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建国后十七年许多儿童文学作品渗透着作家真挚、深沉的感情,字里行间翻腾着时代的浪花,该时期儿童文学具有独特的个案特征,它主要体现在儿童小说中儿童“成长’模式上。总的来看,十七年儿童小说中儿童“成长”模式可归结为这样几个特征:浓厚的革命情结、沉痛的苦难情结和严肃的“小大人”情结。  相似文献   

2.
"文革"文学一般分为公开文学和地下文学两类.公开文学主要体现当时的思想意识形态,以现实倾向为主.地下文学情形比较复杂,有现实的,也有现代的因子出现.新时期文学从"文革"文学中走来,其所带有的现代性具体表现在"文革"地下小说上.从文本角度考察,以<波动>等为代表的地下小说在形式和内涵上都与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现代意识相通.<波动>还是"文革"时期特有的意识流小说文本.它和其它反映"文革"现实的地下小说一起,潜在地接通了新时期之初文学现代意识的脉搏.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作为中国式的重要小说类型之一,是现代性语境下产生的关于成长问题的文学想像和文学表达。从主人公的成长状态和过程进行考察,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出现了三种叙事类型:在路上的成长迷梦、被放逐的成长幻灭和到达"远方"的成长神话。同时,文本中的成长主人公也出现了三种形象类型:迷梦型成长主人公、幻灭型成长主人公和神话型成长主人公。  相似文献   

4.
汪曾祺的儿童视角小说,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成长”主题。不同时代少年的成长历程折射出不同时代的历史内容,也隐喻了作家本身在不同时代对社会和人生的不同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汪曾祺的儿童小说也是他自己“成长焦虑”的折射。  相似文献   

5.
"成长小说"这一概念源于西方。"70后"作家冯唐著的"万物生长三部曲",主要描写的是普通男孩子15年间的生理、心理的成长经历。展示了主人公性格发展过程,符合成长小说特点。通过与相关创作的比较,发现冯唐所阐释的成长主题具有颠覆性的意义:对德国经典成长小说的颠覆;对传统教育思想的颠覆。冯唐以理性、客观的态度抒写了还原生活的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6.
陈夫龙 《东方论坛》2012,(6):126-128
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大的成功是个人的发现,随着个性主义和启蒙主义思潮的西风东渐,在君权、道统和父权的阴影笼罩下窒息了数千年的东方"人之子"终于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他们的个性意识逐渐觉醒,以一种决绝的姿态和重估一切价值的气魄行走在"成为自己"的路上。他们中的先觉者从个性解放和自由人格的角度,对现代  相似文献   

7.
在"十七年"文学创作中,存在着一部分以女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小说。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革命叙事背景下知识女性的成长特征:爱情与革命的二元对立、知识分子叙事态度的变化以及女性意识的消解。  相似文献   

8.
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及贯彻执行营造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一批具有艺术探索价值的文学作品应时而生,造成了当时文坛一个短暂的繁荣局面,这就是文学史上所称的"百花时代"。1957年夏秋之交,情况出现了逆转,文艺界"反右"运动的发生使"百花"小说作家被打成"右派",其作品也由"香花"变成"毒草"而遭到粗暴批判。在文学走出了政治阴霾的今天,重新解读当年的批判文章,作者发现,百花小说批判除了是一次"右派"作家的思想清算之外,它也折射出百花小说因艺术探索而表现出来的文学新质无法见容于当时的文学"审美"原则以致被误读曲解直至批判的隐秘事实。  相似文献   

9.
在鲁迅的小说中,儿童或染病、意外事故死去,或在家庭中被喝斥、受压制,或成为继承了父母劣根性的麻木的小看客.通过儿童形象的塑造,可以看出鲁迅对中国人民的未来命运的关注,对祖国前途的忧惧,也隐含鲁迅某种绝望的情绪.  相似文献   

10.
论曹文轩成长小说的象征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文轩成长小说广泛运用象征手法,其特点是:局部性象征与整体性象征互映互融;在现实和神秘中寻找象征的恰当表达;运用象征表达对于生命的哲理思考。  相似文献   

11.
自“五四”以来,中国现代小说便有“散”的一脉存在,“散文化小说”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本文旨在描述其状貌,廓清其特征,认为,中国现代“散文化小说”是抒情的小说,非戏剧性小说,抒情性与结构的非戏剧性就是其核心特征。  相似文献   

