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纪之交的中国人文学界 ,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正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与崭新的学术面貌 ,这为中国人文学术的知识创新提供了某种值得关注的可能性。但同时也应看到 ,中国当代文化研究在处理西方文化理论与中国文化实践的关系时 ,依然存在机械照搬西方理论以宰割中国经验事实的倾向 ;没有充分注意到西方文化理论与中国现实语境的有机融合与良性互动 ,这就使得中国的文化研究在准确把握本土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建构适应于本土的研究范式时 ,存在着严重缺陷。这里刊发的一组笔谈 ,着重探讨了西方文化理论与中国本土现实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西两种文化同属世界上四种最古老的文化.古希腊著名的作家埃斯库罗斯甚至把它们比成天神的姿容美丽的孪生姐妹。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研究中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并对它们进行比较,对于我们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西古典悲剧在结局处理上有截然相反的特点 :中国古典悲剧大多是以“大团圆”来收场 ,意在满足观众正义感的心理需要 ;西方古典悲剧则大多以悲惨结局收尾 ,意使观众体会到强烈的崇高感。中西古典悲剧结局区别的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 ,有其深刻的文化渊源 :中国古典悲剧的正义感的文化渊源可追溯到中国文化中无往不复的宇宙运动观和传统的伦理道德观 ,及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西方古典悲剧的崇高感则与古希腊文明史分不开  相似文献   

4.
比较诗学的研究就是要在研究中贯穿历史的探寻和美学的沉思,将研究结论提高到跨文化的、具有普遍概括性的理论高度。如果说比较文学史的研究意在揭示人类文学的纵向联系,那么比较诗学的研究则旨在揭示人类文学在精神上的相通性和差异性。既然如此,比较诗学研究的范围就不宜限于某些国家或地区之间诗学的比较,而应扩展其研究的视野。我国比较诗学兴起近20年来,基本上局限于对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的研究,比较和对话仅限于中西之间,对东方文论的研究较为薄弱。然而在古代,中国、印度、希腊均是世界文学大国,各自创造了独具一格的文论,是世界文论的三大源头,而这三大源头中东方就有两个。遗憾的是我国学者对本国以外的东方国家的文论的研究一直较为冷淡,哪怕是对作为源头之一的印度文论的研究也较为薄弱。  相似文献   

5.
李国春 《江汉论坛》2006,(9):121-123
本文通过以《窦娥冤》为代表的元杂剧论述了中国悲剧的悲剧意识,并比较了中西悲剧的审美特点,认为中西悲剧同中有异,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研究传统文化是为了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而不是宣扬民族虚无,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妄自菲薄。  相似文献   

6.
如果把中西古典悲剧加以比较,就会发现它们的主题有明显的差别。中国古典悲剧基本上以伦理道德为主题,以教化为目的,其基本倾向是维护封建秩序。这也就是古代戏剧家所主张的“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孔尚任),“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高明),以戏剧为“寿世之方”、“弭灾之具”(李渔)。这种悲剧在本质上是道德剧。西方悲剧(本文指古希腊和莎士比亚的0悲剧)与此不同。它们都不以宣扬伦理道德为主旨,主要是写悲剧主人公为实现个人意愿同外界和自身的阻力进行的斗争,揭示造成人生不幸的原因,帮助人们认识现实和自身,其主要倾  相似文献   

7.
<正> 从古到今,大海的波涛激荡着中西方无数诗人作家的生命情怀。除了经济、交通等实用价值,它还融汇与延伸着不同的文化意识、审美情趣与想象。内中奥妙我们可以从文学中的海及其相关意象、传说中略见端倪。应当说有关海的文学表现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  相似文献   

8.
西方悲剧的主体特征是刚性的 ,中国悲剧的主体特征是柔性的 ;西方悲剧艺术张扬悲剧主人公恶劣的情欲、片面的人格 ,以及由致命倾向产生的悲剧精神 ,中国悲剧艺术肯定悲剧主人公善良的道德、完美的人格以及圆融的境界。曹禺悲剧艺术透射出西方悲剧艺术的文化精神 ,给中国悲剧文学注入了新的血液 ,显示出独特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古典悲剧“团圆”结局及其成因团圆结局是中国古典悲剧创作中一个常见的现象。如《窦娥冤》的伸冤昭雪,《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琵琶记》的“玉烛调和”,《娇红记》的鸳鸯翔云,《清忠谱》的锄奸慰灵,《长生殿》的“蟾宫相见”,...  相似文献   

