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我国房屋开发为中心,从房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住房商品化应注意居民的承受力,可供我国借鉴的四种住房金融模式,以及对我国小区建设提出的几声、建议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房改决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住房商品化是我国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稳定大局的宏观角度出发,我国应主要是面对;收人阶层的安居工欠问近来进行房改决策与政及操作;住房价格应使大多数居民能够接受;房改政策应藏富于民.由于住房商品化是一项民心工程,因此,房改决反士点要抓好降低房价,完善金融体系,政府加快安居。建设,培育用户与慎重提租五件大事,只有这样,居民对商品化的住房才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3.
住房制度改革作为“八五”期间三项重大改革之一,即将在全国城镇全面铺开,成为改革的一大热点。房改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实现住房商品化,推动职工、居民个人购买住房,把群众的购买力引导到改善居住条件上来,以便通过国家、单位和职工的共同努力,加快解决住房困难。要鼓励职工买房,就要确定合理的住房租售比价关系,只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在谈到今后奋斗目标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时,前后共四次提到改革住房制度和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使住房制度改革的方向和要求比先前更明确、更具体。现在许多省市正在制定房改方案,人们讨论的热点,已从为什么要改转到怎么改上。为了增强房改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笔者认为,目前首先要进一步对现行住房制度进行再认识,在此基础上明辨房改的目标;其次要分析房改需理顺的各种关系,把房改作为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使住房制度的改革方向明,决心大,步子稳。  相似文献   

5.
中国房改前17年的推进,没有引起较大的社会震荡,但这种渐进式的改革只是选择最易突破的位置入手,因而后续进程难度加大。为此,必须进一步明确住房是市场经济中的商品的说法,把房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居民消费新的热点;要创造条件使住房消费的真正主体——普通居民进入市场;政府应该在房改进程中,承担起帮助低收入家庭住房这一长期而重大的任务;为了充分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努力建立和完善住房二、三级市场,使有限的社会资源得以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6.
建设部副部长李振东日前在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工作上指出,房改中要加强宣传,提高公众产权意识,使购房者充分享有自身的权益。 长期以来,我国的个人住房是以低房租、无偿分配的行政福利方式取得的,房屋产权非个人所有。现在我国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就是要以市场经济的形式,建立住房有偿使用,居住的新体制。因此,房改售房和房改住房的使用、交易应视作整个房地产市场的组成部分,施行房地产市场管理的统  相似文献   

7.
夏菲 《社区》2012,(7):36-36
刚到社区工作时,居委会给我们这一批刚毕业的大学生租了房子,但是没过多久,因房屋拆迁,我们不得不搬进小区内的一个宿舍楼里居住。宿舍楼是一栋旧办公楼,虽然每人一间房,但卫生间在房间外面,进出很不方便。  相似文献   

8.
夏菲 《社区》2012,(5):36
刚到社区工作时,居委会给我们这一批刚毕业的大学生租了房子,但是没过多久,因房屋拆迁,我们不得不搬进小区内的一个宿舍楼里居住。宿舍楼是一栋旧办公楼,虽然每人一间房,但卫生间在房间外面,进出很不方便。刚搬进宿舍楼,对一切都很陌生,不认识院子里的居民,除了我们这几个年轻人,基本上不跟别人讲话。有天晚上,我吃完饭后,走到小区院子门口,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2012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采用定序Logit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住房产权、住房面积、住房分配、住房环境和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住房面积与幸福感显著正相关,家庭住房面积越大,居民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与没有产权房的人相比,拥有产权房能显著提升居民主观幸福感;居住空间分配越不公平,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越低;居住环境越好,居民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因此,为了提升居民主观幸福感,增加人民福祉,需要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努力增加住房供应,保障人民基本住房需求;公平分配居住空间,维护社会和谐;合理规划城市建设,提高居住环境舒适度。  相似文献   

