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近年来,在学术界重新评价洋务运动的时候,有些同志从研究洋务派代表人物洋务思想的角度,考查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助于对洋务运动的深入探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洋务思想,已有专文论述。另一个主要代表人物左宗棠的洋务思想,虽然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有相同之处,但是也有其独具的特点,因此,研究左宗棠的洋务思想,探讨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借桐城文章倡导洋务 ,不仅能最恰当地宣扬其“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 ,亦能减少来自顽固派的攻击 ,同时可以极大地调动起对“文统”、“道统”恋恋不舍的传统知识分子学习洋务的积极性。其围绕洋务运动的需要对桐城文理论进行的一系列改造 ,不仅从文统、道统两个方面为晚清桐城派打开了学习西学的门径 ,而且力图改变桐城文风以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洋务运动是近现代中国变革的首次实践。以王韬、马建忠、薛福成、郑观应、陈炽、郭嵩寺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思想家虽然孕育自洋务运动,但却提出了远高于洋务运动实际的变革思想主张。洋务思想家的变革思想在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思想史上均占有重要的一页。阐述、研究洋务思想家的变革思想,对今天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具有现实意义。一、洋务思想象变革思想的来源。洋务思想家的变革思想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林则徐、魏源、冯桂芬等前辈思想家关于变革的思想主张。其二、洋务运动变革的实践活动。林则徐、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最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4.
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毕生致力于洋务事业,在整个洋务运动中居于不可争辩的显赫的首脑地位。剖析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是研究洋务运动所不容回避、不能或缺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十九世纪60—90年代,是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时期。在此期间,清政府中的少数当权人物奕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创办了中国第一批新式军火制造厂、轮船、电报局、煤铁厂、纺织局、以及新式海军,学堂和派遣幼童出洋学习。尽管这种洋务活动本质上存在不可否认的种种弱点,但是也不能否定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洋务运动已经成为当时清政府的国策,成为当时整个社会风气和行为,成为当时朝廷内外人们议论的中心,它涉及面广,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 目前,从报刊上发表的有关洋务运动的文章看来,很多论者对“洋务”、“洋务派”与“洋务运动”等概念各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出现了众说纷纭的局面。为了便于洋务运动评价问题的讨论深入开展,有必要对上述名词的来源和含义作一番考察,并加以评论。  相似文献   

7.
论洋务企业的经营思想与管理体制凌耀伦清政府洋务派在洋务运动中,创办了40余个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开创了中国近代化之先河,其积极意义是不可抹煞的。但是,从洋务企业的经营管理与经济效益(包括社会效益)进行考察,洋务企业又是不成功的,或者说是失败的。笔...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六十——九十年代的洋务运动中.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一批近代工商企业和军事、文教事业——即“洋务事业”;同时,这些洋务事业中,又聚集了一批从事新式科技、文化活动的新型知识分子——即洋务知识分子.洋务知识分子适应洋务事业对新式技术、文化人材的需求而产生,并随着洋务事业的发展而发展,洋力事业是他们立足的基础,他们的命运与洋务事业紧密相连.同时,他们作为活动于洋务事业中的一支新生力量,作为洋务事业中新经济、文化因素的代表,对洋务事业也发生了一定影响.在洋务事业的创办和发展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相似文献   

9.
张之洞是晚清著名的洋务派大官僚。他服官40余年,几与光绪朝相始终,迭膺疆寄,海陟纶扉,“宣勤最久,勋望卓著”,在清末枢臣疆吏中鲜有与之相埒者。张之洞一生政绩斐然,但主要是致力于洋务运动。他是洋务运动后期的主要代表,其活动涉及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外交、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规模之大、包罗之广、作为之多,堪与李鸿章相颉颃。由于张氏长期身居要职,他的洋务思想对清王朝的统治决策,对晚清政局,对洋务运  相似文献   

10.
陈焱 《船山学刊》2020,(2):30-36
郭嵩焘是晚清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近代湖湘士大夫集团中研究与宣传船山思想的大将与旗手。洋务运动作为晚清士大夫面对西方文明冲击所进行的自强求富之政治改革运动,历来被认为是近代中国思想引进与对峙西学的重要一环。而郭嵩焘在推动洋务运动的时候,以船山实学思想作为方法论依托与理论参照来接续西学。在郭嵩焘的洋务思想中,体现了船山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之变革的思考,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中最具启蒙性的代表,船山的哲学方法论在郭嵩焘务实求变的洋务思想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与政治变革。  相似文献   

11.
洋务运动以数十年之久,创办大小数十个洋务企业,“糜款未尝不巨,用人未尝不多”,结果是“股本耗折,成效毫无”,连洋务运动的首脑人物李鸿章也不得不说:“凡此皆鄙人一手提倡,其功效茫如捕风”。 洋务企业经营管理如此失败,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所用非人而百弊丛生,不能不是其中的重要一点。  相似文献   

