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国际传播进入了以情感驱动舆论走向、社交媒体成为新主流媒体的后真相时代,国际社交媒体已成为涉华内容传播的重要平台。国际社交媒体涉华内容的传播机制出现新的特征,如国际社交媒体对涉华内容关注度高、议题范围广、积极评价与负面认知并存,意见领袖和热门视频在涉华内容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意见领袖和热门视频的传播影响力是多因素加权作用的结果。优化后真相时代的国际社交媒体涉华内容传播,应从传播环境营造、传播矩阵构建、意见领袖队伍建设、热门视频打造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后真相时代扑朔迷离的事实和真相已经让公众迷失在他者建构的情绪场域中,塑造公众思想的不再是事实和真相,而是情感或情绪。公众情绪表达成为后真相时代原生舆情能否引发次生舆情的重要因素,而公众的信息需求、利益诉求和价值诉求等得不到满足则是次生舆情发生的根本原因。一旦公众诉求无法得到满足,其理性讨论便容易转向情绪表达,这就驱动并加速了次生舆情的生成与演化。面对后真相时代传播生态与舆论格局的新变化、新问题,将公众情绪纳入舆情危机应对,从认知层面上深刻认识后真相时代公众及其信息需求的变化,从态度层面上积极呼应公众情绪并加以疏导,从行动层面上顺应时代变化向真相追寻者角色转变,应成为后真相时代媒体应对次生舆情危机、有效加强舆情疏导的主动选择。  相似文献   

3.
图像社交媒体在进行国际传播时具有一定的媒介先进性,这种先进性体现在传播内容的视觉性、保真性、交互性、使用便捷性等方面。我国对外主流媒体在使用图像社交媒体进行国际传播时,在满足媒体内容生产的一般要求、体现社交媒体属性以及利用图像社交媒体所特有的视觉表达属性三个层面均有不足。增强我国媒体在图像社交平台中的国际传播力,应提高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增加新闻信息数量,增强账号与平台间的联动交流,并善用图像社交媒体的视觉表达性和文化差异性等策略来提升传播力。  相似文献   

4.
项赠 《社会科学》2022,(2):70-76
"后真相"现象的典型特征是情感主导真相、论点高于事实。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和普及,这一现象在全球范围内大量涌现,世界由此进入"后真相时代"。后真相时代是各种因素错综交杂的产物,它的来临打破了传统的舆论形成机制,加剧了现代社会的伦理失范。对网络空间而言,在权力、资本和技术的多重挟持下,伦理失范的现象更为突出,信任贬值、共识减弱、偏见加重、理想虚化的情况更为明显。为此,需要立足传播者、受众和传播媒介的角色变化及其关系调整,从以法济德、伦理教育、素养提升、媒体建设等方面入手,推动后真相时代网络空间的伦理重构和秩序重建。  相似文献   

5.
社交媒体时代传播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公众摆脱了对大众传媒的表达渠道依赖,转而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进行自由表达,从而成为实践意义的舆论主体。这种转变导致舆论引导工作领域出现舆论引导对象的多元化、舆论引导方式的体系化、舆论引导效果的复杂化、舆论引导理念革新的常态化等变化。在理论层面,舆论引导所依赖的理论资源也开始从宣传模式向政治沟通模式转变。在传播格局巨变的背景下,舆论引导工作仍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导向和职能、遵循新闻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6.
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媒体不断或正在向数字化、移动化、社交化转型。以微博为典范的自媒体微传播,凭借独特的传播特质,引领并变革着当下电视新闻的革故鼎新,并最终推动良性电视新闻场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贺琛 《江汉论坛》2012,(8):73-77
当今时代对于新闻传播者的责任要求有两个维度:规范维度和美德维度。新闻传播者规范维度的道德责任包括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道新闻,真实、客观、无私地再现事实,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传播优秀文化、塑造良好社会道德精神,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仁爱、诚实、勇敢和公正是新闻传播者美德维度的道德责任,也是新闻传播者实现人文关怀、追求真实客观、探求新闻真相和高扬新闻正义的核心德目。只有规范维度和美德维度的道德责任相辅相成,才能共同塑造道德的新闻传播者和培养道德的新闻传播行为。  相似文献   

