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晋时期,国家对亡故官员实行丧葬赏赐。这种赏赐是丧礼的重要环节。西晋的丧葬赏赐,是有严格限定的。实际上这种赏赐是在一品至五品官员的范围内实行的。在一品、二品官员范围内实行固定的赏赐,而在三品至五品的官员范围内则实行不固定的赏赐。固定的丧葬赏赐,有基本固定的标准。不固定的丧葬赏赐,则具有随意性。西晋国家除了赏赐物品之外,还对一品至五品的官员赏赐葬地。西晋的葬地赏赐,是一种不固定的赏赐。  相似文献   

2.
丧葬礼仪是人类最后的通过仪式与重要的文化现象。元谋凉山乡彝族的丧葬礼仪过程既表达出对已逝者的安抚与哀悼,同时也表现出生者在丧葬仪式中对待死亡的一种调侃、戏谑、娱乐的态度。这种在丧葬仪式中呈现出来的调侃、戏谑的态度可以填补因亲人逝去而带来的巨大心灵空白。本文试图说明元谋凉山乡彝族在丧礼仪式过程中,通过戏谑、娱乐的方式来调适生与死、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及对待生死的乐观态度。  相似文献   

3.
对官员的物质赏赐,是古代皇帝联络君臣感情和激励臣下的一贯手法。宋代皇帝对官员的物质赏赐名目繁多,赏赐物品种类多、数量大,其中有相对合理的论功行赏和优抚赏,但更有按照官僚等级特权进行的滥赏。宋代皇帝的物质赏赐,既受国家面临的和、战形势影响,也受宋朝不同时期的财政状况的制约。其实质上是宋朝统治集团内部按照官僚等级进行的社会财富再分配,更多地体现了官员尊卑等级,加重了宋朝的财政负担。  相似文献   

4.
丧葬礼仪是人生的最后一项礼仪,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与傣族在丧葬习俗方面有较大的比较价值,就相同点而言,有临终仪式的相同;丧葬形式上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就不同点而言,有奠仪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两个民族在丧葬形式的具体操作上也存在一些差异;两民族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存在差异。藏族与傣族在丧葬习俗方面存在异同的原因如下:藏族与傣族在丧葬习俗上造成差异的应该是两族不同的生死观;原始宗教对两个民族的影响程度不同;佛教的传入与地理环境影响了两个民族的丧葬习俗。  相似文献   

5.
死亡与中国的丧葬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丧葬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与民族的宗教观念、灵魂观念等紧密相关。中国的丧葬文化大体遵循着“生死如一”、“聚族而葬”和神人相通三个原则。多种多样的丧葬形式和礼仪与我国各民族的生活条件以及早期的图腾崇拜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在丧葬文化中有直接的体现,像天人合一、等级观念、人生观等等。因此,我们对丧葬文化的多面性作用应有一个客观评判  相似文献   

6.
唐以前西域的丧葬文化马国荣唐以前西域各族的丧葬礼仪与葬法,葬具与墓穴结构,随葬物品与墓葬地面设施等方面,各自都有独特的民族地区风格,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酉域丧葬文化。本文就以上几个问题做一归纳和阐述,为新疆古代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必要的线索和...  相似文献   

7.
近代华北农村丧葬礼制的特点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华北农村丧葬礼制的特点及成因董江爱中国人自古就把养生送死等量齐观,到了近代则更是“送死多厚于养生,颇合慎终之义”①。中国的丧葬礼制有着悠久的历史,近代华北农村由于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和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影响,基本上延续了古代丧礼,其总特征为繁文缛节的...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丧礼就是中国最为隆重的礼仪之一,宋代也不例外.就现存资料来看,宋代士大夫阶层提倡实施规范的丧葬礼节,并为此不懈努力,他们不仅继承总结先秦以来儒家的丧葬制度与理念,而且也依据宋代社会的实际状况加以改进完善,进而形成为一套较为系统的"礼法".这些礼仪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有些甚至成为朝廷颁布的政策或法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礼法"未必完全符合两宋社会现实,因而民间丧葬之"俗"便成为庶民百姓约定俗成的惯例.二者之间存在矛盾,却也相互协调,进而共生共存,这是宋代丧葬民俗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9.
回族的丧葬习俗与穆斯林的生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由于受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的影响,各民族在丧葬习惯上的表现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死的认识和对世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宋代的丧葬,包括丧和葬两个方面,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受到佛教、道教和民间其他迷信习俗的严重影响,又受到正在形成体系中的理学以及周邻少数民族的影响,与前代有很多不同.  相似文献   

