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在我校的期刊阅览室里有着林林总总的各种学术期刊,《重庆社会科学》就是其中之一。朴实无华的封面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每当打开刊物,水墨之香中散发出智慧的气息。巴山蜀水的底蕴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3.
为搭建一个与读者互动的平台,增强刊物的亲和力,《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新辟“读者评刊”栏目,广泛吸纳读者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您可以就《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以来的任何一期刊物、一个栏目、一篇文章发表高见,将来信发送至cqsk2008@vip.163.com。编辑部将择取部分来信予以摘登、回应,被摘登来信的读者将获得《重庆社会科学》近期样刊3本。 相似文献
4.
学术栏目给人的印象是严谨而正式的,西装革履,打着领带,一丝不苟的样子。浏览得多了,众多学术栏目排列在脑海里,感觉就像广场上摆放整齐的花丛。徜徉在这些花丛中,我看到的总是开得规规矩矩的花儿。 相似文献
5.
6.
7.
8.
9.
10.
11.
初识《重庆社会科学》,即被其具有浓郁地域色彩、深厚文化涵养、饱含学术气质的封面装饰深深地吸引。它让我笃信这样一份成熟内敛而又富于生机活力的刊物,定能成为融汇思想、孕育文明的宝贵土壤。 相似文献
12.
如何促进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实现自主性创新发展,是我国学术界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基本问题。在此方面,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负有重要的责任。《重庆社会科学》作为它们当中的一员,近年来的努力,尤其引人注目。该刊作为人文社科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秉承“全国视野、重庆个性”的办刊理念,追求稿件的现实针对性、学术原创性和理论提升性,编辑出版流程全面对接国际惯例,提倡独立撰写学术论文,严格学术规范要求。这一切,都很好地促进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自主性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位龙江学子,对《黑龙江社会科学》自然怀有一份家乡人特有的亲切和兴趣。于是,投稿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拙文最早在《黑龙江社会科学》荣获一席之地是在1998年第1期;该手稿寄出后不太长时间,编辑部来电话,告诉我准备刊发———我当然很高兴;同时得知编辑部没有哲学编辑(或者说编辑出国了,具体情况记不清了),稿子分给了文学编辑,心中不由对之水平和编辑经验掠过一丝疑虑。文章即将刊出时,我又接到一个电话,说校对时碰到一个字———朱熹讲的“格—草—木—昆虫之理”的“格”字,想确证一下是“格”还是“革”。由于笔误,我把“格”写成… 相似文献
14.
《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第11期刊发了《循环经济的政策调控与激励机制》一文,作者对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态势和政府对循环经济的调控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针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若干建设性的建议。其中,环境税机制被视为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作者认为,我国应该重构环境税制度。使环境税为推动我国循环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15.
为<社会科学研究>30华诞写一篇小文,就我个人来说,的确是有感而发. 在拙著<中国文言小说流派研究>的"后记"中,我曾发自内心地向为数不多的几家刊物致谢;其中一家是<社会科学研究>,同时也感谢了几位从未谋面的编辑,其中一位是<社会科学研究>编辑部的李琏生先生.如此认真地致谢,表明我只是一个寻常人,因为真正的"人物"通常是受恩不谢的.之所以不谢,意在暗示自己发迹后将有以重报,其中包含着不同寻常的自负意味.但也正因为我只是一个寻常人,也就更能见出<社会科学研究>在我的学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我在学术上的些许成绩是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提携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6.
2011年2月,《重庆社会科学》推出《“重庆实践”催生渝派文化——重庆剥者访谈录》一文,约请重庆文化学者对渝派文化进行全方位解读。我有幸受邀纠与其中,对关涉渝派文化的相关问题作出了尝试性分析,但因渝派文化是一刑全新的概念,对其认识自然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这里借助“读者评刊”栏目,提出一些进一步的思考和想法。 相似文献
17.
《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社会与人口”栏目刊载了《我国农民工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研究》课题组撰写的《农民工住房态势及其政策框架》一文,在此就这一问题作一评论。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