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环境治理机制是国际社会应对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制度安排,西方学界对国际环境治理机制的研究为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分析视角。通过对有效性评估、机制互动理论以及"机制复合体"松散治理架构的探讨,欧美学者为国际环境治理机制理论注入活力,为理解国际环境治理提供了分析框架。梳理和论述国际环境治理机制的诸多理论视角,使我们能够了解欧美学者研究思路的演变,探讨当代环境治理机制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国外关于世界环境组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 ,全球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学术界的大量研究指出 ,全球环境治理中存在着治理体制分散 ,治理资源缺乏 ,国际环境治理决策执行不力 ,贸易争端与环境议题相互纠缠等问题 ,应当对现行全球环境治理体制进行改革。许多人因此提议创建一个新的国际环境管理机构———世界环境组织———以解决这些问题和扭转全球环境质量恶化的倾向 ,并运用全球公共品和跨国外部性等概念对创建世界环境组织的提议进行了理论论证。本文对上述研究进行了简要介绍 ,并指出中国学术界加强国际环境管理问题 (包括世界环境组织 )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8,(9):74-78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当前,农村人居环境呈现老人农业与产业空心化、基础设施不健全、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公平发展机会被剥夺和人文精神缺失等新问题。农村人居环境始终耽于重"建设"而轻"治理"的困囿,因体制机制障碍、资源禀赋、生产力发展水平、治理主体单一以及治理理念缺失,导致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效果不理想。反思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之弊,循由价值反思—主体重构—路径创新的治理逻辑,探寻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之道,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体系,以治理农村人居环境为导向激发村民自身潜能。  相似文献   

4.
当前,全球环境治理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正经历"多中心"的价值核变。就引发全球环境治理范式转换的外在致因而言,呈现国际政治、经济与社会结构中强化环境公共规制的基本转向,涵盖国内与国际层面的环境政策联动、世界经济振兴与整体性生态环保的交叠融合,以及多层级治理权威的社会互构。而全球环境治理所依存的国际法内生秩序孕育着自身规范结构与实施机制的复合性演进。全球环境治理范式转换在治理实践中表现为多层级协商合作体系的雏形初现,并已在贸易、投资、金融等国际法领域展露出环保规制策略统筹互补的特征。一方面,主要依靠合作网络权威与法律导向的公众参与;另一方面,强调跨领域整合多样化、竞争性的治理工具。全球环境治理的范式变迁将有效促动国际司法控制与环境条约遵约管理的共融支持,为滋养国际环境法执行的民主正当性与环境效率的共向发展创造有机土壤。  相似文献   

5.
"环境进入伦理"必然涉及环境伦理学史的基本论争,即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之争.作为两种相互对立的道德哲学方案,其论争是从根本上处理哲学问题和文明问题的尝试.它作为"环境进入伦理"的基本问题之争,实际上指向了文明之演进、哲学之转变、实践哲学与哲学实践之突破、人之类型的转变以及建立在生态基础上的实践方式之确立.从这一意义上看,环境伦理学不是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的非此即彼,而是"思"入"环境一伦理之论题"并进而探索"环境进入伦理"在实践视阈中呈现的道德世界观之改变与伦理世界观之转变的实践的哲学或哲学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对环境伦理的理论建构具有启示意义.在环境伦理视阈中,当前中国日常生活模式存在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及人自身的异化等现象.低碳生活是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具有伦理意义的"碳联系"的伦理生活,是在日常生活世界建构环境伦理的"阿基米德点".只有塑造具有环境美德的人才能消除日常生活世界的异化,实现日常生活世界的绿色化.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际海底区域活动及其产生的环境影响更加严峻,对国际环境立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来蕴含于“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原则中的环境保护要素,逐步走向侧重于规范相关“区域”活动主体“义务+责任”的国际环境治理模式。但从当前的总体情况而言,“区域”及其资源的国际立法仍然侧重于保障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而对环境效应重视不足。故亟需国际社会扩大“区域”活动主体范围并加强能力建设和环境监管、统一相关环境标准并细化环境补偿基金等事项,促进“区域”活动之国际环境治理进程不断向前发展,以建立健全“区域”活动的国际环境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8.
农村环境的好坏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农民群众福祉,农村环境治理成效事关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成败。长期实施的命令控制型农村环境管制理念和措施执行成本高昂,农民的消极、抵制态度也使农村环境治理效果大打折扣。农民理应是农村环境治理中不可缺少的主体和力量,国家应以制度保障农民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自托马斯·希尔的论文《人类卓越的理想与自然环境保护》从"什么样的人颁向于破坏自然"的视角,揭开当代西方环境德性伦理研究的序幕以来,当代西方环境德性伦理研究日趋丰富和多样化,在环境德性伦理合理性的论证、具体环境德性构成性的说明以及德性伦理在环境伦理学中的价值挖掘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环境德性伦理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环境哲学研究中令人瞩目的学术风景。但是,它也面临着理论和实践上的疑难。  相似文献   

10.
环境伦理在"好生活"和"正当行动"问题上遭遇外部反对和内部纷争.从最抽象意义上看,环境伦理在一种理想的冲突中进入人类道德的亲证性实践,它改变了哲学实践的方式.在与"好生活"相关的意义上,它面对"自然主义谬误"之诘难,通过秉持"生态善"的理念,扩展了"道德善"的内涵.在与"正当行动"相关联的意义上,环境伦理受到常规伦理与道德相对论之因扰,它试图改变"道德权利"的用法.一种面向生态实践的环境伦理,虽然在道德生活形式上存在着从一般性话语到具体项目之间的断裂,但不同形式的环境伦理探究共同指向道德和精神的价值轴线,而对它的探问乃是透过环境伦理论争深入到对其道德生活形式之探寻的开始.  相似文献   

