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麦金太尔对美德伦理的关注源于他对现代西方伦理危机的反思.他通过对现代西方社会的道德批判,揭示出现代西方社会道德问题的深层原因是启蒙运动以来对西方历史上存在着的以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美德传统的背离.因此他认为,摆脱伦理危机的唯一出路就是回归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传统和历史,将美德带回人间.但是,现代社会已经不同于传统社会,而且麦金太尔又认为,不同道德传统是不可公度的.这是他理论中不可忽视的内在矛盾.因此,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试图通过对市民社会的超越及人为何需要美德的论述以解决其理论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现代文明难题与儒家美德合理性基础论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宇 《文史哲》2007,(5):60-66
现代社会文明存在着诸多难题。如何解决"得"、"德"的矛盾关系,现代道德文明建构中的双重困境与道德与生活关系的处理,困扰着当代中国人。"麦金太尔问题"与"海因兹困境"等命题的提出,不仅揭示了伦理—社会价值生态,也对现代社会道德合理性的基础提出了疑问。通过对儒家美德的现代性批判可以论证其在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的合理性,也为现代文明难题的化解提供了尝试。  相似文献   

3.
本尼迪克特创立的本笃会使得希腊罗马文化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共同体伦理传统在罗马帝国末期的社会混乱中得以保留和延续,这让麦金太尔看到了重建道德共同体以回复亚里士多德传统的可能与希望.麦金太尔认为,若想摆脱现代西方道德领域存在的混乱与无序状态,只能放弃自由个人主义,回归亚里士多德的共同体传统.从本尼迪克特那里,麦金太尔看到了危机状况下保留和延续亚里士多德传统的希望,但对于在当今时代回复亚里士多德传统之可能性这一问题,麦金太尔并非持乐观态度;麦金太尔深知自由主义传统在西方社会之根深蒂固,也深知其理论实现之艰难.但麦金太尔从社群主义角度出发对自由主义的修正和批判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应该成为何种人?”是现代人的基本困惑,也是麦金太尔与马克思批判现代性道德的共同旨趣,但二者理论路径却不同。麦金太尔采取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欲回归古典传统,马克思则在辩证思维主导下走向了对现代性社会的批判和扬弃,这与科学社会主义相通。马克思关注的不是这个时代没有统一的道德标准,他也无意于建构这一标准。马克思不同于麦金太尔的地方在于,麦金太尔将危机指向了启蒙道德筹划,马克思则将危机指向了现代性社会本身,认为正是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现实带来了道德危机。马克思将所有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视为通向真正的人类共同体的必要前提和基础,认为个体的人、自由、对规则的遵守、科学技术、工商业等等,都是在为真正的人类解放准备条件。  相似文献   

5.
在《德性之后》中,麦金太尔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三百年来西方社会的传统德性又由盛到衰的历史图景,并指出现代西方社会已经处于美德之后的时代,美德伦理基础已被摧毁。提出只有回到亚里士多德,才能让迷茫、焦虑和苦恼的现代人“回家”,美德伦理的重建才得以可能。但他在重建的过程中也陷入了困境,而要摆脱这一困境,必须求助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只有在实践的伟大社会历史进程中,传统和现实才能走向对话,人类世界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才能走向对话,麦金太尔所提倡的体现现代性伦理生活特征的共同体才能得以生成,美德才能展现其永恒的精神本色和道德荣誉。  相似文献   

6.
美德与规则是道德训诫的重要方式.在考察两种相异的理论路径的基础上,分析“以美德为中心”与“以规则为中心”两种基本主张蕴含的实质,揭示“以规则为中心”之现代社会的特征,进而阐释现代道德中心问题的转换所带来的后果.  相似文献   

7.
“麦金太尔难题”与合理性;中突反映出并不存在一种具有普遍有效性和合理性的伦理道德,这是发展中国家对西方法律体系进行法律移植时所必须注意的。规则正义与美德正义的联系与区别实际上指出了仅有体现规则正义的法律是不够的,法律背后的人必须具有美德正义才能真正体现正义。麦金太尔主张回到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强调人的善与公共利益,为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就是善,反之就是恶..法律在保护个人、个体的利益的同时,也必须注重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8.
麦金太尔通过对当代西方与前现代社会道德状况的比较,指出当代社会道德衰败的标志就在于德性本身的丧失。通过对自由主义的审视,他进一步指出德性丧失的根源在于自由主义的兴起。虽然自由主义者对这一论断进行了反驳,但却无法从根本上否认麦金太尔反自由主义思想对现代西方社会所具有的矫正意义。  相似文献   

9.
麦金太尔的德性论及其道德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金太尔作为英美著名的哲学家 ,对西方社会的道德生活的无序、多元状况作了深刻的观察和剖析 ,指出西方道德衰退的原因在于拒斥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 ,因此他在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之上建构起他的现代德性论 ,试图用他的德性论拯救西方社会于深刻的道德危机中 ,这在现代西方社会只能是一个道德梦想。但麦金太尔关于德性的实践性、德性的内在价值、德性的整体性等论点 ,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竞争的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道德社会学的角度首先考察了传统的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道德方面,然后分析了基于假定竞争会自然而然带来有益效果的对资本主义的辩护。人类生活方式固有的社会竞争并不限于经济,它也并非自发地就带来美德善行。本文比较具体地考察了生产者竞争和消费者竞争的道德性,最后指出一种社会—经济秩序造成或引发了自尊的水平和质量,应该把此作为道德的一个尺度。  相似文献   