12.
从洋务到辛亥:得失成败的再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洋务到辛亥:得失成败的再评估周积明以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早期现代化,经历了洋务、维新、新政、共和革命四大阶段,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现代转型而言,这四大阶段皆为必不可少的环节,每一环节都包含着历史的进步,也包含着延滞现代化运动的历史失误...  相似文献   

13.
李鸿章是洋务旅的首脑,洋务运动的旗手。在其倾心致力的洋务事业中,洋务教育活动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本文试就李鸿章洋务教育思想的形成,涵盖内容及其特点作一粗浅概述,不当之处,尚析方家教正。李鸿章的一生,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经济迅猛发展,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对外侵略扩张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手段。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制度,即变成资)”‘者”。”西…  相似文献   

14.
试论甲午战后的洋务变法思潮梁义群,宫玉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甲午战败,丧师辱国,战前以"富国强兵"为宗旨的洋务运动成为朝野上下的批评对象,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思潮遂然勃兴。同时,以张之洞、陶模、胡、盛宣怀等后期洋务派代表人物,也痛定思痛...  相似文献   

15.
湖湘洋务教育思想是在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大举入侵的情况下,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等湖湘有识之士为培养洋务新才,反思传统教育并学习与探究西学的结晶.湖湘洋务教育思想以义理为体、洋务为用为核心,以务实济世、自强御侮为目的,以注重技艺、突出功利为取向,这些特点是湖湘文化与时代背景交织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论孙中山早年的洋务观苑书义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然而,他并非一踏上人生旅途就成为革命者,而是有一个从改良到革命的转变过程。他曾经在改良思想支配下,对名噪一时的洋务运动产生过兴趣,表达过自己的看法。从登上历史舞台到1894年11月创立檀香山兴中...  相似文献   

17.
洋务运动中,张之洞是后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对晚清末季的历史有相当影响。由于他从政时间长,经营洋务项目多,故对其认识颇有争议。笔者前时曾对其洋务活动的经济效果作过初步探索,如从广泛的意义说,该文只能反映局部情况。为此,本文再就其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活动,进一步作些考察,看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洋务究竟起过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对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应该怎样认识,并作出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洋务时期国人世界观念的淡薄及其影响萧永宏(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社会学系讲师南京210097)洋务时期的世界观念虽有一定的发展,并对中国的早期近代化运动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1〕但总的来看,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人的世界观念还是极为淡薄的,这种淡薄不仅制约了晚...  相似文献   

19.
论盛宣怀与洋务企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盛宣怀(1844—1916年)是大家所熟知的洋务活动的骨干分子,洋务派的核心人物。他虽不象李鸿章那样与洋务运动相始终、且控制运动的全面,却基本独揽了洋务民用工业企业的督理权。而洋务工商业的经营,既是洋务运动的重点,也是盛宣怀赖以发迹的基础。盛宣怀的经历,在清王朝中是颇为特殊的。他在1866年考中秀才之后,多次报考举人,都名落孙山。但后来却平步青云,继1884年一度代理天津道后两年,1887年正式任山东登莱青道,1892年调任天津道直至_1896年。此后即到清朝廷中任职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商约副大臣、工部左侍郎、邮传部右侍郎,1911年进入内阁当上了邮传部尚书。不经科举正途而做到这样的高官,在清王朝中是仅见的。这是什么原因?这主要是  相似文献   

20.
试论洋务思想家对和战之争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务运动时期,在统治阶级内部一直存在着主和与主战的争论,特别是每当发生重大的中外交涉事件,这种争论就要激烈爆发一次。洋务思想家对此抱何种态度,他们究竟属于主和派,还是属于主战派,又当如何评价他们的态度,这是洋务运动史研究中应该回答的一个问题。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笔者对12位洋务思想家的著作进行了考察,有必要作一简要介绍。王韬在《书重刻弢园尺牍后》中说:“末一二卷间言日俄近事,而意皆主于不用兵”,“修好释嫌,要以和为贵”。这是指的他对解决俄国侵占伊犁和日本灭琉球两次重大外交事件的态度和主张。“主于不用兵”、“以和为贵”可以说是他一贯的主张。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他就强调“毋宁出于和”(《弢园尺牍》第32、38、42页)。其后,对所发生的重大外交事件,他都认为“宜和不宜战”。1870年他上书丁日昌,提出处置天津教案的办法是“惩疏慢以肃官常,戮顽梗以警乱首,优恤死难者家,以示怀远”(同上,第105页),与曾国藩的办案方针相一致。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王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