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斯的《谏逐客书》是秦代文学的代表作。刘勰曾说“李斯自奏丽而动”①,因为它以精理秀气的文采打动了秦王政的心。清人李兆洛则尊它为“骈体初祖””②,因为它对后世文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这一蜚声史册的名篇,经历了两多个春秋,但依然芳香浓郁,吸引着我们去仔细玩索。一、人才论的佳作文章一开头,就总括了全文主旨,径相逐客的错误。秦王政十年,王宝贵族大臣借韩国人郑国为案修渠作间谍的事件,排挤打击客卿,“请一切逐客”。秦王政“不间可否,不论曲直”,便下了逐客令:“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李斯楚人,自在被逐之列。这一…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李斯的《谏逐客书》都被认为同修建郑国渠有紧密的联系。详细考证有关的历史文献,分析郑国渠修建前后的相关史实,会发现逐客令的主要矛头是针对秦国当时的当权派吕不韦的,郑国渠的修建同逐客令的发布以及《谏逐客书》的写作并没有必然的关联。这一结论为深入理解这篇文章提供了一个相对客观真实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3.
荀子、韩非的人性论:李斯悲剧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桐生 《学术研究》2007,(3):112-115
古今学者多将《史记·李斯列传》中的李斯人生悲剧归之于他贪恋富贵。其实,战国秦汉之际的历史人物都有各自的学术背景,不同的思想信仰会造就不同的人生选择。李斯人生悲剧的根源即存在于荀子、韩非的人性学说之中。他接受了荀子的性恶论而抛弃了荀子关于化性起伪的思想,处心积虑地追求功名利禄。在君臣关系上,他背弃荀子关于做谏、争、辅、拂之臣的思想,而服膺韩非关于君臣以利相交的人性学说,在决定秦王朝命运的沙丘之谋中做了赵高的俘虏,由此加速了秦王朝的覆灭,也酿成他自身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上自清初,下迄20世纪50年代,凡300年间,围绕着先是蒙古和硕特部汗王固始汗及其后裔把持藏政,以后达赖喇嘛何时实际施政,何时亲政,他圆寂后由谁来摄政,其制度内容有哪些等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九封建中期的散文1.泰汉的散文封建中期八百多年的散文,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前四个世纪(秦汉两代)基本上是在封建初期历史的典哲学的散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後四个世纪(魏晋南北朝)的散文则逐渐转变逐渐分歧,而且多样化起来了。同时还盛行一种介於散文、韵文之间的体裁——赋。现在我们先论述第一阶段的散文。其中秦代的与西汉的优秀作品,大都是些批评当时政治的奏议;这种奏议可以说是历史散文与哲学散文的综合,因为里边体现了作者的哲学与历史观点。秦代散文作者主要是李斯,他的作品现存的有史记所载的几篇上书。最传诵的谏逐客书一篇,批评秦王“所重者在  相似文献   

6.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载晏婴思想和佐政事迹的重要典籍,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文献价值。该书不仅表达了晏子忠君爱民、以社稷为重的政治理想,也体现出他高超的进谏艺术技巧与方式,如直谏、曲谏、顺谏、歌谏等。晏子劝谏技巧之高妙源于他深刻、高明的哲学思想与智慧,特别是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7.
<李斯列传>是<史记>中的名篇,它记述的是在秦始皇时代,李斯如何由一介布衣佐助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巩固统治地位;在二世时又如何因畏祸贪权而协从于赵高,杀扶苏、立胡亥,助纣为虐,从而导致民变蜂起、惶恐失据,最终被赵高、胡亥所杀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8.
许多中国文学史著作中,在先秦文学之后,无论称为"秦汉文学",抑或称为"两汉文学",无一例外把李斯的《谏逐客疏》算作秦代文学。但从秦发祥地及其拓展形势以及秦地文学的发展状况来看,秦统一中国前12年,后15年无文学。  相似文献   

9.
“唐武宗平泽潞”之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武宗平泽潞”之再评价李文才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四月,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病死,其侄刘稹向朝廷提出继任此位,唐廷予以拒绝,并进行讨伐,历时一年多,平定了昭义镇。因昭义镇也称泽潞镇,故史书多称“武宗平泽潞”。这一历史事件,是所谓“会昌之政”的一项重要...  相似文献   

10.
《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王政八年,是秦相国吕不韦招集其门客编纂而成的。吕不韦(?-前235),战国末阳翟地区大商人,《战国策》记载为濮阳人,家累千金,当时秦国正是昭襄王当政,吕不韦以非凡的商业眼光,进行政治投机,千方百计营谋,使在赵国做人质的子楚返回秦国,并最终登上了秦国的王位,即秦庄襄王。他聘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子楚也只执政三年,死后十三岁的太子政为王,即后来的秦始皇。他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当初,吕不韦在邯郸独具慧眼相中的“奇货”,果然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名利双收,这个…  相似文献   

11.
“礼”作为一种伦理制度,自周朝伊始,一直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对人们的道德与行为具有较强的规范作用.有“礼之始”之称的冠礼在古代中国的众多礼仪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冠礼以其繁杂的仪式为载体,通过具体而生动的礼仪活动强化道德,成为当时社会成人时重要的活动.冠礼所蕴涵的道德精神,对当下中国文化的研究及道德建设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顺治     
<正> 顺治帝,名福临,是清王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代皇帝。他六岁继位,十四岁亲政,二十四岁病死,实际执政不过十年时间。但这十年正是清王朝从入关后的大动乱,逐步走向统一和稳定,满汉地主阶级进一步加强联合,重建封建统治秩序的十年。它不但关系到清王朝能否在辽阔的中原大地站住脚跟,也关系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能否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在这十年里,福临所起的作用,无疑是不容忽视的。但也许是因为福临亲政时太年轻了,而且又盛年夭折,其寿不永。所以,有些学者把清初的统一,或归功于多尔衮,认为是他“完成并巩固  相似文献   

