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心理与文化的辨证性发展反应了中国哲学的内在逻辑。以此为理论视角来分析王阳明对于《大学》的诠释时我们可以发现,王阳明哲学与《大学》所共有的特点是内重于外,两者都力图寻找支撑外在文化形式的内在心理基础,因而王阳明对《大学》的诠释较为契合《大学》的本意,因而深化了《大学》的内涵。这一点集中表现为王阳明以"致良知"为核心解释《大学》,将《大学》的"三纲领"和"诚意""致知""格物"等概念作为"致良知"的内涵包含于其中。  相似文献   

2.
旨在探讨朱熹的《大学》观 ,即朱熹对《大学》的解释中所体现的理学思想。朱熹通过对《大学》文进行补移 ,将其变成宣传理学思想的理想蓝本。他在解释《大学》的过程中 ,利用理学中的理气、心性等命题完成了对于《大学》中明明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论证 ,并指出了至于至善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3.
四库馆臣提出“四书之《大学》、《中庸》”和“《礼记》之《大学》、《中庸》”两个概念,反映了《大学》、《中庸》与《礼记》的分合作为汉唐——宋明——清三阶段学术转轨标志的事实。经考释可知,“《礼记》之《大学》、《中庸》”属经学范畴,“四书之《大学》、《中庸》”属理学范畴,分属不同的思想体系,有其各自的渊源。  相似文献   

4.
《大学》《中庸》的作者及思想旨趣,是长期困扰儒学思想史的学术难题。21世纪以来学界对其中引诗现象的关注,开辟了一种重新理解的可能路径。《大学》《中庸》中引诗与释文之间的连接词、核心词,是一种向思想形态转换或递进的“文眼”,推动诗文融入了《大学》《中庸》的思想世界;《大学》《中庸》的思想取向,是选取诗文的价值依据;引诗诗文的递次引证,与《大学》《中庸》道德境界的升进理路是一致的。《大学》《中庸》的引诗方式,更贴近于《孟子》为代表的“释义”引诗传统,这种释义规则与引诗传统,为推进解决困扰学术界的这一难题,提供了一种重新理解的诗学路径。  相似文献   

5.
作者详细地分析了明代哲学家李材的《大学》改本 ,并将其与朱子的《大学章句》做了认真比较 :按照朱子的理解 ,则《大学》一书的基本结构应为 :三纲、八目 (经 )———三纲释、八目释 (传 ) ;此“三纲八目”结构成为一种“典型”。此后数百年间 ,人们在阅读、理解《大学》时 ,无不受其影响。李材的《大学》改本则对此有所突破 :李材以其“止修”学说为基础 ,提出了一种以“知止”、“修身”为中心的 ,全新的《大学》义理模式。李材改本为我们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大学》一文提供了新的视角 ,值得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由于没有自然的语言环境,教材的作用更加不容忽视。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尤其是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重新颁布,我国外语教学步入了新的快速发展阶段。文章首先分析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特点,《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以《课程要求》为最高指导原则,体现了大学英语的改革特点。今后大学英语教材、教辅以及各类英语考试用书的出版都将围绕重新颁布的《课程要求》进行内容调整和修改。  相似文献   

7.
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分别作了注释,对《大学》还区分了经传并重新编排了章节,作为一套书同时刊行,称为《四子》。《大学》、《中庸》的注释基本上是朱熹写的,较少引用别人的话,因此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诸家说法较多,称为“集注”。后人合称之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  相似文献   

8.
朱熹与王阳明作为采明两代的大儒,其在理学的发展过程中都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朱熹以《大学》为“为学纲目”,阳明更是以《大学》为其思想的阐发点,两位大儒都选择《大学》作为其哲学思想的出发点,本文通过对两位大儒所作《大学》的目的、对象、方法上的比较,进一步探究其在《大学》中所阐明的两种不同的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9.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必须改革已成共识。改革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教材的支持 ,而教材的改革也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开展。文章比较了三套新的大学英语教材 :《新编大学英语》 ,《2 1世纪大学英语》 ,和《大学英语 (全新版 )》 ,讨论了采用新教材后开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及其引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朱熹概括的《大学》三纲领八条目,蕴涵着孔门儒学三境界八阶梯的道德事功合一说。据"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表述可知,《大学》虽强调了人生目标的境界阶梯,却消弥了天子以至庶人的等级差别。这反映了孔门儒学的平等权利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是以西周宗法政治衰落、春秋末年私学兴起为背景的。随着秦汉专制政体的确立,孔门儒学的这一平等权利思想和《大学》本身被后来儒者有意忽略。唐中期,韩愈发明《大学》,然亦隐约其辞。至朱子,始于《大学章句序》中谨慎却大胆地重新揭示了《大学》的平等权利思想。  相似文献   

