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农村移民文化及心理与移民安置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水电开发项目中,移民是一个规模巨大,关系复杂,利益交错的社会系统工程,移民工作的顺利进行,移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受到移民心理状态及情绪的影响。本文从农村移民文化农村移民心理的视角分析我国的大型水电工程农村移民安置问题,建立了农村移民安置要注重“文化安置”的概念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要"搬得出",更要"稳得住",而生计可持续性发展是移民"稳得住"的保障。本文利用熵值法,通过构建可持续生计评价体系调查巴马瑶族自治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将研究对象分为已搬迁移民、欲回迁移民、未搬迁移民三种类型,并分析其搬迁前后生计资本的变化情况,然后分析家庭结构、安置方式与迁入地区对搬迁移民生计资本的影响。研究表明,搬迁后已搬迁移民的生计资本整体水平提高,而欲回迁移民与未搬迁移民的生计资本则略有下降;不同的安置方式移民对生计资本增长率的影响程度为:有土分散安置>有土集中安置>无土集中安置,搬迁到乡镇的移民比搬迁到县城的移民生计资本增长快;未搬迁移民未搬迁的主要原因是其家庭的经济能力不足、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低谋生能力较弱以及生活成本高等。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重视提升移民的人力资本;按照移民致贫原因和特殊需求实施移民计划;要实现移民的空间转型和社会转型同步,以扶贫而非搬迁为重点;需要从无土集中安置为主的非自愿移民模式,转向以就地就近扶贫安置为主的自愿移民模式。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非自愿性移民迁移到新的环境下,存在对自然环境不适应、移民失落感、怀旧和依附心理强、文化不适应、补偿标准低,移民财产损失严重、生产生活面临困难、传统宗教文化面临消失等问题,为此,政府要解决非自愿性移民的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相似文献   

4.
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工程之一,女性移民是维护家庭和谐稳定的纽带,其在安置地良好的社会适应水平,对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女性移民的受教育程度、务工经历和参照群体等因素会对自身社会适应状况产生影响,其社会适应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且并非同步增长。其中,生活适应水平的提升是最快的,而经济适应水平的提高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同时,女性移民社会适应的路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经济适应状况在搬迁初期会显著影响心理适应状况,而随着时间的延长,生活适应状况会对女性移民的心理适应状况产生滞后但持续的影响。另外,女性移民的无酬照料被忽视,也是限制其社会适应水平提高的因素。应从落实安置政策、完善就业技能培训、开展社区活动和加大对女性移民无酬照料的扶持等方面入手,提升女性移民社会适应水平。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人口危机,并且复兴哈萨克民族,哈政府制定了外来移民政策,重点吸引境外的哈萨克人。《人口迁移法》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法律,然而在实施移民政策的过程出现了一些诸如加入国籍难、就业难、语言障碍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现行法律不健全、社会——经济政策不成熟、管理落后、官员腐败及忽视移民文化。通过对其移民政策的分析指出,要想进一步贯彻移民计划,哈政府首先要发展本国经济,其次要健全法律法规,第三要与相关国家协商解决移民问题,第四要重视移民社会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工程移民涉及少数民族移民群众、设计与实施单位、地方政府3类参与者。由于3类参与者在移民认知及其目的上的不同,从而对移民政策、实施、结果有完全不同的反应和评价。文化认知包括对理想生活的诉求、人观、文化生态观等,作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在移民工程的决策与实施中,必须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大型建设项目移民规划评价过程中,较多地考虑经济、社会、环境因素,而对于移民意愿考虑较少的问题,提出进行移民意愿可行性研究的必要性,并对顾客满意度在移民意愿研究中的应用作了初步探讨。通过实际应用,证明该方法在工程实践中能够很好的反映出移民的真实意愿,并提出富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辅助移民规划的改进与政府决策。  相似文献   

