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契丹是公元4世纪兴起于中国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公元It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请部,建立起了强大的契丹辽朝政权,其疆域“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胜胸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辽史·地理志》)公元1125年,金灭辽。此后,契丹人逐渐在历史舞台上消失了。有辽一代200余年,契丹人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他们自己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以往,民族史学者对辽代契丹人习俗文化的研究多显零散,不成系统,无法反映契丹人习俗文化的全貌。由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国庆先生等撰著的《辽代契丹习俗史》(辽宁民族出…  相似文献   

2.
萧意辛是辽代晚期契丹民族中颇为典型的人物。《辽史》虽然有《传》,但仅仅四百字左右,故仍然事迹不明,面貌不清。这是治辽史者长期以来没有问津她的原因之一。 其实,她的经历和主张,并非一般,在研究北方民族关系史、契丹民族文化史和伦理道德史时,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方面的代表。  相似文献   

3.
契丹在10世纪初建立了强大的辽政权,对当时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游牧和农耕两种文明的碰撞下,契丹社会习俗中既留有本民族的特色,也蕴涵着中原农耕文明的文化内涵.婚姻关系作为契丹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维系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契丹人的离婚与再嫁作为其婚姻关系的一种反映,对契丹女性的身心都产生了较大冲击.契丹人的婚姻中...  相似文献   

4.
辽代北面官系统设有北、南两个宰相府。这在契丹民族史和辽史中都是引人注目的问题。本文拟对南宰相府的设立、职官设置及这个部门的职能做一粗浅探讨。一、南宰相府的设立在辽代北面官系统中,南宰相府是一个重要部门。《辽史·百官志》将其作为与北宰相府相对应的北面朝官机构记载下来。但是,关于这个部门何时设立,甚至其主管官南府宰相最早设置于何时也难觅其踪。“宰相”这个职官,在契丹本族的职官中是没有的。辽代北面官系统的宰相职官,应当说是契丹族在与中原封建皇朝长期交往中继承、改造传统官制的结果。《辽史》修撰者音译了许…  相似文献   

5.
辽代梁国王石鲁隐术里者是秦国太妃之夫萧和的第三子萧孝诚的第三子,汉名萧知微,其妻是惕隐司仲父房查懒瑰引宰相第四女、耶律仁先四妹涅睦衮别胥.在出土的契丹文铭文中有自阿古只以来历代子孙的详尽记载,其史料价值非常珍贵.这些墓志的出土,可将萧和一系六世子孙中之一部分厘清,对研究辽史和契丹史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辽代契丹皇帝死后的造像与祭祖进行勾沉,是研究辽代契丹民族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不揣浅陋,拟就此略作论述。 一、契丹皇帝死后的“造像”与各地祖庙的兴建 已故契丹皇帝的“造像”及其种类。 辽时契丹皇帝为了祭祀祖宗,大量雕塑、绘制已故君主的“御容”像。辽代对已故皇帝“造像”始于何年何月,史书并无明确记载。但经推断,概始于太祖阿保机时代。《辽史·太宗纪》载:天显五年(930年)六月丁己,“拜太祖御容于明殿”。说明此前于太祖祖陵陵庙内已经供奉阿保机的“御容”像。从此以后,每一契丹皇帝“驾崩”之后,均要制作“御容”像。李涛《续资治通鉴长编》即云:契丹皇帝既死,“则设大穹庐,铸金为像,朔望节辰忌日并致祭”。可见这在辽代已成为一种惯制。  相似文献   

7.
金初“因辽旧俗” ,官制更是“踵辽官名” ,因此《金史》中有许多官名与《辽史》相同。本文通过对《辽史》、《金史》相关官名的考察 ,证以女真语词义 ,探知了《辽史》所载契丹语官名的内涵。明了这些契丹、女真语官名的本义 ,不仅可以为辽金史的研究提供根据 ,而且还可为两种语言尤其是契丹语研究提供资料 ,从而推动阿尔泰语系古代语言的研究和蒙古语族语言史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高雷 《中国民族博览》2017,(10):115-116
近年来,随着我国辽代考古挖掘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史学界加强了对于辽代墓葬、石刻碑文墓志等文物的关注,并由此进一步窥探辽代不同时期的契丹文化,从而丰富我国史学界关于辽代民俗、社会以及民族融合等史料内容.本文基于此,着重论述辽代墓葬发展的三大时期,并就各时期墓葬所反映的契丹文化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9.
辽道宗请于八年(106年),进士王宫奉敕为耶律宗政撰写墓志,终篇之际,以“来者有识,知贤王兮”’落笔,表明了他对耶律宗政的总体看法。同时,也希望后入读此墓志者能有相同的认识。九百多年过去了,这篇墓志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辽朝圣宗、兴宗、道完三位皇帝当政时期的许多难得的史料,弥补了《辽史跨文献的不足,特别是为全面地研究耶律宗政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对于耶律宗政这一历史人物的研究,无疑将从一个侧面促进辽史、契丹史的深入研究。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族别和身世是决定一个人仕途和生活前景的重要因素。辽代契丹族统治者也…  相似文献   