10.
源远流长的中西文化交流,在十六十七世纪之交开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这是由于葡萄牙商人打开了从印度前来中国的海上航路,中西交通较前方便得多了。接着,大批基督教的传教士涌来中国,据统计,到1780年为止,仅耶稣会一个教派派遣的神父和一般传教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悲剧有一区别于西方古典悲剧的显著特征:悲剧而带有喜剧性因素。这种喜剧性因素,除表现为游离于剧情之外的插科打诨、丑行穿插外,尚有以下两种形式:第一,喜剧性情节;第二,“大团圆”的结局。后者是诸多喜剧性因素中最主要的一种,它或表现为悲剧主人公虽被镇压,但最终脱离苦难,与家人团圆;或表现为悲剧主人公虽被迫害致死,但他(她)们的阴魂却得以复仇;或表现为悲剧主人公死后化为自然界的某一物、或成仙,以偿生前的夙愿;或表现为悲剧主人公虽屡遭迫害,但经过一番曲折斗争,最终剪除奸佞,获得胜利。传统悲剧中的这些喜剧性因素使观众在伤心哀痛之后能得到新的安慰,剧本所揭示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昭昭之理使他们因悲伤而一度倾斜的心理又重新恢复了平衡,他们轻松地走出剧场,感到满足。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思想决不仅是那种囿于艺术学或美学意义上的悲剧理论,而是一种以人类社会历史文化中的悲剧事件为其关注对象的文化悲剧理论。这种文化悲剧理论认为,异化是社会历史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社会历史构成了悲剧的主要内容;革命则是悲剧的真正主题。而这三个方面也恰恰构成了他们文化悲剧思想的核心内容。他们的文化悲剧思想具有四个特征。  相似文献   

13.
对比近现代中西方科技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我国没有像西方先发展国家那样经历过科技理性对人文环境的洗礼.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长期被动地服从于政治体系,科学技术没有很好地融入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反过来科技系统中又缺乏文化动力.科技与文化的双向建构,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因此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推动科技与文化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作为屈原之后最重要的《楚辞》作家,宋玉与屈原一样也是一个历史的悲剧人物。宋玉是楚国人,在屈原之后,当顷襄王时。他和屈原一样在政治和文学方面具有才干;他有宏大的理想和抱负,渴望参与社会政治,用自己的学识和才干拯救日趋衰落的  相似文献   

15.
现代主义在产生之初即面临着严峻的文化价值尺度选择。面对着与传统时代判然有别的现实处境,与传统文化的分道扬镳已是必然。而既然身临时代危机,针对现实困境的反思必然成为现代文化新的起点。现代主义者在此表现出两种文化心态:悲剧意识与悲观心理。这一价值选择的分化状态在现代主义初期即已肇端,在现代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愈演愈烈。将这两种文化心理提高到哲学、美学高度予以严格区分是极为必要的。就精神本质及文化价值取向而言,前者坚持文化的超越性,后者则对之予以放弃,这正是其根本区别所在。源于此,两者对现代主义艺术实践产…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的悲剧观与西方的悲剧大师们的诸多观点是相左的。它有其自身的特色,那就是它根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影响,颇具个性和自成体系。一、郭沫若的悲剧观郭沫若的悲剧观,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也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所谓早期,就是五四时期前后。这时期的悲剧创作,主要以《卓文君》、《王昭君》、《聂嫈》为代表。这三部悲剧,后来被作者编在一个集子里,合称《三个叛逆的女性》。反抗父权的卓文君,反抗君权的王昭君,反抗阶级压迫的聂婪,从三个不同的角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西方形式美学对我国新时期美学与文艺理论产生了、并将会继续产生重要影响。但是,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却留下许多缺憾,主要表现为:对我国形式美学遗产的淡忘和冷漠,对20世纪西方形式美学的过分热情和一味模仿;忽略了将其同整个西方美学传统联系起来进行整体把握,对其形式主义倾向也缺少充分的鉴别和批判。因此,有必要历数中国和西方形式美学的研究过程和特点,权衡较量,去其偏颇,以体现鲁迅先生所说的“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这才是中国形式美学的未来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由于思维方式和历史背景的不同 ,中国人的文化超越意识较弱 ,西方人有很强的文化超越意识 ;中国人以温和的方式进行文化变革 ,西方人以激进的方式进行文化反叛。中国和西方在文化超越方面的差异对中西文化各自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始终是在一种动态关系中发展的。在古代,由于地理环境的阻隔,中国和西方之间很少发生直接的交往,仅仅是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间接地实现相互影响。例如,通过横贯中亚的丝绸之路,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贸易活动和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方文化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水文化构成了中国人生态本性,而盐文化则造就了西方人的科学精神。水文化及盐文化各有千秋,特色鲜明,水文化具有通融性,强调以和为贵,而盐文化则强调整齐划一,强调勇于有为。世界趋于大融合时代,需要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将文化间的碰撞与交流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同时也有利于管窥当前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发展的特性及社会文化的本质,以便有效地开展社会文化方面的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