11.
网络为人们快速交流提供了方便,使人们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极大地扩张了人们的交往领域,给人类带来许多方便。但是,网络的许多不良现象也严重污染网络环境,造成了网络科技发展的伦理困境。为了突破网络技术发展的伦理困境,构建良好的网络伦理环境,应该确定网络伦理规范,实现伦理原则指导下的网络技术突破,利用网络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构建有序、守法、崇德的人类第二生存空间,完善网络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2.
赵晓梦  倪娟 《国外社会科学》2022,(5):128-139+198
当以政府为主体的正式环境规制治理效果不明显时,借助第三方力量的非正式环境规制提供了另一个渠道来促使政府和企业重视污染治理问题。文章首先梳理了非正式环境规制的概念,并归纳了以公众和环境非政府组织视角划分的非正式环境规制的类型;其次梳理了三方主体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机制,如与正式环境规制的互动关系、非正式环境规制的直接效应和非正式环境规制的内部相互作用;再次总结了非正式环境规制在水、空气和其他环境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就;最后就如何更好地发挥非正式环境规制“自下而上”的环境治理效应及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环境问题和由此引发的生存困境是人类面临的时代问题,环境伦理是以深层文化的现实性去关切人类的存在,规范人类的思想与行为,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不但体现了人类为自身的存在寻求安身立命之本,而且表达了人类期望伦理或道德能够成为解决这一时代问题现实力量的理论设想.作为一种生存关切,环境伦理是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形上关怀;是实现人之为人的理论域义,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路向.其所蕴涵的人文情怀并不是由某种逻辑规定性确定的,而是由一种更为直接和感性的生存论承担起来的,并内涵于由环境伦理所启发的生活实践和人类自身的精神建构中.环境伦理理论品格的当代彰显必将对人类协调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发生潜在的和持续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水伦理:用价值的方法解决水危机》以各类水实务中蕴含的价值机制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如何用道德原则为手段来解决全球水危机。作者对水伦理原则的思考主要从经济伦理、社会伦理、文化伦理和环境伦理四个层次展开。该书在分析和归纳生态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和居民用水等用水领域或用水主体所面临的各种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介绍了国际学界在规范全球水伦理基本原则方面的努力,是了解当代西方水伦理研究进展难得的佳作。  相似文献   

15.
刘洪岩 《求是学刊》2014,41(6):96-103
环境问题全球性的凸显已将人类置于空前的生态风险窘境之中。当下,无论各国发展程度如何,解决和保障生态安全都是其面临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正是由于环境问题的全球渗透,促使生态保护的国际合作实践成为可能,并促成了国际生态法律规范遵循着国际合作实践面向的维度发展。国际生态法律规范编撰的"逐渐发展"、国际生态"软法"规范在国际生态保护、国际合作方面对传统国际生态"硬法"的修正和补充,以及应对环境问题国际生态标准的制定等理论问题,一方面,构成了对传统的国际法理论及实践的挑战和修正,另一方面,为国际生态法独立的法律部门的确立建构了实践理性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勿损人"是社会的最基本伦理底线,是社会的核心规范.社会的其他规范--宗教规范、道德规范、法律规范,都以"勿损人"规范为基础.伦理规范违反意志就是"损人"的意志,它直接违反了"勿损人"规范.在刑法领域,伦理规范违反意志有两个派生类型:一是故意要件,二是过失要件.故意要件表现的是用直接方式损人的意志,过失要件表现的是用间接方式损人的意志,两者只有量的等差,没有质的区别.所以,无论是故意要件还是过失要件,都是主观恶的具体价值标准,而伦理规范违反意志则是主观恶的最高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7.
环境治理中的三大制度经济学学派: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70年代,发达国家的环境政策在环境干预主义学派的影响下,以命令与控制为主;20世纪70~80年代,在基于所有权的市场环境主义影响下,以开拓市场调控机制为主;20世纪90年代至今,处于强化环境自约束管理阶段,以强化自愿协商机制为主。与上述三个阶段相应,本文对环境治理中的三大制度经济学学派(环境的干预主义学派、基于所有权的市场环境主义学派及自主治理学派)的理论、实践进行分析与总结。环境治理中三大制度经济学学派的演变,反映了人类在环境治理认知上不断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日本环境外交顺应全球环境保护发展趋势,力求通过参与和倡导国际环境对话与合作确立外交主导权,为实现日本"大国化"战略再辟蹊径.日本主办的亚太环境会议作为本地区各国进行环境政策对话、交涉和调整环境相关政策的平台,是日本加强双边、区域性及全球性三个层次环境外交的中间环节,也是日本以"环保大国"形象从亚太地区走向世界的跳板.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6,(1):61-66
当前农村环境立法中存在比重失衡、供给不足、内部冲突、效力等级低下以及制度创新不足等缺陷,使农村环境治理的法治之路颇为艰难。在农村环境立法上,我们应当采取城乡合一的环境立法模式,扩大农村环境保护立法中的农民参与,提高农村环境立法的分量和质量,在农村环境立法中确立排污权交易和生态补偿制度,赋予村民委员会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为农村环境治理进而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对环境伦理及其转变的内涵进行了界定 ,在环境伦理观念转变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关系的论述中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 ,指出西部开发中环境伦理观念转变具有内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最后提出了环境伦理观念转变的三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