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古典悲剧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悲剧理论的诞生,理应是在有了悲剧这种文学样式之后.宋元时期,中国戏剧产生并兴盛了起来,中国悲剧也随之产生并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只是人们还没有明确地以“悲剧”一词冠之.“悲剧”是在本世纪初才由王国维等人从西方引进的.但并不能就此说,此前中国的古代就没有悲剧这种艺术形式.乾隆58年(1793年),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出使中国,曾与乾隆一起观看戏剧演出.他在他的《乾隆英使觐见记》中说:“戏场所演各戏,时时更变.有喜剧,有悲剧.虽属接演不停,而情节并不连贯…….”马嘎尔尼用tragedy一词,明确指出中国戏剧中是存在着悲剧的,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的悲剧是符合当时一个普通西方人的悲剧观念的.中国悲剧发展到清代是承继了前代悲剧的传统的.面对这一文学形式的存在,中国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不可能视而不见,只是他们对悲剧常冠以“怨谱”、“苦戏”、“哀弦”等名称,而且也没能形成蔚为大观的类似于西方那样的悲剧理论体系.我们只是在他们的戏剧理论著作、戏曲序跋和戏曲评点中窥见星星点点.  相似文献   

2.
中西悲剧价值存在很大差异,西方悲剧价值在于由恐惧与怜悯而引起的净化心灵的崇高审美,中国的悲剧价值则在于由于合乎情理、伦理而得到的道德感化——一种高台教化的“善”的审美。两者的差异是由不同的文化渊源、艺术观念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西方悲剧的主体特征是刚性的 ,中国悲剧的主体特征是柔性的 ;西方悲剧艺术张扬悲剧主人公恶劣的情欲、片面的人格 ,以及由致命倾向产生的悲剧精神 ,中国悲剧艺术肯定悲剧主人公善良的道德、完美的人格以及圆融的境界。曹禺悲剧艺术透射出西方悲剧艺术的文化精神 ,给中国悲剧文学注入了新的血液 ,显示出独特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西古典悲剧在结局处理上有截然相反的特点 :中国古典悲剧大多是以“大团圆”来收场 ,意在满足观众正义感的心理需要 ;西方古典悲剧则大多以悲惨结局收尾 ,意使观众体会到强烈的崇高感。中西古典悲剧结局区别的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 ,有其深刻的文化渊源 :中国古典悲剧的正义感的文化渊源可追溯到中国文化中无往不复的宇宙运动观和传统的伦理道德观 ,及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西方古典悲剧的崇高感则与古希腊文明史分不开  相似文献   

5.
熊元义 《云梦学刊》2006,27(2):93-99
唐君毅的中国悲剧观经过早期和后期两个阶段,早期认为中国缺乏悲剧,后期认为中国悲剧是不同于西方悲剧的独特悲剧,是一种悲剧而又超悲剧。中国最高的悲剧意识及超悲剧意识,这种超悲剧意识可以称为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中国有无悲剧及悲剧的本质属性问题简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关于中国有无悲剧的争论,症结所在是对悲剧本质属性的认识问题。从西方对“悲剧”概念的诸多解释中可以确定,亚里士多德所谓“悲剧”,其本质属性应当是:关于“好人”的“‘痛苦’的、‘不幸’的故事”。据此本文认定:中国存在着在本质上与西方一样的悲剧作品。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悲剧的三大民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他的《悲剧心理学》中说:“悲剧这种戏剧形式和这个术语,都起源于希腊。这种文学体裁几乎世界其它各大民族都没有,无论中国人、印度人、或者希伯来人,都没有产生过一部严格意义的悲剧”。他还说,在我国元代五百多部剧作中,“没有一部可以真正算得悲剧。”这种中国没有悲剧的观点,至少是忽视了中国悲剧的民族特征。中国不仅有悲剧,而且还有世界名剧,就是与古希腊悲剧比较,与莎士比亚的的悲剧比较,也是毫不逊色的。中国悲剧的民族特征,首先表现在题材上注重反映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悲剧价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古典悲剧由于在题材、人物、冲突、结局等方面的差异 ,造成了其悲剧价值的不同。如果说西方古典悲剧价值是一个从怜悯、恐惧到崇高的净化过程 ,那么中国古典悲剧价值则是一个从怜悯、悲愤到崇敬的教化过程。作为悲剧价值产生的前提都是“同情” ,但西方古典悲剧价值主要是审美同情 ,中国古典悲剧价值则主要是道德同情。在西方古典悲剧价值的获得过程中起作用的主要是理智上的理解、判断与思考 ,而在中国古典悲剧价值的获得过程中起作用的则主要是情感上的体验、识别与自证。如果说西方古典悲剧价值的获得过程是审美情感从低到高、从平和到激越的一个展射过程 ,那么中国古典悲剧价值的获得过程则是一个从平和到激越又回归平和的圆转过程  相似文献   