11.
虽然西方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的关系的研究从上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了,但对于身处英国的麦金太尔来说,这两种文化有非常特别的联系.这种联系涉及众多方面,包括当时英国工人阶级的政治运动状况、本地的文化和宗教大环境以及马克思理论在国际范围内的发展状况等等.作为一名基督徒的麦金太尔希望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提取出符合他本人道德追求目标的内容,以形成一种新的英国实践价值.因此,他根据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中体现出来的一些可比要素,将后者纳入到教义范畴中去,使之成为发展道德价值理论的载体.  相似文献   

12.
张传有 《河北学刊》2007,27(5):34-38
"是"与"应当"问题是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自伦理学产生以来,它就一直影响着伦理学的发展。这一问题关系到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联系与区别。英国哲学家休谟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这一问题,其后康德等人对该问题作出了直接回应。20世纪元伦理学家摩尔、艾耶尔等人重提该问题,并引发黑尔、麦金太尔、弗兰克纳、哈贝马斯等现代道德哲学家参与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解读,以揭示这一理论问题与我们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并通过引进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实践生活的思想对该问题作出新的解答。  相似文献   

13.
麦金太尔认为现代西方世界已经出现了深刻的道德危机和道德理论的危机。因此,他在《德性之后》中提出了他的德性论。他认为当代的道德危机就在于自启蒙运动以来的三百多年间,人们抛弃了具有两千多年传统的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而走出西方伦理困境的出路就在于回到亚里士多德。就现代社会中出现的各种伦理思潮,如后现代主义、价值中立、普世伦理、新自由主义、社群主义、民族主义、个人主义等而言,麦金太尔的德性论研究无疑为伦理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和反思。  相似文献   

14.
论不德、道德、美德的区分与判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剑 《江汉论坛》2001,(6):87-91
道德行为与美德行为虽然都具有善的性质,但道德之善与美德之善属于不同层次, 道德之善是一种普通的善,美德之善是一种至善。具有道德之善的行为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的道德行为,具有美德之善的行为是一个属于圣贤之人的至善行为。美德引导着道德发展与 进步的方向,为促进社会道德发展与进步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5.
温莎 《理论界》2014,(6):87-89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功利主义追求物欲的观念越来越支配着当今的中国社会,道德被束之高阁,社会危机频发。在社会学领域中,一直以来都有诸多大师在社会科学中发起反对功利主义运动,涂尔干和莫斯就是其中的先驱。涂尔干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从现代经济的分工原因及后果中看到了道德性的因素,并将其视为实现社会团结唯一可能的途径。莫斯对于礼物交换的研究,超越了涂尔干理论中神圣—社会与凡俗—个体的二元对立,揭示了身体与灵魂、自我与他人融为一体,同是处在物质联系与道德纽带中的"总体性社会事实",进一步回答了"人性/社会如何可能"的问题,是对正统经济学"去道德化"倾向的一个有力的批判。回顾涂尔干和莫斯的相关研究,能够深刻体会到两位法国的社会学大师面对社会失范时的人文主义情怀,有助于引领经济社会学的转向,使之与道德分析整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麦金太尔美德伦理摄义王今一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AlasdairMacIntyre,1929—)是当代美国享有盛名的伦理学家。意大利学者乔凡娜·波拉多芮对麦金太尔的思想旨趣有一段精当评语:“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深深植根于苏格兰盖尔特人的传统世界中,对...  相似文献   

17.
迈克尔·桑德尔是当代政治哲学谱系中公民共和主义的代表人物,其理论的核心观念主要体现为"作为共享自治的自由"、"作为公民参与的权利"以及"作为自我实现的美德"等。与自由主义相比,桑德尔的公民共和主义虽然同样强调自由、权利与美德,但由于它始终以营造一种倡导和推进共同善的政治空间为宗旨,建立一种让人的潜能得以"绽放"和实现的政治体系为目的,因而它对自由、权利与美德的理解赋予了更自觉的道德内涵,对于人的发展表现出更明确的道德诉求。也正因如此,公民共和主义依然面临着道德介入政治领域中而产生的相关价值难题与可行性局限。  相似文献   

18.
哈贝马斯在反对罗尔斯的建构主义和麦金太尔的语境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道德商谈的正义探究方法。道德商谈方法,一方面能够避免麦金太尔的语境主义的内在矛盾和罗尔斯的建构主义的单主体性等缺点,另一方面也能够解决建构主义与语境主义之间存在的对立。  相似文献   

19.
杨琳 《理论界》2006,(5):57-58
作为西方道德伦理学家的麦金太尔一直都关注着社会伦理道德的状况。本文对其在道德危机领域的研究做了简单的梳理,对当今全球性道德危机产生的根源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概括。  相似文献   

20.
生态伦理思想探究自然的内在价值,论证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为保护自然提供道德根据。然而,基于对人与自然整体性认识与实践的生态伦理思想,却被定性为"自然中心主义",成为牺牲人类利益与幸福的"环境法西斯主义",陷入缺失人文价值的道德责难。究其原因,生态伦理探究常常受制于或限定在"现代性"道德框架内的规范伦理范畴,无法进入超越"现代性"道德展开的人类社会发展和伦理文化传承的历史视野中考察,遮蔽了生态伦理思想原本应该具有的人文精神与幸福之维。通过对现代社会"幸福悖论"的伦理反思,并借助于生态文学、生态心理学,生态伦理沿着精神生态的价值凸显与幸福之维的内在指引,寻求以德配享幸福的伦理信念和道德实践。因之,生态伦理思想就不能止于生态价值论的外显层面,而要深入人类社会的"内部自然",唤醒或激活人与自然天然联结的"生态潜意识",探寻人对待自然的"环境美德",获得精神生态的内在平衡,逐步达到社会生活中消费适度、精神自足的生态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