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自然科学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将引起人们的物质世界图景的改变。人们的物质结构观念也随着自然科学研究的深入而发展。当前在自然科学革命性的变革面前,一种崭新的物质结构观——“潜存-显现”观正在孕育成长中。这种新物质结构观的诞生,将不可避免地推动自然科学革命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关于物质结构的观念,曾经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首先是十六——十七世纪以前的“性质完善主义”的观点,然后是十七世纪以后,伴随自然科学发展而产生的“构成主义”观念。  相似文献   

2.
在1844年“巴黎手稿”中,马克思的“社会”理论本质上体现在与人的本质、与自然界、与自然科学三者的关系中。当代中国正是以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为基础进行着社会实践,这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实践。因此,和谐社会的建构应该树立正确的社会观、自然观和科学观,和谐应该体现在人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界、人与自然科学的和谐关系上。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在他的多篇哲学论著中,阐明了他的自然科学观。其中谈到,任何一种哲学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将不断充实和丰富着哲学的内容。笔者认为,恩格斯的自然科学观,至今对于繁荣和发展自然科学,仍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意义。 一、恩格斯的物质观、运动观并未过时,它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给物质范畴所下的定义是:“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  相似文献   

4.
王夫之"絪缊-太和"和谐观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夫之的“絪缊—太和”和谐观,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理论前提上的。他认为,和谐乃是自然界的常态,这是因为自然界的本然状态即为“纟因缊”。王夫之从对自然界生态和谐模式的探讨入手,形成了实现社会生活和谐的系统理论,对当代中国建立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社会客观性的对策性 现在,随着非线性非平衡系统科学的发展,分析的、必然的、决定论的哲学方向已经衰微。从认识论到方法论,从分析到系统已是大势所趋。特别是,这种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大大拓宽了科学的蕴涵,将可能性和主体性融入了自身。可以说,从古典自然科学到现代自然科学的革命飞跃关键就在于对客观性的理解。对于社会的运作和变化而言,如何理解客观性更显得举足轻重。事实上,存在着两种意义上的客观性,一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客观性,即自然客观性或“纯”客观性。其主要特点是,这种客观性“是不依赖于人且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种客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下的安全稳定观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安全稳定观.在维稳的目的上,它注重的不在于稳定本身,而是对人民根本利益的保护,使广大群众在和谐安定的社会中幸福感得到增强;在维稳的认识上,它认为真正的安全稳定是一种动态平衡的安全稳定,而不是静止的安全稳定;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它把实现安全稳定作为一个不断解决矛盾冲突、平衡各种利益、实现社会和谐的过程,注重的是一种持久的安全稳定,而不是把问题掩盖起来的"安全稳定";在维稳的内容上,它认为安全稳定的内容也是全方位的;和谐社会下的安全稳定观的实现,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全面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中国政府以实现人类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为己任,根据国际安全形势的新特点,提出并积极倡导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这种新安全观,在内涵上,强调安全的综合性和实现和谐的迫切性;在目标上,强调寻求共同安全与共同繁荣;在实现途径上,强调以协作求安全与和谐;在根本措施上,强调共同发展是安全与和谐的基础。中国新安全观的提出及成功实践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构建和谐世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编辑与作者应该建立怎样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观”给了我们方法论上的启示,即“和而不同”前提下的和谐关系。编辑与作者的“和”与“不同”是由编辑出版过程的基本矛盾决定的,和谐认知的关键是编辑主体意识的和谐,编辑出版领域的“和而不同”体现为宽容的出版精神。  相似文献   

9.
面对现代科学在物质世界研究中提出的新的层次:微观下面的渺观,宇观上面的胀观,现代哲学和认识论要拓展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和研究视野,就必须思考和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理解人类已认识(或作为一种科学暇说)的“极”事物(如“极小”的渺观,“极大”的胀观)现象?人类的认识能否突破这些“极”现象的界限而达到新的“极”现象的层次?概而言之,人类的认识会不会达到极限? 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从哲学上概括新的自然科学成果,以促进自然科学的研究,而且有助于我们在新的科学与社会历史条件下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能力无限性与有限性的思想,把哲学认识论的触角不断仲向新的时空领域,以彻底驳斥时空有起点、上帝创造世界的谬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  相似文献   

10.
从整体上说,古代的审美理想就是和谐,但是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上所产生的和谐审美观又是不尽相同的。本文试从儒家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恭城孔庙与侗族文化的代表性建筑程阳风雨桥所体现的和谐美进行比较,阐述儒家的和谐观是以“礼”求“和”的“中和”而侗族的和谐观是平等协同的“协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爱因斯坦是一位自觉的坚定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者,但他的社会观基本上是唯心的。他认为,在人类的社会历史领域里,是建立不起象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的,因为科学只研究存在,而不涉及价值和目标;至于理想社会的目标,则古代圣贤已经提出来了,科学只提供实现这种目标的工具和方法。他认为,“对于经验世界中显示出来的高超的理性的坚定信仰”就是他的“上帝”。他把献身于这样的“上帝”的信念,称之为“宇宙宗教”,把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称  相似文献   