8.
《东岳论丛》2021,(2):128-141
为进一步理解社交网络环境下新闻媒体的“社会性”问题,通过对媒体社会网络的实证分析,揭示新闻媒体的社会关系和互动机制如何影响热点新闻事件的传播过程。结合“互定向”概念与“扩散”理论,以700余家新闻媒体的微博文本及其关系为研究对象,以热点新闻事件为例,考察媒体属性(如“定位”)以及网络结构(即“互定向”关系)对其报道特定新闻事件的预测效果。研究发现,不同的媒体角色或定位显著影响其对时政、社会和突发事件类新闻的关注;在控制媒体属性变量不变的条件下,媒体的感染性或敏感性,以及结构凝聚性和结构对等性等变量对社会和突发新闻事件扩散产生显著且正向影响,但并没有对政治新闻事件产生同样效果。该结论有助于改进对社交媒体中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及规约的认识,提升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自媒体的个体信息传播行为,在受众面与影响力上如果做得好并不亚于传统大众媒体,但以网络技术赋权为基础的个体传播行为,难免在传播理念与内容把关上,表现出自我个性化处理与对后真相传受心理的利用等特征,导致后真相传播偏向发生,进而导致自媒体信息传播侵蚀主流社会共识。这一侵蚀结果又助推传受双方的后真相心理偏向,导致自媒体个体传播行为有意无意对其予以迎合顺应,形成互推式恶性循环关联。因此,应从政府、网站、个体三个维度进行治理,传播主流价值观,维护社会共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梳理总结国内外关于媒体融合的研究,以《人民日报》为例探析媒体融合视域下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在媒体融合视域下,《人民日报》推动媒体融合向移动化、微平台转型,提升移动传播力;应用互联网思维,推动语态创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最新技术,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信息产品;树立一体化发展观念,塑造品牌合力,传播主流声音。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更趋向内容主流化、深度融合化、社交个性化、影响国际化。  相似文献   

11.
特朗普在2016年当选美国总统,且在2020年仍获近半数普选票,标志着美国民粹主义结合社交媒体,在美国政坛内形成了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新任美国总统拜登在2020年的竞选过程也不乏民粹主义和社交媒体要素,佐证了这股力量的深远影响力.美国民粹主义在社交媒体传播环境下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对把握美国政治的现状和走势兼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在美国现行政治制度下,社交媒体引起"公共领域"阶级下移,增强了民粹主义受众群体的政治影响;拥有去中心的定位和传播结构,有利于反建制派表达诉求;具有高度互动性,能够承载民粹主义式的直接民主;形成了部落化的受众环境,有利于魅力型领袖从事游说和动员.社交媒体呈现出在美国政治生态中制度化的趋势,民粹主义因此拥有了长期有利的传播环境,这使其转变为长期延续和跨党派蔓延的"新形态".社交媒体时代美国民粹主义"新形态"对美国内政外交均表现出可观影响,使其成为谋划中美关系前景需要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对国际社交媒体选取若干种具有重要性和典型性的媒体进行抽样,通过网络爬虫和文档预处理软件进行网页采集和字段处理,在社交媒体中采集、过滤、选取具有高传播热度的帖子,结合内容挖掘方法和工具进行词频分析、共现词分析、语义网络分析以及多元统计分析,以考察国际社交媒体热点传播内容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呈现特征和策略。国际社交媒体的热点内容中对中国文化形象的呈现具有关注历史文化、日常文化等若干共同特点,而不同的社交媒体热点内容也有其不同的侧重,这对我国加强和改进国际社交媒体新语境下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也提出着启示和要求。  相似文献   

13.
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垄断为新闻机构规避了不少舆论风险。社交媒体形成的网络舆论场改变了原有的话语权格局,新闻机构同样成为网络舆论监督的对象,媒体危机事件增加。在社交媒体上,新闻机构的版权纠纷、社交媒体问题、声誉风险以及经营问题等,都可能成为媒体危机事件的导火索。新闻机构需要树立风险意识,通过应急管理降低潜在的舆论风险,维护媒体声誉。  相似文献   

