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当代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深层归因及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日常生活单调、缺乏长远规划、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由部分领导认识上存在着误区、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农民文化建设主体意识缺失、相关制度不完善等深层原因导致的。只有从社会整体性视野来认识和把握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从经济、政治、文化交互作用的社会整体性的战略高度全方位地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多层次逐步地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使农民群众转变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农民;培养农民群众的文化建设主体意识,实现农民的文化自觉;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制度,才能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健康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支点之一.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市场、社会的立体式参与是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转型和乡风文明并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力量保障.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自身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责任主体关系模糊、多重主体力量分散、乡村精英大量流失等.厘清政府、市场、社会各自的地位和作用,理顺各主体间的关系,决定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未来走向和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在各级政府和农民自身高度重视下,虽 然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效,但问题依然存在。通过分析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四不协调”,提出了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 的原则;确保制度建设,引领文化建设;挖掘文化资源,坚持多种文化活动形式;搞好科技服务,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农村法文化是以农村社会生产方式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社区为立场而构造的法律观念、意识、知识的结合。农村法文化是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价值观、人际交往、生活方式的反映,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法文化应当以文化超越为理念,以S型文化演进为路径与方法,以公共产品、经济绩效等经济学理论作为视角,实现政府、社区与农民三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农村法文化生发机制创新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法文化推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党中央文化惠农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农民素养、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维护社区稳定、增强社区整合的重要力量。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以乡镇带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文化惠农的重要措施。以安徽省繁昌县为例,对四个乡镇的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探索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镇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做到文化惠农。调查发现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供需错位、服务单调趋同、服务重硬轻软、整合社会力量的能力欠缺等问题。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对农民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无法满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是政府引导建设不够、社会力量参与不足、个体自身条件限制因素的影响。基于此,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加大财政投入、重视群团组织作用、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充分尊重农民主体需求。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乡村文化的发展历程留下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印记和丰富的历史经验;新时期乡村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在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期乡村文化建设呈现出政治主导性与价值多元性相结合、历史连续性与现实多变性相结合、外在帮扶性与内在自主性相结合的特点;乡村文化在发展中存在思想认识相对滞后性、性质结构相对失调性、社会主体相对被动性等问题;新时期乡村文化的发展已初步展现出农民文化与市民文化协调推进、请进来与走出去并行、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促进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农村法文化是以农村社会生产方式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社区为立场而构造的法律观念、意识、知识的结合。农村法文化是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价值观、人际交往、生活方式的反映,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文化利益、文化驱动与文化和谐作为我国农村法文化渐进的理论根基,以公共产品、成本效益分析及经济绩效等经济学理论作为我国农村法文化解析的理论视角,建构政府、社区与农民三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农村法文化供给机制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法文化推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取得进展的重要标志。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当代农民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增强农民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同感,提升农民道德修养,和谐农民人际关系,缓解农民心理危机。当代农民对文化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诉求,要求把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列入重要的研究课题和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应结合基本文化权益的特征,建立法律、政策相协调的文化权益保障格局,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文化权益保障机制,鼓励和调动农民在保障基本文化权益中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内在要求,是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仍面临着体制和机制改革滞后、人才队伍力量薄弱、基础设施落后、服务体系中农民主体地位缺失等诸多困境和挑战。为保证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应从文化创新、人才支持、外力引进、主体培育等方面探寻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公民文化是维持和发展民主制度的必要条件。作为缺少公民意识的中国面临着建设公民文化的重任。虽然当前的公民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就,但却存在公民教育形式化、市民意识的缺失、无法回避的村民意识等问题。市民社会理论在中国的兴起为公民文化建设带来了曙光,为当下公民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文化作为一个热点研究问题 ,理论界在许多方面存在分歧。本文着重厘清了人们对文化在概念、价值方面的误解 ,认为文化是一个标志人的主观心态和观念形态的范畴 ,是人处理其与客观世界的多重现实的对象性关系和解决人类内在精神需求的方式 ,这种方式表现为并对象化为千状万态的精神现象和产物 ,并且认为文化对人和社会的价值意义是个客观事实 ,文化的作用已深深地渗透到社会的演进过程中 ,最后从文化的价值意义出发 ,阐述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合理思路。  相似文献   

