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男人乐于看到"英雄救美人",其实女人也乐于看到"英雄救美人","美人救英雄"不是"英雄救美人"的颠覆而是反串。两者的结局看似大不一样,前者常常是英雄怀抱美人归,而后者,通常是美人为了成就爱情而付出生命。其实无论哪个结果,女人都是强者,因为她赢得了爱情。曾经见过一个女孩子失恋了,当着很多人哭得一塌糊涂,还寻死觅活怎  相似文献   

2.
中国有着八千多年的用玉史,三千多年的玉器研究史,中国玉器历史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器形之众,做工之精,影响之深,为其他任何国家所不能及,这使中国赢得了"玉器之国"的美誉.中国全民惜玉、爱玉、尊玉,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玉文化.然而,略显遗憾的是"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自古以来,玉是被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文人士大夫及异国商贾所享有.而今,随着改革开放,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逐步提高,玉,亦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所以,在当下,把玉、佩玉、居家置玉、藏玉者已是一个不可计量的庞大群体,街谈巷议中,饭后茶余时,赏玉论雕已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话题也必然涉及玉文化.因此,本人愿尽自己有限的知识,以"玉·玉雕·玉文化"为题,作一梗概式探讨.  相似文献   

3.
意象油画是西方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学体系在碰撞、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是通过油画技法来表达中国精神内涵的一种绘画形式。"意"即"写意"、"意韵"、"意境","象"即"物象","不求形似"只是"取其意气所到"的写意性追求使意象油画取得了与中国写意造型语言相近的意味。  相似文献   

4.
爱是动词,得亲力亲为,才能让人有回味,有"手感",有幸福的晕眩。是女人,鲜有不爱花的。女人生日,有男士给她送花,不送至家里,要送到办公室。当双手接过那一捧玫瑰,接受女同事羡慕的尖叫与嫉妒的目光时,女人的脸比花开得还灿烂,那种感觉或许只能用晕眩的幸福来形容。这就是女人需要的"手感"。这里的"手"与"感"应分解:女人是物质的,你给的爱最好是她的手能摸得着的。女人还是感性的,她需要这手中的礼物,能让她感动,给她带来晕眩的感觉。前段时间,有一条微博转得特疯:女人最爱两种花,一种是有钱花,一种  相似文献   

5.
据说,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能上台,是因为广大女性群体是他的铁杆支持者。除了他是个单身汉,属于政治含金量很高的王老五外,他的话也说到了广大日本女人的心坎里。小泉见到胖女人就说:"我对瘦巴巴的女人无法觉得有魅力。"在拉选票的时候说这种话是大有杀伤力的,接下来他还补上一句:"你现在是最佳状态,比现在瘦一公斤或胖一公斤都不行。"这和中国古人说的"增一分太肥,减一分太瘦"何算相似乃尔。由此可见,女人们对"身材"二字有多么的敏感。且不谈历史上有过的"环肥燕瘦"两种审美标准,但凡看一看电视上  相似文献   

6.
爱情也该有星期天,亲密也有"间",这是一种爱的智慧。两个来自不同成长环境的人走进婚姻会有很多摩擦,谁都不想接受"再教育"。男人接不接受女人改造,与爱不爱无关,而与他的生活轨迹有关。爱一个人,就要让他(她)轻松,而不是让他(她)有负荷之感。  相似文献   

7.
在汉语中,潇洒的原意比较抽象,可用于艺术理论,更多的是用于形容山川江湖。到了近代,此词专用于形容人时,古汉语带来的词义模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朦胧便也跟着词语保留到现在。大约 20年前,中国的流行文化刚刚从实质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文化向民间创造转移的时候,流行文化重要形式之一的流行歌曲便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这个词 —— "男人爱潇洒,女人爱漂亮 "。从此, "潇洒 "这个词便在口语中有了一种新的解释,即形容男人,与形容女人的 "漂亮 "相对。   实际上这样解释 "潇洒 "已经与它的原意没有多大的关联了,而且它替代了古…  相似文献   