14.
大庆精神是当代中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之一。在当下,大庆精神要想焕发时代的魅力,在坚持传统有效的传播途径基础上,必须紧紧抓住"自媒体"这种新兴的媒体方式,进一步挖掘大庆精神的时代内涵和时代意义,并将大庆精神和大庆的经济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现实相结合。改进大庆精神的传播技巧,构建大庆精神的"自媒体"传播平台,把体验式的传播与"自媒体"传播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危机传播管理中的新闻发布具有不确定性、不可控性、高关注性和非常规性等特征,具有其它新闻事件新闻发布达不到的强大社会影响力.新闻发言人在危机传播管理中及时、准确、全面、权威地发布信息,有助于公众了解真相,避免相信传言和谣言,进而拥护、支持和配合政府处置危机;有益于媒体在危机事件和公众间发挥正确的桥梁作用,避免恶意炒作,进而站在政府和危机真相的一边引导舆论;有利于政府驾驭舆论,稳定局势,避免危机事件还没有妥善处置,又冒出新的“传播危机”,进而迅速、妥善地处置危机.本文从功能、原则、策略、步骤四个维度,对危机传播管理中的新闻发布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进入到所谓信息共享、“同题竞争”时代以后,新闻策划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重视,我们也经常能从报纸上享受到精彩策划带来的阅读快感。“新闻策划”的本质,是在新闻媒体实际运作之前及运作过程中,根据对相关信息的占有与分析,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周密地设计与修正报道方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揭示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以求得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本文旨在探讨新闻策划中应当把握的四大关系,以求教于同仁。一、取与舍“取与舍”即策划的选题问题。新闻策划的目的决定了不是任何新闻事实都能进入我们的策划视野。那么,取舍策划选题的标准应该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与纵深发展,后真相时代的社会舆论场不断上演众声喧哗和剧情反转的新闻大戏,受众传播行为也逐渐从“网络围观”演化为“过度解读”,甚至形成一种大范围、规模化的社会现象。受众心理、新兴媒体、社会不良环境是制造与滋生异化行为的主要因素,并由此导致个体危机、媒介危机与社会文化危机。基于此,以受众自我规训搭配媒介素养教育;以坚守媒介伦理和新闻价值重构媒体威信;以政府防治为主,各界积极参与为辅的社会环境优化策略,此三者形成“三维一体”的战略体系,统筹共建,相辅相成,才是固本开新、去妄存真的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大力提倡和发展商品经济的时代,商品经济的时代就是讲效益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效益,既是新闻传播的目的,也是新闻事实通过新闻发布机关见之于社会全部过程的归宿,是新闻价值的最终表现形式,是新闻价值的真谛. 改革已使中国迈进了信息社会,信息是新闻最基本的本质规定.因此,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新闻传播对经济不太发达的农村社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面对着占全国总人口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农民受众,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使新闻信息的传播在农村社区能达到最佳的社会效益-推进农村社区政治  相似文献   

19.
智媒体技术为各种传播形态的信息提供了“全连接”的技术支撑,人类社会自此从有信息传播边界的传统媒体时代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的社会生活场域,进入到信息传播边界消逝后的全连接世界。在互联网场域,信息从人际传播到群体传播再到大众传播,为此从媒介环境学角度提出“融传播”概念,分析智能媒体时代熟人社交的失控,无边界控制的赛博空间对人的多元身份确认的困惑,智媒技术对人的“监控”等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诸多影响,并反思拟真世界中的人际沟通。  相似文献   

20.
李凤萍 《学术探索》2023,(10):104-110
媒体渠道是推动国家间心相近、民相亲进而带动其他领域深入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采用OCEES数据库,在群际接触理论框架下,借助群体关系研究中的社会距离量表对我国在东盟地区的国际传播效果展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本国社交媒体使用、中国传统媒体使用和中国社交媒体使用均能够显著拉进当地民众与中国人之间的社会距离,其中对社会距离预测能力最强的变量是本国社交媒体使用,其次是中国社交媒体使用。外群威胁对本国社交媒体使用与社会距离之间的关系产生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