12.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加强辽宁新农村文化建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为满足全省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应加强辽宁新农村文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省农村文化工作,从政策上、机制上加大各级政府的支持力度,推动全省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实现辽宁城乡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成果,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  相似文献   

13.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气质。它提供了学校生存和发展的软环境。文化的重要价值和高校合并后的校园文化面临建设难度加大、建设的内容和方向还不明确、师生对原有校园文化存在怀旧情结的现状决定了合并高校文化整合与创新的必要性。合并高校在融合过程中必须从寻找高校定位,制定学校新目标;加强精神文化的融合;规范和优化制度文化建设;加快和提升物质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对原各校区的校园文化进行合理的吸收、整合与传承,构建新的校园文化,使之在促进实质性融合过程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东北亚地区海洋文化观的建构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东北亚地区繁荣发展需要构建的3种新的海洋文化观:以“可持续发展”为本的新生态观;以“整体”“综合”和“内在”为特征的新发展观;由单向度的文明输出到双向的交流互动,从反思、对话走向文化自觉的新文明观。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所谓的“太平洋文明”和“太平洋繁荣”。  相似文献   

15.
从本质意义来说 ,文化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是确定主体的符号。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分野 ,是以文化样式对接收者发生作用的范围大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距离远近来衡量的。正如许多大众文化逐渐变成了精英文化一样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蒙昧的洞开 ,使精英文化跟大众文化的距离已经消弥殆尽  相似文献   

16.
为纠正目前长安文化研究中的某些偏见甚至错误,通过历史溯源和文献解读,提出长安文化应该是自古以来发生在汉、唐等朝代称之为“长安”的这块地方及其附近地区的历代各种文化的总称,以周、秦文化尤其是西周礼乐文化和秦代制度文化为代表的早期长安文化,是整个长安文化奠基、形成和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是长安文化的渊源和根本,绝不能将其排除在长安文化的范围之外。  相似文献   

17.
西方国家抗御美国文化霸权为中国建设和谐文化提供的启迪主要有:中国在创建"双和模式"的过程中要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创生一种新文化来抗御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要以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树立温和的中国形象,使文化产业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个新增长点,要在创新人类文化发展模式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8.
“灰色文化”在校园内蔓延,造成了大学生价值观混乱,审美趣味滑坡,责任感缺失和政治意识淡漠。应采取推进高等学校校园先进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社团的管理革新,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策略来扼制“灰色文化”的蔓延,净化大学生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症”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江南大学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中国本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发现,当前多元文化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本土文化缺失问题,并由此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中频显“中国文化失语症”。建议提倡“生产性多元文化主义”,培养学习者的“文化多面性”和“文化创造力”以及本土文化信息源多样化等措施,以强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原生态文化”现象产生之后,成为众多学科尤其是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学、文学、艺术学的研究对象,就其研究目前主要有如下立场和主张:一是“对象”的实证和科学主义范式;二是当作一种虚幻的文化观念创造和进行批判的主张;三是指认为一种民俗审美的大众化重构性实践;四是从地方或民族生计模式的文化生态知识和技能挖掘与利用的角度去研究;五是基于现代经济背景的开发与保护的思考和研究。这些研究的倾向在逻辑上把“原生态文化”活动“实体化”了,没有“主体”立场,即没有把“原生态文化”当作“人的活动”去理解,所以看不到问题的实质。“原生态文化”虽然在实践上它可以以一定的文化产物作为媒介显现,但其本质不是这些媒介物,而是“人的活动”,应从人的生产实践方面去认识和揭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