11.
赏赐是重要的统治手段之一。宋朝诸帝赏赐的原因、物品、对象、标准及特点等,就《宋史·礼志》所载来看,与前代并无多大不同。但在具体进行赏赐时,宋朝诸帝则有着重文轻武、轻民、讨好强大、轻视弱小等不利于国家安全和民族交往的严重弊端。因此,宋朝最终灭亡,当与统治者未能合理地运用赏赐这一统治手段有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东汉诸侯王墓是规模、等级仅次于皇帝陵的大型墓,其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一阶层的埋葬制度,而且便于更全面认识汉代丧葬等级制度.通过对考古发掘并已基本认定的东汉王墓、王后墓的考察,结合文献记载,从墓葬的地面建制、墓葬形制、随葬品、玉衣制度等四个方面,可以看出东汉诸侯王墓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丧葬礼仪从古至今在仪式上就受到民众的普遍重视。在对河北省献县地区丧葬仪式调查搜集的基础上发现,近年来仪式呈现出墓地家族属性弱化、丧事采办用物市场化、丧礼仪式情感与场所的部分缺失等一些变化,但是,群众心目中的仪式依然具有抚慰生者、安慰亡灵的双重作用,同时,仪式对民间社会及相关利益群体发挥着慰藉、聚合、规范和教化等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三国时期,各国统治者为了缓和社会矛盾,采取实行社会保障的调控措施,即政府赏赐、社会优待抚恤和社会赈济等。政府赏赐指对国家作出贡献的官吏给予奖赏;抚恤指对立功及捐躯者家属进行抚恤慰问;社会赈济指对受灾地区的救济扶贫等。这一措施进展的如何,是衡量当时经济发展的天然尺度。值得关注的是,三国统治者在实行这些措施时,吸取了东汉末期的赏赐唯亲的教训,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公平本质。  相似文献   

15.
学界研究《左传》礼制,将其作一整体看待,失之粗略,不利于梳理西周礼制从春秋到战国初的演化情状。春秋时期社会激烈变化,西周王室衰落,作为维系宗周社会稳定的种种制度,尤其是礼制出现与周礼相异的变礼,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以晋文公去世为界将春秋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较多承袭西周礼制,后期变化较大。春秋丧葬礼主要涉及敛奠礼、奔丧礼、安葬礼,以及与丧葬礼密切相关的丧服。总体来说,涉及对周王的丧葬礼仪有降等趋势;涉及一般诸侯或其他贵族的礼仪则保留为多,但也有部分呈降等趋势;而对大国强国所行用的丧葬礼仪,有保留西周礼仪等级乃至提升等级的情况,显示出霸权政治下礼制变化之特色。  相似文献   

16.
王莹 《理论界》2009,(1):138-139
丧葬仪式是一个民族或社会文明程度的指示荆,也是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古代希腊人达到的高度的城邦文明同样也体现在丧葬仪式上.他们不惧怕死亡,而把死亡当多另外一种生存的方式.他们重视丧葬礼仪,以为只要妥善安置死者生者才能得到安宁.这一切都是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向往和平、崇尚自然的文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东岳论丛》2001,22(2):75-77
丧葬习俗是指不同的民族在其殡葬过程中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 ,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民俗。这种殡葬习俗与宗教信仰、宗教观念融会贯通 ,最终形成了殡葬文化体系。研究丧葬习俗和殡葬文化 ,是今后做好殡葬工作的需要 ,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8.
长辈利用遗言、遗嘱、遗书等形式对晚辈进行劝勉、训诫是谓遗训。遗训古来有之,它最能反映出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思想。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具有转折意义的时期,这一时期士人遗训中大量出现对儒家正统丧葬观的强调。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宋儒试图通过重塑儒家丧葬礼仪来重构宗法等级,以最终建立一个符合儒家礼治的社会来回应社会变迁所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藏族的丧葬习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最初是土葬,在藏文化的核心地带,逐渐从传统的土葬过渡为天葬,另有部分水葬、火葬、塔藏和树葬等.与其他藏区相比,处于汉藏文化边缘的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奔子栏村藏族的丧葬习俗多种方式并存,其中土葬和树葬要进行二次葬,具有明显的无等级差别性、文化多元性和地域性,其独具特色的丧葬文化特征既源于这一地区独特的生态、人文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的变迁,又源于他们对生与死的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是多元文化特别是汉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在宋代 ,与其商品经济发展、社会观念转变相联系 ,实现了丧葬明器从玉、石、金属、竹、木等材质向纸质的转变。虽则有宋一代丧葬明器尚且不能完全取代其它材质的明器 ,但纸钱、纸质明器极为盛行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本文将探讨宋代丧葬明器变化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