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隋唐以来,由于边境战争的频繁、疆土的扩大,以及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人们对边塞生活渐渐关心,一部分仕途失意的文人更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新出路。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从隋代以来,边塞诗不断增多,到了盛唐时期,边塞生活已经成为诗人们共同注意的主题,他们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在艺术上也有新的创造,从而大大地促进了盛唐诗歌的繁荣。在这方面成就最高的是有边塞生活体验的高适和岑参。  相似文献   

2.
从唐代边塞诗看唐人对战争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王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与其它民族就毫无冲突,边防无患。相反,唐王朝与我国境内各少数民族间的战争,几乎从未停止过。因此唐代诗人大量创作边塞诗,以至盛唐时形成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也就不足...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 唐代的边塞诗,是中国文学宝库里一笔珍贵的遗产。边塞诗的“边塞”,是当时中原地区以汉族为主体的封建王朝的边塞,远不是现代国家的边境概念。边塞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各民族在祖国统一过程中互相交往的历史。 唐代建国以后将近一百年间,与边塞的少数民族特别是与北方的突厥族进行了频繁的战争。这些战争,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促进了祖国的统一,在历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边  相似文献   

4.
初唐四杰创作了不少与塞漠相关的作品,这些诗作反映了出身中下地主阶层的文人在当时的民族情感。杨炯、卢照邻的诗歌借咏边塞战事表达报国之志,抒写立功热情,对待其他民族的情感比较理性。骆宾王的作品抒写真实的塞漠生活体验,因为抒发情感的不同,对待其他民族的态度则有相应的差别。当他情绪比较慷慨高昂时,对方民族常被施以贬义,当他在边地因思乡而情绪较低沉时,对其他民族的态度则比较平和。四杰借边塞诗抒写轻生重义为国立功的情怀,以及扬威边塞的强烈民族自信,成为后代诗人不断咏叹的主题,对盛唐诗人的同类作品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5.
清代边塞词的兴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清代边塞词中有很多与传统的边塞文学迥然不同的"新"作品,尤其是女性边塞词、流人边塞词和遗民边塞词这三种"新"边塞词格外值得关注,所谓的"新"边塞词说到底就是清代特殊的历史环境造就的新的边塞词,反过来它们又生动地描绘了那个历史时代。这些"新"边塞词为历史悠久的古代边塞文学注入了一股新意,且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清代边塞词文学价值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6.
儒学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方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方式有三种:中央王朝向少数民族地区推广、传播儒学;少数民族统治者学习和推广儒学;边塞儒臣和少数民族儒士对儒学的传播弘扬。  相似文献   

7.
岑参边塞诗的音乐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岑参(约715—770),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曾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任书记,后又随封常清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到过安西、武威等地,两次出,往来于北庭(今新疆哈密)与轮台(今新疆米泉)间,在边塞先后度过了五、六个年头。边塞的战事,边塞的自然风光,进入到了他这一期间的诗作中。这部分被后人称作边塞诗的,约60首,它们在收集于《岑嘉州诗集》的360首中尽管仅占六分之一,却是岑诗的最为珍贵的部分。  相似文献   

8.
吴宗金同志《论民族法调整对象》(《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3期)一文,认为民族法的调整对象是民族关系,并指出民族关系“是指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很显然,其言下之意即:民族法的调整对象就是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对此不敢苟同,特拟此文,与吴宗金同志商榷。 诚然,民族法不能不调整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即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当然地属于民族法的调整范围。但是,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并非民族法所要调整的全部内容!如果认为民族法的调整对象仅仅限于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则未免把民族法看得太狭隘了(实即把民族法与“民族关系法”混为一谈),而且与我国有关民族立法不相符。  相似文献   

9.
纳兰性德的边塞词既延续了前代的边塞题材,又在情感取向、抒情方式以及词体风格上有很大的创新.作为第一个大量创作边塞词的人,他把词从狭窄的闺阁庭院中解放出来,扩大了清代词的题材视野.时代、人生经历、个人气质以及诗词同位的词学观共同决定了他的边塞词是传统边塞词和婉约词的结合体.归类分析纳兰性德的边塞词,并将其边塞词与前代边塞作品进行系统的比较,对明确其边塞词在清代词史以及整个中国词史上的地位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0.
秦汉以来,我国就成为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在这个过程中,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是主流,但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的错综复杂,汉族中央政权与边境游牧民族之间,曾不断发生冲突和战争。六朝、隋及初唐,反映边塞战争的边塞诗已经产生,鲍照,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陈子昂都有名篇流传,但是数量不多,没有成为风气。到了盛唐,诗人们才大量写作边塞诗,它的主题已  相似文献   