10.
陈晓伟 《民族研究》2012,(2):62-68,109
《辽史.圣宗纪》西南路招讨使"大汉"之所指,历来颇有争议。本文根据近年出土的辽代汉文和契丹小字石刻资料,解决了这一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疑点。"大汉"乃是韩德威的契丹语小名,即契丹小字石刻中■■■一名的汉译。关于此名第一个原字■的音值构拟,学界众说纷纭,根据上述释读结果,并参以其他契丹大小字石刻资料,本文将原字■的音值拟作[ta]。  相似文献   

11.
辽代前期,为争夺皇位,以耶律倍为首的太子党及其绪余与以耶律德光为首的大元帅党、以述律太后为核心的后党及其绪余先后进行了两次党争,文争武斗,互有胜负;辽代中后期,围绕皇权与后权的几次党争,主要发生在后族两房(大父房和少父房)朋党之间,以及在后党支持下的耶律乙辛权臣党与耶律氵睿太子党之间,此伏彼起,接连不断.与其他王朝党争不同的是,辽代党争独具特色:大都发生在契丹统治集团内部的两姓皇族与后族之间;契丹民族传统的选汗制度--"世选制"影响下的皇位继承制,是诱发辽代党争的主要原因.辽代朋党之间为各自之私利,互相攻伐,不择手段,形成严重内耗,对辽代社会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12.
佛教在取代了契丹族原本的宗教信仰萨满教之后,在辽地逐渐走向兴盛。可以说,佛教丰富了契丹民族的宗教体系,同时,也在辽地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佛塔和佛教造像艺术。研究赤峰地区辽代佛塔和佛塔上的佛像,有助于了解辽代契丹族的宗教信仰和辽代佛教的发展趋势,也有助于了解契丹民族独特的宗教文化,更有助于了解契丹民族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3.
辽朝是契丹人于十一、二世纪在我国北方建立的一个多民族政权。在它的境内,除契丹和汉人外,还有渤海、室韦、女真、突厥、吐浑、党项、小番、沙陀、奚、霫等民族。因此,对辽朝内部各民族历史的认真研讨,无疑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试对辽代奚族社会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我国辽代考古挖掘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史学界加强了对于辽代墓葬、石刻碑文墓志等文物的关注,并由此进一步窥探辽代不同时期的契丹文化,从而丰富我国史学界关于辽代民俗、社会以及民族融合等史料内容。本文基于此,着重论述辽代墓葬发展的三大时期,并就各时期墓葬所反映的契丹文化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5.
辽代的捺钵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颇富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一项政治制度 ,它起源于契丹人的游猎生活。所谓捺钵制度主要是指以辽代皇帝为中心 ,以狩猎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巡守制度和游幸活动。四时捺钵是辽代政治体制的集中体现和契丹族狩猎文化的重要载体 ,也是辽代社会历史的一个缩影。作为一项政治制度 ,四时捺钵不仅对辽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且也影响到了后世的金、元、清三朝  相似文献   

16.
契丹族建国后,用本民族的名字作国号,称大契丹。公元九三八年,契丹改国号为大江。九八三年,辽又改国号为大契丹。一○六六年,契丹又改称大辽,直到一一二五年辽国灭亡。 中国历史上辽是唯一的反复更改国号的朝代。有辽一代二百一十八年(九○七——一一二五),称契丹国共一一四年,称辽国共一○四年,约各占其半。所以,南宋叶隆礼奉诏撰  相似文献   

17.
辽代北、南宰相府早在契丹遥辇时代就已出现,在契丹政权中极为重要,北、南两宰相的地位也异乎寻常。它采自汉族地主阶级政治制度,总理契丹各部,因本身需要而发生了若干变化;随着契丹政权的扩张又进一步发展。表现了契丹与汉族之间融合进程的一个侧面。本文仅作若干探索,不当之处,敬请学界师友不吝指正。  相似文献   

18.
草原丝绸之路(下称"草原丝路")于先秦时期开通,是丝绸之路中开通最早的一条,其在古代欧亚大陆东西方交通、商贸、文化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辽时,草原丝路已成为沿线西域诸国与辽地音乐文化交流往来的主要道路,大量西域音乐文化沿此路进入辽地,充实辽代乐舞文化的种类与形式.使草原丝路音乐文化在我国得以融合发展.其中辽代驯狮舞集西域、中原、契丹文化于一身,通过对驯狮舞图像的研究,以视觉文化为切入点,探寻草原丝路音乐文化对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及中原汉族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助力"一带一路"文化溯源.  相似文献   

19.
文献中的契丹"西楼"一词实际上应来源或借鉴于古突厥语,义为"冬季草场"或"冬窝子",不包含任何表示方位的意义。《辽史》等文献记载的有关契丹"四楼"实际为宋人附会所得,而宋人所谓的"北楼"应为辽代怀州。  相似文献   

20.
西辽帝国的经济与文化纪宗安西辽,又称喀喇契丹,是十二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北方的辽朝被金人算灭后由皇室成员耶律大石率部分族人西迁别建的王朝,辗转七年,进入中亚后发展为强大帝国。当耶律大石率部进入土耳其斯坦的广阔草原和肥沃绿洲后,契丹人遇到了自己已经比较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