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史哲》2015,(3)
上古时代社会观念的形成和演变多经历较长的时段,分析不同时段的社会观念的特色,对于认识那个时段的社会思想有重要意义。清华简《保训》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中"这一观念从舜到周文王时期的简要演变情况,是不可多得的一个标本式的宝贵材料。《保训》简文的"中"皆文王述舜及上甲微之事时所提到,文王自己并没有直接讲到"中"。文王所述舜时顺民欲、测阴阳为"中",上甲微时得族众为"中",不仅与上古史实颇相符合,也与商周之际正处在由作为实体形态的"中"向作为观念形态的"中"转化的阶段相符合。周文王之时,尚没有"中正"、"中和"之辞,但其发展方向则是要开掘出"中"所蕴含的这些意义。《保训》简文正是有了这种意识而尚未出现"中正"、"中和"词语情况的反映。我们若谓周文王已经有了《礼记·中庸》"致中和"那样的思想,则似失于过早。直到周公的时候,作为意识形态的"中"的观念方正式形成。从观念史演变的角度来审视《保训》释读的难点问题,可能会有较为满意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清华简《保训》篇有内外两层叙述层。通过对内叙述层的分析可知,"文王传训"的主旨在于告诫太子发要"敬慎勿淫",舜及上甲微故事只是在辅助这一主旨。同时,内叙述层还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对称结构,舜及上甲微故事包含了"文"与"武"、"安内"与"攘外"的对称叙事。《保训》是先秦古史著述转型期的作品,从文本类型来说,处于"原生态对话体"到"次生态对话体"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3.
清华简《保训》篇"中"的含义,对理解整篇的思想意蕴有着重要意义。把出土文献和传世材料结合起来,并参照考古材料,可以推测出《保训》篇的"中"保留了"中"的初义,应该是象征着权力的实物,它还具备类似兵符的功能。后来,"中"的实用性逐渐削弱,象征性意义增强。《保训》篇记载的首先是文王叙述舜和上甲微的史事,然后是文王欲通过史事告诫武王要有忧患意识,最后才是儒家及其后学借《保训》这个文本宣扬其德政思想。以三层意义解读《保训》篇,才能不致执泥于"中道"理念,从而避免陷入众说纷纭各有所失有所偏的境地。  相似文献   

4.
《保训》所见四个"中"字,只能理解为治国安邦的重要理念,而无法视其为某种具体之物。"中"作为一种"公平公正"的理念,对应着人间社会与天地万物,是处理族群间矛盾的有效手段。这种理念必须放在与法的制度、法的实践相关的情境中才能理解。从《保训》中,看不出"公平公正"的"中"与追求平衡技巧的"中"以及心学意义上的"中"有直接关系,只能作"正直无私"解。"三降之德"应该理解为"极其恭敬谨慎之德"。  相似文献   

5.
"五教"最早出现于《尚书·舜典》,根据不同的言说角度又可称之为五常、五典、五品,通过辨析其丰富的内涵,笔者以为"五教"的历史传播方式有二,就其内容言,"五教"随着现实的需要而传播发展;就形式而言,由身体力行的体验式传播,发展为身体力行的体验与修身养性以及学者义理发掘传播并重。欲建成和谐之社会与和谐之个体,在当代物欲世界中,除去物质因素外,保持社会人际之间的和谐与个体灵与肉的和谐,秉持护心、修身、力行的心性护持之法也就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6.
在今日的城市文化热中,人们多将目光对准上海、北京,但对苏州这样一个曾经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历史名城没有给予太多关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苏州经历了哪些变化?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如何叙述和展现它?为何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影视媒介关于苏州形象的视觉再现,经常有一种浓厚的"怀旧色彩"?这些议题值得关注。本文试图对《小城之春》、《游园惊梦》、《橘子红了》和《凤穿牡丹》等影视媒介加以考察,探讨它们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社会语境中建构一套"怀旧诗学",并分析此"怀旧诗学"所包含的内容,及其如何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动。  相似文献   