11.
试论萨都剌的边塞诗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都剌“别开生面”的边塞诗歌 ,与诗人生活的时代、地理与社会环境 ,以及族别、家世和履历诸背景材料密切相关。诗人从同情人民疾苦 ,关心国家命运出发所表现的反战态度 ,在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关系复杂纷纭的时代对民族冲突所持有的正确认识 ,成为萨都剌诗作的主要思想内容。在表现手法上 ,萨都剌的边塞诗也兼塞北南疆的风物意象 ,富于浓郁鲜明的民族色彩和“雄浑清雅 ,兴寄高远”等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 ,开拓了中国边塞诗歌的题材和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2.
萨都刺“别开生面”的边塞诗歌,与诗人生活的时代、地理与社会环境,以及族别、家世和履历诸背景材料密切相关。诗人从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出发所表现的反战态度,在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关系复杂纷纭的时代对民族冲突所持有的正确认识,成为萨都刺诗作的主要思想内容。在表现手法上,萨都刺的边塞诗也兼塞北南疆的风物意象,富于浓郁鲜明的民族色彩和“雄浑清雅,兴寄高远”等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开拓了中国边塞诗歌的题材和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3.
民族平等是列宁民族法制思想的核心。它有着三重视角 ,即 :各民族国家之间的平等、民族国家宪法体制内以民族自治为指导原则的各民族间的形式平等、民族自治下各民族间事实上的平等。由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既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发展 ,也是各民族由形式平等向事实上的平等趋进的过程。这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无疑有重要启迪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唐代歌颂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的诗篇,很丰富也很突出,但不曾为人们所关注。不象描写边塞人民生活和歌颂卫边英雄业迹的边塞诗那样得到重视。边塞诗和边塞诗人在中国汉文学史里有专章专节介绍,无疑议这是应该的。因为任何一个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保卫祖国边疆、保卫本族人民利益是正义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坛,群星灿烂,流派众多。其中边塞诗派以写边塞战争、边塞风光、边塞生活等独特风格别树一帜,深得后世喜爱。学术界讨论边塞诗,往往盛称岑参,高适,并有许多专文研究;但对于唐代初期的边塞诗作,却很少有人论及,至于对开有唐一代诗风的陈子昂的边塞诗作,尽管许多论著中提到了,但迄今未有专文加以论述。事实是:陈子昂早在青年时期就满怀报国志向,慷慨从戎,两历边塞,在筹策安边的同时写下了许多与边塞有关的著名的诗文,是一个身体力行的边塞诗人;陈子昂的边塞诗作内容丰富多彩,格调质朴刚健,曾经对盛唐边塞诗产生过重大影响,是边塞诗从初唐转入盛唐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6.
一在空前繁荣的盛唐詩坛中,高适和岑参是以擅长边塞詩而著称的。边塞詩不始于盛唐,但到盛唐时期才大量涌現。盛唐边塞詩的发展固然和整个詩坛的繁荣无法分开,但也有其独自的社会原因。唐太宗进兵突厥,安定了边疆。唐高宗中叶以后,突厥不附,吐蕃强盛,屡屡犯边。武后时对边境民族基本上采取守势,但当时边疆的战爭仍較頻繁。唐玄宗开元初年虽較安定,但边境民族統治者对唐的侵扰也不时发生。如开元二年(七一四),吐蕃侵临洮、渭源,“自是連岁犯边”。开元中年以后,唐对边疆用兵的次数增多,規模較大;边境  相似文献   

17.
边塞戍所不仅是中央政府与边疆民族间开展互市贸易的重要场地和往来活动的交通要道,而且还兼备边防的功能,这些亦商亦军的要塞在民族交流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关于隋唐时期今青海省境内的承风戍的地望,学术界考证不一。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承风戍进行考辨,同时以此为切入点,对当时西入青海的南北两道做一具体考察。  相似文献   

18.
边塞古城右卫镇,军事文化影响随处可见,堡子、长城、古城等军事设施至今犹在;右卫镇是走西口必经之地,边地商贸文化值得研究;有满汉回等民族,民族信仰复杂,但和谐共存。不管是商业文化、宗教文化还是戏曲文化都有着浓厚的军事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9.
宋代边塞诗词具有异于其他历史时期的特色,但相关研究不足.宋代边塞诗词的基础文献整理不够,黄麟书《宋代边塞诗钞》等文献有重要价值但未引起足够重视.近年来,宋代边塞诗、边塞词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成果,港台地区和域外学界也有颇多重要的相关研究.对于宋代边塞诗词,系统而有针对性的研究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已成为席卷世界的浪潮。全球化促使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加强,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各民族有抵触也有接受,因而出现了文化间的融合与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