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强 《学习与探索》2007,3(4):12-16
在唯物史观当中,社会关系是一个重要而基础的范畴。在马克思的哲学思考中,存在诸如人、物质、生产和实践等"多种"维度,但这些维度只有在"关系"的维度中才能够得到真正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在马克思的哲学中并不存在思考的"多元"维度,社会关系维度是马克思哲学思考的一元维度。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有机体全面生产理论中,最易被忽视的是马克思的社会关系再生产理论。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的生产是全面的生产,包括物质生产、人的自身生产、精神生产、社会关系再生产和人与自然关系再生产。马克思的社会关系再生产理论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张春姣 《学术交流》2003,45(2):10-14
马克思在对东方社会理论的研究和对亚细亚生产方式基本特征的揭示过程中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思想。认为社会历史发展道路 ,既是统一的 ,又是多样的 ,马克思提出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不仅指出了俄国革命道路 ,更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方法论。关于社会历史进程问题和社会历史尺度问题 ,马克思亦做了辩证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社会关系解释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志山 《学习与探索》2005,1(1):164-167
着眼于社会关系来考察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根本特色和深刻之处。无论是马克思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缘由、出发点和理论基础,还是对人的发展学说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和实现过程的论述,都是以社会关系为考察视域的。马克思人的发展学说的社会关系解释模式,旨在破除个人与社会关系理解上的原子个人主义和绝对整体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贺生群 《唐都学刊》2011,27(6):55-59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三种形态:实践论历史观——生产论历史观———社会论历史观。这是一个从量到质的阶段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从量到质的形态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三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试图从本质层面去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和生成机制,因而迥然有别于现代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停留于现象层面对经济危机所做的种种就事论事式的解释.但由于马克思并没有提出一个系统的危机理论,他的论著只涉及危机的片段性和间接性的论述,因而对这些论述的不同解读便形成了三种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即"生产失调论"、"消费不足论"和"利润率下降趋势论".这三种理论观点鲜明,各有理论特点,但均未能构筑一个能够解释危机发生内在机制的可论辩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包含两个维度:作为科学方法论的唯物史观维度和立足现实并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批判维度。马克思社会哲学革命的实质在于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和批判社会现实问题。因此,从单纯的哲学维度转变为从社会哲学维度界定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从而实现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研究的范式转换,是面对当代现实发展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重要前提。只有从更宽广的社会哲学视域出发才能不断增强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批判和分析现实问题的生命力,才能以多维的视角不断推进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走向当代。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规定,内蕴着"神圣"这一人之为人的生活向度,这对于处于理论成熟期之前和之后的马克思都不例外.1845年以后,马克思将人的本质指定为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使"神圣"之于人不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质点".神圣通过社会关系的三个维度而呈立体状,马克思哲学中的神圣由此而"活"了起来.追寻"活"着的神圣,这是作为现代哲学的马克思哲学超越传统哲学的理论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大致经历了由<博士论文>时期的"自我意识"意义上的人本思想,到<莱茵报>时期的物质利益意义上的人本思想,到<德法年鉴>时期的历史创造者意义上的人本思想,再到<手稿>和<形态>时期的实践主体意义上的人本思想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是马克思科学的实践观点的确立.正是在科学的实践观点基础上,马克思才彻底抛弃了唯心史观,建立了唯物史观,马克思眼中的人才由抽象的人转变为现实的人,科学的"以人为本"思想得以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10.
11.
This research examines how multiracial individuals chose to identify themselves with respect to their racial identity and how this choice relates to their self-reporte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e.g., self-esteem, positive affect) and level of social engagement (e.g., citizenship behaviors, group alienation). High school students who belong to multiple racial/ethnic groups (N = 182) were asked to indicate the group with which they primarily identify. Participants were then classified as identifying with a low-status group (i.e., Black or Latino), a high-status group (i.e., Asian or White), or multiple groups (e.g., Black and White, etc.).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multiracial individuals who identified primarily with a low- or high-status group, those who identified with multiple groups tended to report either equal or higher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social engagement. Potential explana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multiracial identit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丁祥艳 《创新》2012,6(5):28-32,126
社会思潮是民众评价活动的一种现实形式,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要以正确的权威评价来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权威评价,是形式上的自觉性和内容上的自觉性相统一的正确的权威评价,具备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所要求的品格,能够通过引领社会思潮有效促进社会整合,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关系营销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传统交易营销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正确处理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种种相互关系日益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因此,关系营销便应运而生了。本文对关系营销的发展及其与交易营销的区别、关系营销的目标与原理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介绍,并对我国的关系营销研究现状进行了分类分析。  相似文献   

14.
李慈铭以诗的成就最为突出,他于诗学用力甚勘,用思甚深,在成丰、同治年间建构了自己的诗学体系.李慈铭诗学的主要内容,是以陶冶古人,自成面目为根本宗旨,以王士禛和明诗为取法途径,以重估经典为锻炼方法,在诗学的多方面作出了许多饶有新意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宪法解释学与规范宪法学的对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法多元化的现象已次第呈现于我国宪法学界,"宪法解释学"与"规范宪法学"是于此背景中出现的两项方法风格.通过两者的对话,宪法学方法论的智识结构可大致地展现为两个层面围绕实定宪法秩序以及在此基础上适度地保持宪法学方法论的开放性.由此,虽然两项方法风格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各自的学术主张,但无论从理论结构还是内涵上,两项方法论诉求之间更多的体现出交叠共识.  相似文献   

16.
胡杰 《求是学刊》2013,40(2):93-99
社会组织本质上是一种个体权利之间的聚合与表达。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社会组织的孕育和发展为社会进步与人类的文明提供了极大的助益。社会组织的起源应当从人类学的视角去寻找,亦即基于人的社会性需要而引申出了人的结社本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组织。而社会组织作为一个法律问题的正当性证明则应当从法律的基本范畴即权利和权力的层面去揭示。对社会组织的分析应当超越传统的社会学进路,将其置于权利保障、国家公权、沟通理性与善治主义的视角下而展开。  相似文献   

17.
梁媚 《创新》2010,4(3):34-37
建构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当中一种比较新的理论,它不是单纯的政治学理论,而是同时吸收了许多学科的营养。建构主义关注文化和人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与中国和谐发展的理念有着很多的交集,比其他理论更适合中国国际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