11.
《大学英语》是高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厘清课程性质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基础。在梳理不同时期《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有关规定,借鉴国外高校现代语言课程定位基础上,提出《大学英语》课程定位是EGP,提高"交互密度"是保证学习效率和效果的关键。河北科技大学在多年教改实践基础上,创建了iCARE教学理论,并从六个方面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取得良好教改成效。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自建的《大学英语》词汇、短语数据库和国家大学英语四、六级真题词汇、短语 ,通过计算机量化地分析了《大学英语》词汇、短语与国家级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相关性 ,以供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参考使用《大学英语》教材。  相似文献   

13.
金莹 《延边大学学报》2008,41(5):123-123
2008年7月2日-4日,由吉林省高校文科学报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学会”)主办、《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承办的吉林省高校文科学报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吉林省延吉市延边大学隆重召开。《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东北师大学报》、《东北亚论坛》、《史学集刊》、《税务与经济》等高等学校文科学报、专业性学术期刊共27家会员的6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金正一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学会副理事长、《北华大学学报》主编黄湛编审首先致开幕词,延边大学副校长崔炯谟教授代表延边大学致欢迎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理事长龙协涛教授、吉林省教育厅科研产业处戚欣处长向大会发来贺词。  相似文献   

14.
大学英语新教学模式的实施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研究背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为了不断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育部在2007年7月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旨在指导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课程要求》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  相似文献   

15.
《大学章句》是朱熹在《礼记.大学》篇基础上对《大学》进行的修改、校订和解释。朱熹对《大学》的编辑校订奠定了四书学,使得《四书》上升到经的地位。元代仁宗延佑二年(1315年)的"延佑科举"使朱注《四书》成为科举考试的科目并占据了优势地位,实现了四书学官学地位的制度化。朱熹对《大学》的修订进一步促进了中华思维的内敛及道德至上,由此也导致了宋以后中国古代官方教育重心性修养、政治智慧以及为官之道,缺乏开发生产工具和实用技能的偏向。尽管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实学思潮,然而由于传统主流思维的惯性,使中华民族在近代化的过程中失去了科技发展的契机与优势。  相似文献   

16.
《大学》《中庸》强调对个体内在精神世界的开发和完善.《中庸》所体现的思想表达了中国对日常生活价值呈现的关注.《大学》《中庸》深刻体现了儒家的人文整体主义立场,认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是具有关联性的有机整体.《大学》《中庸》也有其不适应现代生活的方面,而最富争议的是道德理想主义,对其推扬也应在其限度之内.  相似文献   

17.
曹电康     
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和完成了“山西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及评价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等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获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编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现代大学体育》系列之《网球·羽毛球·乒乓球》1部,主编《大学体育教育教程》l部;参编《大学体育教程》多部;在《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等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相似文献   

18.
1988年末,梁漱溟编著的《礼记大学篇伍严两家解说》一书正式出版。这部书原是梁漱溟为保存并传播他的旧交伍庸伯、严立三两人关于《大学》的解释而编辑的。该书收辑了伍庸伯的《礼记大学篇解说》及其与学生的问答、严立三的《礼记大学篇通释》。同时,梁漱  相似文献   

19.
临沂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徐同文博士的3本学术专著:《区域大学的使命》论证并阐述了区域大学从定位到服务的一般性理论;《现代大学经营之道》创新性地提出了非产业化条件下大学经营发展的理论;《大学品牌战略》一书提出了大学品牌理念,并形成基本理论框架。徐同文的区域大学研究三部曲与国际高等教育最先进的理念结合,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结合,与他所在学校的工作实际结合对区域高等教育理论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大学》在儒家成圣成贤的理论体系中有着其他文献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虽然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被定位官方教材而获得统治地位,但也没有阻断后世对《大学》版本的再研究。本文以宋代大儒对《大学》的诠释为切入点,旨在考察《大学》在传统儒学发展过程中曾体现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