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宋卿  程尼娜 《求是学刊》2016,(4):166-172
营州都督府是唐前期东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其所领城傍羁縻州数量随少数部族的归附与东北边疆的动荡存在着动态变化,营州都督府的级别也随着这一变化而经历了从上都督府到下都督府的变动。在唐王朝统御东北边疆诸族、管辖与控制东北边疆过程中,营州都督府的职官具有较强的军事特点。契丹叛唐后,营州都督府移治幽州的时间,应在神龙元年(705)。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营州都督府最后被平卢节度使府所取代。  相似文献   

2.
杨煜达 《学习与探索》2006,2(6):154-157
近代边疆史地之学是在边疆危机的激发下壮大的。由之发展而来的历史边疆地理有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问题,其成果有很强的社会效益。求真创新和有用于世同为这一学科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3.
《求是学刊》2014,(4):160-165
与现代民族国家具有明确边界意识不同,中国古代边疆是一种动态变化的疆域而非固定不变的疆界。在洪武、永乐时期国力强盛之时,长城只是"内边疆"军事体系,与边界并无关系。但仁宣以后,伴随国力下降与防线内缩,边墙遂成为明朝、蒙古政权边界。在此之外,明朝尚设置界碑、边墩,将之定位为"军事边疆",以作为边界防御之缓冲。但在明后期,伴随蒙古对明朝威胁加剧,明朝已在事实上丧失了对边墙以外的控制功能,这一局面在"隆庆和议"后进一步合法化。概而言之,对于长城与边界之关系,应从中国古代独特之边疆意识入手,考察其"前近代"特征与变化轨迹,而不应与当代边疆概念简单比附。  相似文献   

4.
论清代的边疆史地学暴鸿昌边疆史地学是清代学术史上的重要篇章。有清一代,边疆史地学人文蔚起,卷帙繁富,制作炳然。从事者先后相望,至道成以降,遂成显学。如同乾嘉考据之学,足以代表某一时期的学术特征。因此,对清代边疆史地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清学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张军 《阅江学刊》2013,(5):73-82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军府为核心的军事行政体制逐步楔入国家行政体制,军事行政体制侵蚀民政,出现以“军”代“民”的情况。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西晋实为关键时期。西晋武帝时期,军府制度先后经过两次重大改革:一是都督制与封王制度相配合;二是罢州郡兵。平吴之后,晋武帝改革的重点在于军政分途,逐步恢复汉代地方制度,即刺史负责监察,民事由郡国守相管理,军事主要由都督负责。西晋后期,政局动荡,地方军权和行政权相互渗透,重新出现军政高度合一的态势,导致都督之权极度扩张,出现了多州都督与郡都督,都督区域的盈缩变化表明了都督本身军政职能与权力的变化。西晋末期,刺史加将军号拥有军权,都督也领刺史而有相当之行政权,拥有军事实力的都督,可以选置刺史、郡太守这一级别的行政官员。都督制度的变化对东晋南朝军制的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6,(9):5-8
为推进中国西部边疆问题研究和边疆学学科建设,四川大学牵头组建的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在西藏拉萨举行了"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战略研讨会"。全国100余位专家代表和师生参加了此次学术研讨会,各位专家就边疆学学科建设与协同创新、喜马拉雅区域合作与西部边疆发展机遇、边疆扶贫与西部开发、边疆地区社会治理、边疆史地文化等问题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为我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边疆治理与发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军政军民团结工作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了新的发展,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为促进地方两个文明建设和部队自身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既给军政军民团结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如何适应形势,改进方法,使军政军民关系有一个新的  相似文献   

8.
袁宝龙 《求是学刊》2020,47(1):171-180
汉武帝的边疆思想体系向以宏大有为著称,在其形成的过程中,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为其提供了思想基础、理论框架以及建构范式,汉武帝的边疆思想也因此处处彰显着公羊学的大一统观念。概言之,汉武帝的边疆思想与董仲舒新儒学的结合以汉代政治哲学从"无为"向"有为"的嬗变为时代背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亦存在一定的偶然因素。董仲舒的新儒学理论最大限度地解决了汉武帝在理论层面的政治诉求,但在具体实现的路径选择上则与之发生了剧烈的理念冲突。最终,汉武帝的边疆思想以公羊学的大一统理想为理论外衣,其践行方式则选择了与董氏新儒学观念迥异的另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9.
张百顺 《创新》2008,2(2):42-44
爱国主义精神是边疆军营文化创新发展的根本。让爱国主义精神时代化、大众化、多元化是边疆军营文化创新发展的基本方向。边疆军营文化的创新发展就是要发现、培养和造就具有社会震撼力和民族凝聚力的先进典型和英雄群体。构建和谐边疆军营文化,要重视先进思想理念尤其是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传播,通过边疆军营文化这个特殊"窗口",展示边疆的安泰、繁荣、进步、和谐。  相似文献   