12.
现实时空是表征着认识论意义上的时空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小说时空 ,其实质是作家借喻现实时空结构创造的本体论意义上的审美时空 ,二者有联系又相对独立。以时空观念为纽带 ,凭借一定的叙事手段 ,现代小说时空在历时演变中逐渐形成了倒错夸张、瞬间再现、零度消解三种基本模式。对小说时空的探索 ,有利于全面展现小说艺术的美学价值 ,开拓了小说审美批评的视界 ,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实时空是表征着认识论意义上的时空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小说时空,其实质是作家借喻现实时空结构创造的本体论意义上的审美时空,二者有联系又相对独立。以时空观念为纽带,凭借一定的叙事手段,现代小说时空在历时演变中逐渐形成了倒错夸张、瞬间再现、零度消解三种基本模式。对小说时空的探索,有利于全面展现小说艺术的美学价值,开拓了小说审美批评的视界,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家庭"叙事模式在现代文学创作屡见不鲜,并且随着文学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多元的"家庭"叙事模式。诸如废名、沈从文作品中田园牧歌家庭叙事模式,巴金、老舍笔下眷恋与反叛旧家庭叙事模式,也有新感觉派和张爱玲笔下光怪陆离的都会家庭。每一种家庭叙事模式类型背后,实则体现了作家独特的艺术眼光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在《草房子》中,草房子房顶搭的是特殊的海边茅草,被描写为经历十多年后还显出金黄色,这不符合实际;砖窑的位置、大小、建成时间、产量等,都未做交代;细马卖羊只买红砖不买瓦,没有建成房子,让人心生疑惑。书中描写出行忽视交通工具,到镇、到县、到外省,往往都不提及角色坐车的经历;自行车在书中没有担当交通工具的功能。《草房子》中对住和行的描写,是对现实的回避,对有力塑造角色手段的轻视,没有显示出现实主义小说的真实力量,反而彰显出作者不顾现实的诗意美化。  相似文献   

16.
《三四十年代上海现代市民小说价值重构》通过在现代市民价值观下的种种市民想象和都市物质文化符号的重新组合,指出了现代市民小说全新叙事方式的构建,试图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突围,实现现代性的追求。该书通过对“生活政治”的阐释,进一步深入到现代市民的精神内核,揭示现代市民价值驭向的转变与精神立场的转型,从而建构起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城乡转型期中国市民的精神标本,以期昭示都市化进程中的市民意识与市民精神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文革"视阈下的成长叙事是经由诸多当代女作家不断开掘的文学主题。在王安忆、铁凝、严歌苓、虹影等女作家的创作中,成长叙事呈现出不同层面的形态,无论是女作家对成长的追寻与反思、对苦难成长的追溯,还是对成长中人性扭曲的揭示,都融入了她们"创伤性"的个人成长记忆,共同构成了成长叙事在精神层面的深刻内涵。正是由于当代女作家们在这三个方面的努力,"文革"背景下的成长叙事才为当代文学增添了璀璨的色调。  相似文献   

18.
海岩小说的轰动与流行,形成了当前小说创作领域中的“海岩现象”。纵观海岩的系列小说,主人公形象青春亮丽,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真挚爱情的坚守,融合着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感触和思考,曲折演绎着时代青年的心路历程,鲜明地体现出海岩小说的青春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19.
"家国"不仅组织着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它还是构成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家国意识及民族精神的影响下,对于国家政治主题的关怀一直是明清长篇家庭小说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它不仅表现于家庭内部事件的寓指中,在家庭外围的各种社会活动里,对于政治的直观叙写、暴露与批判亦是此类小说作家们明显而刻意的追求。作家们在"政治"场景的细写和解剖当中,将他们心底的末世声音传递了出来,这是他们对于时代风雨的敏感体验和反映。  相似文献   

20.
现代小说与传统小说的重要区别是更加关注小说形式的探索。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手法成为现代小说形式实验的重要手段。音乐作为与文学相邻的艺术形式,给小说与音乐的联姻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现代小说主要通过借鉴音乐节奏、音乐曲式和音乐旋律来实现小说文本的音乐性,具体地说,音乐节奏体现在小说语言的声音层面,音乐曲式体现在小说的结构安排上,音乐旋律则主要体现在小说的意境营造上。现代小说的音乐性是小说文体形式的一次重要变革,它扭转了长期以来小说作为散文体仅注重文学语言的语义层面而轻视语音层面的创作实践,丰富了小说语言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