8.
他冒着那么大的风险去找寻一块玉牌,尤其玉牌上还刻着"侬情ME意"的字样,究竟这玉牌对他有怎样的意义或者说,这玉牌会不会是一个女人送给他的呢  相似文献   

9.
长孙皇后最贤惠的女人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分不开。上官婉儿巾帼首相第一人上官婉儿是历史上非常有才气的女子,她的一生可谓是坎坷传奇。虽然没有丞相之名,但有丞相之实,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貂蝉最早的女间谍貂蝉是中国古代的四大美人之一,“闭月”就是讲她。貂蝉也是女间谍的鼻祖之一,她亲身实践了美人计和连环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是强调自谦、自律、自省的。老子主张为人要如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就是提倡做人要低调、谦让。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就是要经常地反思自己。儒家的精髓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置于首位,就是说修身立德是最关键的。这种文化传统几千年来滋养了中华民族内敛的性格。这种性格曾经铸就了一个农业文明时代的强大帝国。当今中国,正以一种与世界各国完全不一样的方式崛起,这是中国之幸。但是,当今中国也滋生了一种与世界其他民族不一样的国民性。这种国民性就是整个社会充斥着暴发户的心态和暴发户的行径,也就是任性。诚然,我们需要  相似文献   

11.
闲话茶诗     
朱桂馥 《老年人》2013,(2):46-47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茶的故乡。中国人大多喜爱饮茶,它既是一种生活物质需求,也是一种精神文化享受。千百年来,这已成了一个传统,一种习俗,所以民间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茶虽列第七,但对很多人来说,茶如知自己,"不可一日无此君"。只要一提起茶,就有一股香气沁人心脾,产生一种淡定怡然的感觉。中国也是一个诗的国度,国人  相似文献   

12.
婚恋诊室 《伴侣(A版)》2014,(2):I0001-I0001
正为什么每次吵闹总是女人先提出分手?而真正分手的时候,却往往又都是女人不愿意?让我们来看看是一些怎样的心理原因让女人频频"出尔"又"反尔"。其一,爱上了习惯,便没有了重新选择的勇气这种心理的女人,我们可以说她执着和忠贞,但前提是她必须遇上一个好男人。但更多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说她是固执和懦弱。有这样一个女人,她的情感其实已经不是一般的悲惨了,而她依旧固执地守候着不肯撒手,表面上看她是勇敢的,她可以为了婚姻而不惜生命——"宁死也不离开"。但真正想一下,她却是最胆怯懦弱的女人,感情没有未来,可她还沉浸在那些曾经短暂的美好憧憬中,还无法从那些卑微的习惯过往中走出来,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忠贞和懦弱啊!她的懦弱已经懦到了骨子里,以致于让她的男人无法看到她作为一个女人最起码的尊严。  相似文献   

