女性形象比照意义,就能够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创作风格,从而明确揭示俄罗斯文学女性书写的独具一格的诗学建构.  相似文献   

12.
叶赛宁诗歌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尔盖·叶赛宁是本世纪20年代俄罗斯诗苑中一颗晶莹的明珠.正如他说过的“大事远距离才依稀可见”那样,这颗明珠的社会价值只是到了50年代,即他死后二、三十年才为人们认识.现在,苏联的评论界一致确认叶赛宁为“苏联杰出的民族诗人.,“伟大的人民诗人”.他的诗集成了苏联人民的案头书,他则被推崇为苏维埃诗歌的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13.
叶赛宁散论     
1925年底,在列宁格勒一家旅馆里,年青的苏联著名诗人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叶赛宁割腕自悬死去。死得突然,且很悲惨,仅仅活了三十岁。当时,苏联社会各界对叶赛宁的死议论纷纷,报刊上发表了数以百计毁誉不一的文章。一些文章称叶赛宁是与普希金、莱蒙托夫并列的俄罗斯大诗人,说他是“人类青春的歌手”,苏联“当代最大的抒情诗人”,认定他的诗歌“开创了俄罗斯文学一个新时代”,他的逝世是苏联文学的巨大损失。另一些文章则说他是“颓废诗人”,他的诗是“非十月的”、“发酒疯”的作  相似文献   

14.
钱杏村在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以普罗文学批评家著称,他是无产阶级现实主义和所谓“力的文学”的热情鼓吹者.“无产阶级现实主义”在中国常被称为“新写实主义”.该术语在苏联并未流行、却成了日本与中国文学中的重要口号.要揭示钱杏村的“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的特征和本质,就势必涉及其理论来源问题、并对其最重要的原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正1946年,苏联作家、诗人、翻译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开始写作《日瓦戈医生》。就在这一年,他在文学杂志《新世界》编辑部结识了伊文斯卡娅。帕斯捷尔纳克是伊文斯卡娅热爱的诗人,亲眼见到他,激动不已。帕斯捷尔纳克也被伊文斯卡娅超尘拔俗的美貌所震撼,两人目光一接触便激起心灵的火花。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初期中国的伤痕戏剧与 20世纪 50年代苏联戏剧及文学的“解冻”思潮有着密切的关联。是相似的社会发展情形和“解冻”思潮的直接影响,决定着新时期初期戏剧与苏联“解冻”思潮的汇流。苏联“解冻”思潮所强调的“写真实”、“人道主义”、“文学是人学”等观念和理论,对新时期初期戏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苏联杰出的作家亚·法捷耶夫(1901——1956),从二十年代初期开始写作,至1956年5月13日逝世,从事文学活动三十余年.法捷耶夫的艺术才能是多方面的,除了几部堪称苏联革命文学不朽的经典作品之外,他还留下了大量的理论批评著作,其中包括对自己创作经验的总结.法捷耶夫一生  相似文献   

18.
亚历山大·亚历山罗维奇·勃洛克(1880—1921)是俄国象征主义文学潮流中涌现出来的最有才华的革命诗人,也是苏联初斯诗歌钓代表性诗人之一。他不但创作了史诗式的长诗《十二个》,讴歌了人类最伟大革命——十月革命,而且创作了另一部“史诗”,这部“史诗”是由他毕生创作的优秀的抒情短诗组成的,被诗人命名为诗体长篇小说《人化三部曲》。这部抒情史诗作品运用独特的象征艺术方法,以心理自白的艺术形式,在十月革命时代的宏大背景上,展示了自传抒情主人公的内心的“世界生活”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诗人用这个内心世界生活的演变过程,艺术地概括了旧世界向新世界、旧文化向新文化、旧人性向新人性演变的过程,用心灵的“苦难的历程”表现了历史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社会急剧转型,导致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巨大变化,并深刻地影响了文学的发展进程。这一时期,文学中的“苏联”叙事主要呈现出政治祛魅的特征:褪去神圣光环的十月革命、正义性遭受质疑的卫国战争、被消解的乌托邦神话体制等在文学中得以书写。作家通过这种陌生化的手法诉说历史之痛,解构苏联官方话语的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20.
在十九世纪的美国诗坛上,艾米莉·迪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是一位堪与惠特曼齐名的伟大诗人。她的诗作被盛誉为“美国文艺复兴的一部分”,其本人也被推为“美国诗歌的开拓者”和“现代美国诗歌中其他一切传统的先驱”。正基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