8.
中亚地区自苏联解体之后,原苏共体成员国由于对俄罗斯的传统依赖以及经济水平普遍不高等原因导致大量非法移民的产生,从而给非法移民接受国带来一系列社会、文化和环境等问题,对中亚地区以至周边国际社会的安全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非法移民问题成为中亚地区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重要部分,由于中亚地区非法移民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国际化等特点,决定了非法移民问题必须通过地区内部的紧密合作以及各国之间的通力合作等途径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入湘三峡移民与当地居民的文化融合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峡移民工程中,移民的安置处境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基于对湖南多个地区三峡移民居住地的持续调查,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分析移民和当地居民间存在的矛盾及其文化成因。移民和当地居民间经济文化、语言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对他们的社会角色认知及定位产生了不利影响。这种不利影响导致的文化矛盾最终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有效促进移民与当地居民的文化融合,是最终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阐明了文化融合的重要性和意义之后,分析了其实施的可行性。最后,在实地调查的例证基础上,提出促进文化融合的几点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扶贫移民作为一种发展性移民,是政府开展扶贫工作的一种有效方式。只有通过移民过程中的活动分析,清楚辨识并切实保障其所享有的政治权益、经济权益、发展权益与和谐权益,才能维护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提高移民脱贫致富的能力。从移民权益保障的视角,政府作为公权力的代表对于扶贫移民保障负有服务提供、利益协调、整合资源、后续扶持等方面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在对贫困的概念和内涵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农村贫困的基本特征是:(1)经济贫困与环境贫困共存;(2)经济贫困与文化贫困共存;(3)返贫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应纠正反贫困工作中的偏差,提高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思想认识,增强农业造血功能,促进农业自强。  相似文献   

12.
整村搬迁移民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达到扶助贫困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需要对贫困地区和生态环境恶劣的地方实行整村搬迁的政策,而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搬迁费用高,移民安置缺乏后续扶持,违背移民自愿搬迁的原则,安置移民的潜力有限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加大对移民直接补贴力度,拓展移民生存与发展能力,引导移民自愿搬迁,挖掘资源和转变移民安置方式。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落后地区人口迁移的利弊及造成地区落后的原因 ,明确提出要增强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必须以人为本、积极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以及一些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4.
生态移民工程与牧民定居工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实施重点都是在自然生态条件恶劣、贫困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都有改善生态环境和消除贫困的双重目的。但二者在定义、动因、措施、意义方面又有所差异。牧民定居工程的核心目标是促进牧区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生态移民的核心目标是应对生态危机引发的贫困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生态移民的中心任务放在迁出地与迁入地生态环境的建设上,重视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后续产业发展,力求摆脱生态与贫困的恶性循环,牧民定居工程侧重于使定居点成为牧区二、三产业及农畜产品集市等发展的基点,积极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只有深入系统地厘清它们的关系,才能更有助于两项工程在实施过程中的相辅相成和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 个地区掉队。少数民族作为精准扶贫的关键主体之一,在其主动或被动脱贫过程中,民族关系是否会发生一些变化,又发生了 哪些变化?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分析精准扶贫在民族地区的典型案例,探究精准扶贫为西南民族关系带来的影响。研究发 现,精准扶贫给西南民族关系的主流影响是好的,但由于歧视心理短期内难以消除、民族文化的流失及精英俘获的冲击等给民 族关系带来了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6.
当前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正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这种转移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城乡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借鉴国外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与实践,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从转移途径角度,要合理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社会制度系统角度,要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从政府服务角度,要尽快规范和完善农民工转移中的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7.
以文献分析和扎根编码的方法,分析不同主体对“贫困文化”的理解,发现:部分研究运用“贫困文化”理论以解释经济或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文化表征,使得西方话语构建的“贫困文化”在国内学界话语中发生变形。“贫困文化”逐渐被构建成贫困地区文化的集体表征,即“贫困文化”的集体表征是具有区域性的,倾向于认同经济后发展地区带有这种文化特征;公众对“贫困文化”的理解则倾向于个体表征,即“贫困文化”的个体表征主要集中在个人特征,认为“贫困文化”是个体主观意识不强或能力不足所致。同时,对“贫困文化”的认知在学界与公众之间出现趋同也说明,带有发展主义阶序关系的价值评判方式,已逐渐通过话语权力的影响,将“贫困文化”作为区域性的文化表征推向公众认知领域。这使后发展地区的人们成为“贫困文化”的指称对象,难以真正摆脱思想意识上的贫困。因此,学界话语有必要在了解不同地区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丰富“贫困文化”的基本内涵和表征,从而构建后发展地区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良性关系。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贫困分布与生态环境脆弱相关度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的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的地理分布与生态脆弱地带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生态脆弱地带气候变化大 ,生态环境的恢复功能低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 ,人们的不合理行为极易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只有切实加强环境保护 ,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才能巩固脱贫成果和防止返贫现象发生 ,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9.
电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促进人民脱贫致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电力资源、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而社会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首先要完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建立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市场配置机制,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走股份制、集团化道路。合理开发利用电力资源,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民族地区电力产业可持续发展创造和谐环境。  相似文献   

20.
贫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国内外大量事实证明,贫困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环境。贫困可以以经济收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指标加以反映,但是一定与环境背景有关,而环境制约下的贫困至少有分散经济、封闭经济、脆弱经济和传统经济四种形态。本文认为,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由此推及贫困地区贫困与环境的恶性循环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环境与贫困的四种互动变化方向。最后,针对我国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方向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