13.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一个新的说法,叫做"文化传承与创新".我个人对这句话有比较深刻的印象,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以往很多年,我们中国只讲创新,不讲传承,带来的偏差之大,已到了误导性的地步.可是,"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个概念的提出,对大多数人来说,应该成为一种启发.误差太大的方向标是时候重新调整了.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城市暧昧文化的兴起,一种叫亚偷情的现象正在"脱颖而出"。传说中,他们与偷情者不同,亚偷情相关双方发乎情而止于性,其实更类似于婚外密友……亚偷情.发生在中国熟人社会解体之后.发生在中国人对婚姻关系和婚外男女关系的评价出现很大变化之后,发生在各种即时通讯交通工具拉近人与人距离之后——这一系列的社会条件下,潜伏在人内心的情欲很难不被点燃。有一种观点说.现在的社会难的不是偷情,而是能偷情却保持不偷的境界——亚偷情者貌似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他们发生的是"无性外遇"。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在行政纠纷中为何偏好信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些年,中国民众在解决行政纠纷时往往会选择信访,而不进行诉讼。对此现象,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信访现象"根本就是民众理性选择的结果,行政诉讼问题过多,效果不如信访。另一种则认为清代的法律文化与1978年以前的新中国历史使当代中国人具有"厌讼"或"信人治不信法治"的历史传统,或叫"路径依赖"。本文认为这两种解释都与现存的证据存在很大出入:首先,信访的效果比诉讼差得多,很少会解决信访者的问题。其次,传统中国社会——尤其在清代和民国——并不很厌讼。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解释可能:中国民众不选择行政诉讼是因为对这种诉讼的程序感到陌生和排斥。不论古今,中国民众都似乎偏向冲突性较低、法官主导功能较强的诉讼程序和审理方式,而现代的行政诉讼制度因为不允许调解,也许显得过于生硬、冲突性过强,因而使访民产生排斥心理。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人眼里,人生四事——衣、食、住、行,衣在其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衣是脸面,是包装,是身份的体现。所谓"三分长相,七分打扮","人靠衣服马靠鞍",都是在说我们中国人对衣服的看重。而国人的百年服饰就如同社会变革的晴雨表,无时不与中国的政治、历史乃至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7.
《伴侣(A版)》2013,(1):62
正问:我今年32岁,有一个小孩。我很爱我妻子,我们的家庭生活平静、快乐,但我有时仍有不满足之感。我妻子从未主动要求做爱,且不愿与我讨论"性",或拿"性"开玩笑。这是为什么?能使她改变吗?答:像你妻子这种情况并不奇怪,且极具普遍性。调查询问女人为何不采取主动的原因,多数女性的回答是"女人就该如此,否则就是坏女人"。但这只是对一部分人而言,也有些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差的男性不能接受女人的主动,而且会视其为轻浮,因此女人也就非常"自重"了。  相似文献   

18.
哈尔滨地处中国的最北端,冬季漫长寒冷,冰雪文化久负盛名。近代哈尔滨的兴起,始于19世纪末俄国人在这里修建中东铁路。当时有30多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聚集在此,经济和文化的空前繁荣使哈尔滨成了当时东北亚最负盛名的国际商埠。因为受俄罗斯文化影响很深,至今哈尔滨仍保存着很多欧式建筑,并因此赢得"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美称。而到过东北的人无不对哈尔滨女人的豪爽与热烈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19.
美人 恋人     
(1)漂亮往往成为故事的源泉,所以美人的故事特别多(2)真正的美人是从不夸问自己的,因为美丽于她业已是明摆着的事实。一味夸记自己容貌的人.往往是那些长得并不那么漂亮的人,她们不过是希冀以自我的再度“先相”,吸引路人的目光……门)有时,美丽也是一林顿恢,一种灾祸。它极易唤起女人间的护索,勾起坏男人的“贼心”。于是哲人有了感慨:漂亮可能给美人带来幸运,但不一定给美人带来幸福……(4)作画,需要人体的几何比例;摄影,需要摄取最佳的美点.但贫人,也许就部分来看并不娇美,作为由体却异常动人.因为,美人没有规…  相似文献   

20.
如果一个女人,尤其是一个年轻女人,她像关注化妆品一样关注新闻的话,那她就有些不寻常了。我无法确定这是一种怎样的不寻常,但是你也许可以想象得到,对女人来说,这是一个鲜明的特点。我就拥有这样一位朋友,我们都亲切地称她为"焦点访谈",进而又简称为"焦点"。她了解这个世界上每个地方所发生的大事小情。"焦点"认为,爱美就是爱生活,爱看新闻也是爱生活。新闻似乎是一个很男性化的东西,大部分的新闻由男人制造、被男人接收。而一个女人热衷于新闻的收听收看,就像一个女扮男装的美女一样,会散发出一种特殊的气质。对,就是这样,开头我所说的"不寻常"其实可以用"有气质"这个词来代替,我之所以一开始没有使用这个词,是因为它被人们用滥了。但是请你不要产生这样的误会:爱看新闻的女人一定缺少女人味。恰恰相反,"焦点"像所有时髦的女人一样热爱化妆品,同时她又像一个成熟的男人那样喜欢看新闻。我想说明的是,她的魅力正源于她对流行文化和新闻的同时热爱,如果她只爱新闻而不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