7.
常乐 《晋阳学刊》2001,(5):109-110
中镇霍山 ,即今山西霍州市之霍太山 ,古来本无疑义。然后世学者说法产生歧义 ,遂使山西霍山为镇之说令人起疑。因此 ,不得不认真考辨。古来镇山与五岳颇有渊源关系。按《尚书·舜典》有舜巡守岱岳 (泰山 )、南岳 (衡山 )、西岳 (华山 )、北岳 (恒山 )之事 ,未提到中岳 (嵩山 )。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记述此事 ,加了一笔 :“中岳 ,嵩高也。”《尚书》不言中岳的原因 ,学者认为是中岳嵩山距离舜都很近 ,可以随时了解那里的情况 ,所谓“盖近京师 ,有事必闻 ,不虑枉滞……故不必巡之也。”就是说《尚书》未提中岳 ,实际上在舜时中岳已存在 ,故…  相似文献   

8.
论晋伐中山与文公复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末期,中山之地在亡于楚国后不久,又遭到了晋人的攻伐。对此,《竹书纪年》记之为:“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丘”。荀瑶(又称知瑶、智瑶或智伯)为何要伐中山?中山在晋国知氏、赵氏、魏氏之争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它与中山文公的出现又有什么内在联系?这些问题至今未见有学者论及,笔者试撰文析之,愿成为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9.
伊藤仁斋与荻生徂徕是日本德川时期古学派的两位代表人物。他们在思想上既有相似性,更有差异性。他们在复古对象的选择上存在着重大区别:仁斋推崇孔子和孟子,认为《论语》和《孟子》是一切学问的根基;徂徕则贬斥孔孟,将古代七位圣王(尧、舜、禹、汤、文、武、周)推向至高无上的"圣人"地位,同时认为记录"圣王之道"的六经高于《论语》和《孟子》。导致这种差别的诸多因素中,既有两位学者对中国古代圣贤、儒家经典的不同理解与诠释,也有他们对德川时期社会现实的不同体会,以及各自建立新学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正> “无为”是老子学说的重要内容,在孔子思想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但后者却未受到人们重视。这主要是因为“无为”一词在《论语》中只出现过一次,就是“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下引《论语》只注篇名),然而它的精神,却渗透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在孔子的心目中,尧舜的形象是极为崇高的。如《雍也》云:“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孔子从来不轻易以仁许人,也不以仁圣自居,却推尊尧舜能达到仁圣的境界。孔子如此推崇尧舜,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可见孔子对“无为而治”也是崇尚的。  相似文献   

11.
上博楚简《鬼神之明》是否属于墨家作品? 这一问题近几年在学界引起了广泛讨论。《鬼神之明》的"鬼神"观念与《论语》、《墨子》相比较,在内涵上确有相同之处。但在鬼神是否能"为祸福"上,楚简《鬼神之明》之"鬼神又( 有) 所明,又( 有) 所不明"的观点与《墨子》截然不同。就楚简《鬼神之明》全篇思想主题而论,断定其为墨家文献有方凿圆枘之嫌。  相似文献   

12.
曹峰 《江淮论坛》2022,(3):11-18+193
清华简《五纪》具有重要的思想史价值,它通过“五纪”等天道、“五德”等人道体现出来的“中”是最重要的概念。“中”体现为政治的最高原则与治理的最佳状态,其意涵包含但又超出了人伦意义上的忠信之义,不能仅视为儒家伦理,没有必要假借为“忠”。从地位上看,《五纪》的“中”居于统摄、主宰的位置。从内涵上看,“中”与中正、公平、无私、宽裕相应,具有绝对、神圣的特点。从行为上看,“中”就是所要实现的目标、最佳的行动方式。《五纪》的“中”有助于重新审视《逸周书》《论语》《管子》《中庸》《鹖冠子》等传世文献,以及清华简《保训》《殷高宗问于三寿》《心是谓中》、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郭店简《忠信之道》等出土文献。通过“中”可以将“忠”“信”“诚”“和”“一”等概念串联为一个概念簇。  相似文献   

13.
王震 《文史哲》2020,(4):140-149+168
《汉书·艺文志》将兵书划分为四种,其中的兵形势,有学者认为是讲求军事行动运动性、灵活性的一个流派,有学者认为就是战术,但从先秦典籍来看,形势之"形",主要是指编制实力的组织管理,并兼及作战部署,而"势"则是潜在的预期效能,即编制实力经"形"的有效组织管理而转化成的战斗力。从《汉书·艺文志》看,《兵书略》对"形势"的定义与列入兵形势家的《尉缭子》《蚩尤》等书都与军队组织管理有关。从学科体系结构看,兵形势是类似于近现代"军务"职能的专守之事和专精之学,是传统兵学的四大分支之一,故兵权谋作为总的战略方针与战术方法,在整个兵学体系中发挥统摄作用,而形势、阴阳、技巧分别在治军众、通鬼神、管器械三个不同向度上支撑着权谋的实施。  相似文献   