10.
军政军民关系,在我国一系列的社会关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军政军民关系融合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军政军民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由毛泽东同志确立,经邓小平同志继承发展,由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发扬。毛泽东同志确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并制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实行军民一致的原则。毛泽东  相似文献   

11.
王兰兰 《唐都学刊》2010,26(4):35-38
历来史学界认为唐代的边患主要存在于西北,其实玄宗朝更关注东北边境问题。玄宗朝公主和亲主要是联姻东北的奚、契丹。同时,考察当时节镇的设置、调整、兵力分配等,均可发现唐政府对这一地区的的关注与防范程度。  相似文献   

12.
王兰兰 《唐都学刊》2011,27(4):21-24
唐代历史上,先后曾有四位皇帝在危急关头离京避难,其出幸地的选择,与当地的地理环境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密切相关;四次避难均发生于安史之乱爆发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延缓唐王朝衰亡的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挽救日暮穷途的李唐政权。  相似文献   

13.
论唐代服饰及夷夏观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鸿亮 《唐都学刊》2001,17(3):26-28
唐代服饰有胡服与华服之别,胡服为北方少数民族所穿着,并影响及于唐人者,华服则为沿袭华夏民族自古以来所习用之服饰。唐代服饰的演变,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唐初至开元、天宝末,以胡服为时尚,胡风盛极一时;中唐贞元、元和以后,直至唐末,虽华服与胡服并存,但已逐步恢复汉魏以前的旧观,华服渐盛,胡服为人们普遍厌弃。这一变化不仅反映出唐人审美风尚的演变,其背后则潜藏着唐代夷夏观的变革,对后世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14.
曹伟 《唐都学刊》2002,18(4):19-22
唐代节度使的兴起和演变自有其特定的缘由 :从经济和军事方面看 ,因均田制的破坏而引起府兵制的瓦解 ,改变了过去兵农合一 ,寓兵于农的特点 ;从政治方面看 ,玄宗朝中后期的朝政腐败 ,使中央政府统治力量每况愈下 ;从社会方面看 ,在唐王朝中央力量削弱的同时 ,周边少数民族势力却在逐渐增强。所有这些都给节度使的出现和割据局面的形成创造了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5.
邵志国 《唐都学刊》2004,20(4):44-50
刺客发展至唐代出现了新的特点 :数量多 ,影响大 ,政治色彩越来越明显。唐代刺客的产生和兴盛是由种种因素导致的 :胡化胡风是宏观的隐性因素 ,因为它造成了唐人尚武习武、崇拜侠刺的心理和行为 ;两者结合又造成了唐代法律的松弛和社会治安的紊乱 ,这些都是唐代刺客兴盛的宏观的社会背景和外部条件。而政治的需要才是唐代刺客兴盛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因为政治斗争的需要 ,唐代上层盛行豢养刺客之风 ,这就给刺客的产生和兴盛提供了最直接最有效的刺激。  相似文献   

16.
陈金凤 《唐都学刊》2002,18(3):56-58
西魏、北周、隋之所以扶植江陵后梁政权 ,根本原因是在南北对峙的军事、政治形势下 ,实施中间地带战略的需要。后梁力量弱小 ,且处于中间地带之上 ,不得不做北朝政权政治、军事的附庸。南朝失江陵 ,最后丧失了长江中游的中间地带军事防御能力 ,决定了其灭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梁炳猛 《创新》2010,4(1):24-29
汉唐时期的合浦是南方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和贸易中心,当时发生在南方的许多重大事件与合浦息息相关,同时合浦又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汉唐与东南亚及世界其他地区进行贸易往来。合浦作为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为近年来合浦汉墓的考古发现所证实。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扩大了中国的对外交往,汉唐时期中国沿这条海上丝绸之路进行贸易的同时,传播了中华文化,扩大了中国的影响。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既有历史的根据,也符合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赵东 《唐都学刊》2010,26(5):45-48
唐代频繁的祭天之礼能够申明其政权的合法性与神圣性,可以强化皇帝专制的至高无上,能够表明其统治的存在与粉饰太平,从而在文化上维护了李唐王朝的统治。唐代,包括皇帝在内的统治者中大部分人还处在相信神灵的阶段,祭天之礼可以约束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专谨行为,关心民生。唐代祭天之礼从社会心理的角度促进了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认同,使唐代成为中国文化大一统局面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之一。  相似文献   

19.
论初唐的社会和谐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唐社会的繁荣和发展的背后实际上体现着一种内在的和谐,也正是这种内在的和谐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初唐的社会和谐包括以下几个层面:君民关系之和谐———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之间的基本和谐;君臣关系之和谐———统治阶层内部的和谐关系;文化之和谐———三教并盛和文化繁荣;夷汉之和谐———中央政权和周边少数民族的基本和谐、团结局面。  相似文献   

20.
唐都长安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的典型都城。尽管中古时期的城市已悄然开始发生某些变化,但6至9世纪的长安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唐长安的城门在作为城市重要建筑的同时,更具有政治空间层面的多重意义。本文即是对城门在有唐一代王朝政治中的功能和意义进行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