13.
白华 《甘肃社会科学》2003,(6):147-148,141
本文论述冠礼筮日筮宾、三加等程序 ,认为冠礼具有庄严性、象征性和劝谕性的特征。最后总结了冠礼的意义 :冠礼作为古代成人礼赋予冠者参政权、祭祀权、婚姻权、继承权以及保卫贵族国家的义务  相似文献   

14.
在司马迁的史实中,李斯其实不过是个势利小人。李斯助秦始皇完成帝业,但其劣迹斑斑,对中国文化和制度的破坏绝对不可原谅。他最后虽因谏争受赵高陷害,并被荒淫无度的秦二世处死———“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可是他的死可谓咎由自取、因果相报。因为其死时所受之“严刑酷法”,正是他生前建议制定用来“役民”的。李斯在历史上留下法家代表人物的“声誉”,但他的这种“声誉”给法家背上了无法洗刷的历史黑锅。李斯所作所为,也使其作为秦始皇开朝辅佐重臣的意义化为乌有。  相似文献   

15.
从《读通鉴论》中可以看出,晚年王夫之将贾谊视为一个“自异于李斯也不能”的权术型政治家。基于此,王夫之认为贾谊在学问上“粗而不纯”,在政术上部分认可但又认为他“不闻道而只为术”,在道德上认为他“不丧其贞”但又“刻薄寡恩”。总体而言,晚年王夫之对贾谊评价不高。之所以如此,当与《资治通鉴》中贾谊“政术型政治家”形象的文本限定、明末社会反思与批判思潮、王夫之的理想人格、王夫之对历史发展规律的体认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海瑞出身于破落的小官吏之家,处于明王朝由盛转衰和社会矛盾激化的时代。海瑞一生坎坷不平,仕宦生涯沉浮曲折,形成了他的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革新思想。1严厉抨击弊政,提出平等思想。海瑞对当时弊政的抨击是十分严厉的。首先,他不顾杀身灭族之祸,直言敢谏,于嘉靖四十四年十月上《治安疏》。指责嘉靖皇帝“君道不正”“一  相似文献   

17.
同几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教学和研究的朋友谈起“秦代文学”,大家都有几分感慨。秦代前后十五年,民歌肯定是有的,但早已为历史所泯没。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引晋人杨泉《物理论》所载秦时民歌:“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真实地反映了秦时徭役之重,确是当时人民的血泪控诉;但这样整齐的五言诗,恐怕已不是原来的面貌,而是后人加工改定的作品,因为按五言诗发展的历史规律考查,秦代不可能出现这样完整的五言句式。至于文人的创作,堪称为“文学”的,亦甚为寥寥。秦始皇使秦博士作《仙真人诗》,传令乐人歌弦之。《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名家类注云,当时有位秦博士黄疵,曾写过“歌诗”;又《诗赋略》录《秦时杂赋》九篇。这些作品都未能流传下来,但估计不会有多大文学价值。还有一篇李斯的《谏逐客书》,虽然严格地说算不得文学,但因为这封给秦王政的信写得别俱一格,排比铺陈,扬厉恢奇,读起来音节铿锵,琅琅上口,总算是跟文学沾了边的好文章,因此,写或讲文学史的人,都拿它来充当“秦代文学”一节的主要内客。不过,静言思之也有问题,因为这封信写于公元前二三七年,离秦始皇统一中国尚有十六年之遥,纯然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放在“秦代文学”中来讲,实属不伦。再就是那几篇刻石文(主要是李斯写的),原本  相似文献   

18.
有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吕不韦与秦王的思想严重对立,吕不为秦王所容,被秦王赢政逼死。其实,秦王在当皇帝前,特别是吕辅政期间,受吕之教,与吕的思想虽不完全相同,但也不乏一致之处。吕的成功之处是从一个“阳翟大贾”荣登秦的相位;过错是赠美姬,淫太后,进,以致引发叛乱事件。虽然他与秦王无权力之争,也未参与叛乱,乱源实由他而起。而根子在于他把政治当作商业来经营,人品又差,这就在成功中蕴含了失败的契机。他的死非秦王所逼。  相似文献   

19.
宋太宗子赵元俨出生于雍熙二年(985),历经宋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因排行第八,故人称"八大王"。在太宗、真宗时期,得到了父兄的关爱,恩宠不衰。仁宗即位初期刘太后垂帘听政,因地尊属近易遭忌讳,不得不闭门绝事,直到仁宗亲政后方礼遇有加。他一生未尝参与政治却被数次卷入政治风波,并无军事才能却名闻外夷,综合而言都与他的宗室身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关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年代问题,或从齐襄王实际在位年数、燕国灭亡之年、秦始皇议立帝号与议置郡县、北攻匈奴、南击百越等事来推断,确定六国最后灭亡为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其所论证与结论误。《史记·六国年表》以《秦纪》为经编纂而成,这是确定秦灭齐年代的标尺。其它文献与考古资料,与此完全一致,仍以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为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