10.
对照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大类指标,南京已有21条指标达标,但还有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环境质量综合指数4条指标尚未达标,且有相当难度。今年,南京要以全市为单位,实现总体全面小康,就必须打赢这四场“硬仗”。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地方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在改善城市面貌和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推动了房价的快速上涨,但是地方财政支出并没有因此影响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相反,地方财政支出在改善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地方财政支出作为人力资本提升的重要投入,可以通过提高收入水平增加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地方财政支出的增加可以缓解因稀缺公共品竞争导致的住房溢价,从而降低购房成本。在地方财政支出中,科教支出更为有效地提高了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并且这一作用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在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单位地方财政支出的增加对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社区》2007,(16)
老城区中的老社区如何引入现代物业管理,这是全国大中城市面临的一大难题:有些老的纯居民区,居民大多数经济条件较差;凡条件较好的人家一般都买房住进新的住宅区,而把房子卖或租给了别人;有些老的纯居民区,大多数住宅是早些年房改以后干部职工分的福利房。过去由所在单位负责管理,房改后单位  相似文献   

13.
陆妍 《金陵瞭望》2009,(16):67-67
房屋是居民的重要生活场所。房屋的安全程度直接关系到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住房装修及房屋改变使用功能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一现象十分令人担忧。一些商业铺面和住房的装修经常超出规定的范畴,用户按自己的使用需要或喜好擅自对房屋进行改造或装修,  相似文献   

14.
建设部部长俞正声在全国建设工作会议上说,今年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全国已初步建立起新的住房供应和分配体系。他说,根据国务院有关精神,全国将进一步加快了住房分配货币化进程。在京中央和国家机关 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北京市和军队系统的房改实施方案相继出台,这对全国住房分配货币化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截至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出台房改方案,江苏、广东、山东、湖南、河北、广西等省区的市、县已开始实施住房货币化分配。俞正声说,全国住房二级市场开放范围也逐步扩大,市场趋于活跃,特…  相似文献   

15.
居住意识与房改陈根香衣、食、住、行乃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条件,居者有其室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既是一个社会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人类对居住问题的认识历来存在诸多分歧,早在1872年恩格斯就在《论住宅问题》一文中和浦鲁东主义展开了...  相似文献   

16.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1978年以来,我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按照改革国家和单位"统建统分"、低租金和福利型住房制度,坚持多住房多拿钱的原则,引导居民调整消费结构,建立政府、单位、个人共同筹资建房的新机制,实现住房资金的良性循环,促进房地产业、建筑业和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这样一种思路,采取分步提租发补贴、鼓励职工买房、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租房交纳保证金、建立三级住房基金等一系列办法,加快了向新体制过渡的进程。从1985年起,武汉市就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合作建房、集资建房、住房解困、企业租金改革等单项改革试点工作。1989年,东风汽车公司作为我省的房改试点单位,于当年1月1日正式出台了以‘提高租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析企业房改资金的来源与用途,揭示了企业“住房周转金”帐户的性质及其会计核算的实质,探讨了住房周转金增加与减少的财务会计核算方法。并联系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单位公积金、盈余公积、资本公积等会计核算帐户,论述了房改资金的运动过程及其会计分录编制。  相似文献   

18.
吴云  张涛 《老友》2014,(11):52-52
案例:原告罗某系李某的独生子。1995年9月.李某与罗某父亲协议离婚.尔后一直未再婚。2001年2月,李某在跳舞时认识了被告朱某,两人成为舞伴。2001年9月,李某将自己居住的一套建筑面积为40余平方米的直管公房参加了房改,以朱某配偶的身份并用朱某的工龄购买了该房,取得了房屋产权证。朱某自己也于2000年11月使用其工龄,并以其妻刘某的身份参加了房改。  相似文献   

19.
尹远敏 《老友》2010,(5):30-30
编辑同志:我有一个法律问题,希望能在《老友》上解答。我今年83岁,爱人早在20年前去世。此前我和爱人在一个单位工作,住的是福利性公房,每月支付房租费,没有产权。1998年后,单位实行房改,把原来居住的那套公房售给了我,由我小儿子付了全部房改款,给我发放了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国家最重要的职能之一是依靠社会发展各个阶段的经济和技术条件来满足居民住房的需求,这一点在大多数欧洲国家——经互会成员国的宪法中得到了反映。社会主义国家住房政策的实质在于有计划地、不断地改善各个阶层居民的居住条件(采用每个国家最可接受的组织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