14.
朱熹作《中庸章句》是对《中庸》这一"孔门传授心法"做出诠释,以接续尧、舜、禹至孔、孟以"心"为核心的传道系统。所以,朱熹《中庸章句》讲圣人道统所传之"道"在于"心";以心的"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解读"中庸"之"中";既讲"性即理",又讲"心具众理";讲心之"未发","天下之理皆由此出";讲"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讲"以尊德性为主","非存心无以致知"。具有较多的"心学"内涵,包含了许多与陆九渊"心学"相一致同时又有所差异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文史哲》2015,(4)
<正>在《礼记》中,慈列在人伦之义的第一条,"何谓人义?父慈,子孝"(《礼记·礼运》)。但是,与孝、仁相比,它在儒家思想传统中并未获得足够的重视。孟子言必称尧舜,并将尧舜之道归结为孝悌。舜的父亲对舜很不好,但舜依然恪守孝道。此做法后来被视为孝道之典范。从中也可以看到,父母对子女是否慈爱,并不那么重要,父母没有因为不够慈爱而受到非议。但孝道不同,即使在父母未尽慈爱之道的情况下,也依然需要遵守。另外,由于慈爱在动物界也很普遍,孝爱则几乎没有,后者更  相似文献   

16.
"清"字在《世说新语》中出现八十多次,它既有道德内涵,更富有审美意味。作为审美范畴,"清"形成于魏晋人物品藻,它包含"雅"、"远"、"简"三层内涵。对人格之"清"和自然之"清"的赞叹,润濡了六朝以清真自然为美的审美情趣。理解《世说新语》中的"清"范畴,是理解六朝美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7.
张柯 《东岳论丛》2011,32(6):136-141
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一文的重要性在于它真正透彻揭示了海德格尔思想的基本问题———存在之意义问题的两个关键环节:第一,如何探讨存在问题,存在问题与存在者问题有何区别?第二,存在与真理问题为何必须被统一追问?这一问题不仅是在反思"真理之本质"到"本质之真理"的必要性,也是在追问海德格尔思想之根本旨趣。  相似文献   

18.
《康诰》与《康王之诰》皆为《尚书·周书》中之篇目,二者写作之背景、时间、内容、目、的、作者根本不同,这在《尚书》中是非常清楚的,不须多言。司马迁作《史记陶I,上古时代(主要指传说中的尧、舜、禹和夏、商、周各代)之史料、史实,除司马迁亲身实地考查所获资料之外,大多是以《尚书》之史料为依据的。《史记》中之《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多以《尚书》为原本,甚至许多即摘录《尚书》中之原文。《尚书》中之篇目,《史记》几乎都提到。然而,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却把《康洁》与《康王之法》相…  相似文献   

19.
清代山左学者治学与江南及河北学者互动密切,其成就较之皖、吴名贤,不遑多让。但因身处山左,或限于财力,他们的著述并未及时刊刻流传,因而今日研治清代学术领域的学者,对于山左学者仍是比较生疏。张舜徽先生治学严谨宏博,论学实事求是,无畛域门户之见。先生撰《清人文集别录》计收清代文人六百家,其中属于山左学者有二十四人。先生于益都赵执信《饴山文集·叙录》云:"清初北方之学,山左为盛。"即对山左学风颇有推崇。本文仅就舜徽先生于《清人文集别录》所论廿四位山左学者之治学及其学术成就的评价予以探讨,一则以观察山左学者的学术成就,一则以感慨辑录印行及研究山左学者之著述,俾使山左学者之学术得以完整呈现,供研究者取资,实有待继续努力以从事之工作。  相似文献   

20.
“赎刑”一词古已有之,始见于《尚书·舜典》:“金作赎刑”。赎刑何谓?《说文》:“赎,贸也。”又:“质也,以财拔罪也。”《朱子大全·卷六十七·舜典象刑说》:“赎刑,使之入金而免其罪。”可见赎刑非刑种之谓,它不同于作为财产刑的罚金,而是我国古代规定犯人交纳一定数量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