12.
田林 《阴山学刊》2007,21(1):111-113
研究型体育教师突破传统体育教师的界限,不以“技术教育”和“体能训练”为主,而把“育人”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把培养“研究型学生”、“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首选,教学中注重研究,讲求创新,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人翁精神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以整体观、和谐观、终身观和发展观来面对学生,面对教学,面向社会。因此,研究型体育教师必须真正清楚所谓“研究型”的实质、构架以及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3.
论现代自组织生态自然观的实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2 0世纪自然科学形成的自然观是一种自组织的、生态的自然观。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认为 :“现代物理学所展现的世界观的特色可以说是有机的、整体的、生态的。它也可以被称为广义系统论意义上的系统论世界观。”①现代自组织生态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辩证自然观 ,整体性、自组织性和生态性是这种新的自然观的总体特征。整体性是科学地理解自然观的前提 ,自组织性是科学地理解有机体的基础 ,而生态性正是理解自然观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②2 0世纪自然科学的自组织生态自然观突破了 18世纪的机械论的自然观的局限…  相似文献   

14.
灵感是一个亘古大谜。如果能解开它,那么,“地球村”里的人类,将不复是今日的文化动物了。然而,这一步的迈出将空前艰难。 四派对立和来自自然科学的信息 粗略观之,从古及今,除了“上帝观”而外,尚并存着四种关于灵感机制的代表理论。 一,是弗洛伊德和莱恩一派的潜意识论。经过改造后的这种理论,目下在我国很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曹立华 《理论界》2007,(2):118-119
儒家的“礼乐”观是社会关系的指南:“通过端庄的举止与宇宙和同胞生活在和谐之中”。儒家思想认为社会的基础是平衡与和谐。许多亚洲国家对“交际”一词下的定义强调和谐,尤其是在有儒家传统的文化中更是如此。儒家思想对人际交往有五方面的影响,而对语言也有种种影响。中国人见面时的客套话、韩国人对敬语的使用、日本人用含蓄、委婉、模糊曲折的言语等风格,都体现了儒家的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16.
关于人学的性质,学术界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可称为“人学——科学说”,认为人学是关于人的综合性的科学理论。这种观点最大的问题是很难解释所谓“综合性”。在科学史上,已发展出一系列以人为对象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学是不是这些学科的总和呢?持这种观点者最后不得不把人学定义为“一门社会科学”。他们说:“由于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但由于自然属性只是人的自然前提而不是人的本质属性,而且人的自  相似文献   

17.
就学理认知路径而言,“和谐”应当是一种以协调与平衡为内涵的“和而不同”价值境界的终极追求,但政治系统实际掌握着和谐社会理论建构及实践进程的话语权。因此,构建和谐社会要“取得新进步”,首先就要求政治系统拓展与和谐社会内涵相契合的心智图式。追求协调与平衡发展的生态政治观无疑能为更新政治系统的心智图式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但生态政治观的深入思考又应当立足于生态人的前提假设。  相似文献   

18.
科学向人文的归化──论罗蒂的科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向人文的归化──论罗蒂的科学观张洪齐实证主义要求把哲学科学化的主张,实际上已经隐含了要把科学作为文化的基础的要求。“自从启蒙时代以来,特别是自从康德以来,自然科学一直被看作知识的一个范型,文化的其它领域必须依照这个范型加以衡量。”①在传统上,“科...  相似文献   

19.
在改革与开放的大潮中,社会科学无疑同样面临着现代化的急迫任务。但是,在“社会科学现代化”的主题下,我们谈论和注目的常常只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自然科学方法的借鉴与应用”。对自然科学方法的这种膜拜,映现出我们的社会科学观的陈腐与狭隘。的确,回溯历史,中国近代科学非常落后。因而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也没有经历一个“科学化”的过程。迄今为止.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大多仍然采用臆断和思辩的形式,在近代自然科学中孕育成熟的能适用于社会  相似文献   

20.
“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这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致力于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学术界通常把“纯粹自然科学”等同于自然科学或牛顿物理学,认为康德解决“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的问题,就是要为自然科学或牛顿物理学提供理论辩护1。本文认为,康德的“纯粹自然科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它指与纯粹数学相对应的另一类纯粹理性知识,即纯粹哲学或一般自然的形而上学,因而康德解决“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的问题,其内涵和目的远比仅为牛顿物理学提供理论辩护更为深刻、丰富,其意义也更为深远。一纯粹自然科学正因为其“纯粹性”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