9.
现代的西方西绪福斯精神孕育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新悲剧意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形象是“意识到一切都是荒谬人”,是“局外人”,并由此表现出少有的孤独和冷漠,潜含着真正的悲剧性。生之忧与死之惧是现代人的通病,也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不断触及的表现主题,荒诞的厌倦和恐惧构成现代主义文学悲剧意识的两大内容。“异化”是西方人最严峻的悲剧性境遇,对人类崇高品格的否定必然导致对悲剧崇高性的否定,因此出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反向悲剧。  相似文献   

10.
十九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家别林斯基在谈到悲剧佳力时指出:“没有一种诗象悲剧这样强烈地控制着我们的灵魂,以如此不可抗拒的较力使我们心向神往,给我们如此高尚的享受。”在西方,悲剧一直拥有最多的观众,著名的戏剧大多是悲剧;在中国,悲剧也一直受到人们的欢迎,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三女抢板》、《李慧娘》等几乎家喻户晓。那么,究竟什么是悲剧?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州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是指那些体现历史…  相似文献   

11.
李国春 《江汉论坛》2006,(9):121-123
本文通过以《窦娥冤》为代表的元杂剧论述了中国悲剧的悲剧意识,并比较了中西悲剧的审美特点,认为中西悲剧同中有异,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研究传统文化是为了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而不是宣扬民族虚无,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妄自菲薄。  相似文献   

12.
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上篇)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悲剧是由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两个要素构成的 ,但这两个要素并不总是结合在一起的。从悲剧意识而言 ,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不是更少于西方文化 ,恰恰相反 ,全部中国文化几乎都是建立在人类的这种悲剧意识的基础之上的 ,都是建立在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悲剧性分裂和对立的观念之上的。悲哀 ,是中国文化的底色 ,但在这个底色之上 ,中国文化建立起了自己的乐感文化。这种乐感文化是通过抑制激情、抑制悲剧精神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正是这种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分化及二者之间的复杂组合 ,带来了中国悲剧美学特征的复杂性 ,同时也带来了全部中国文学审美特征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下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悲剧是由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两个要素构成的 ,但这两个要素并不总是结合在一起的。就悲剧意识而言 ,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不是更少于西方文化 ,恰恰相反 ,全部中国文化几乎都是建立在人类的这种悲剧意识的基础之上的 ,都是建立在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悲剧性分裂和对立的观念之上的。悲哀 ,是中国文化的底色 ,但在这个底色之上 ,中国文化建立起了自己的乐感文化。这种乐感文化是通过抑制激情、抑制悲剧精神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正是这种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分化及二者之间的复杂组合 ,带来了中国悲剧美学特征的复杂性 ,同时也带来了全部中国文学审美特征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正> 本文无意于对中西悲剧作价值判断,事实上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因为中西文化各自有其特性和优缺点。本文意在比较中显示出我国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的特征,分析哪些因素可以哺育滋长我们的民族感情,哪些沉淀已成为包袱,阻滞着我们前进的步伐。 若问:为何从悲剧入手?答曰:因为悲剧比其他文学样式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更容易激发人们的情绪,调动人们的审美经验,产生严肃而崇高的审美感受。因而,悲剧最集中地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 一 中西悲剧的产生为何相差近两千年? 西方的悲剧,远在公元前五世纪就繁荣了,那时,雅典每年举行戏剧竞赛,并  相似文献   

15.
西方历来重视悲剧。悲剧创作和理论都极发达。但在我国传统的戏剧美学理论中并没有如现今广泛使用的“悲剧”概念,也不曾用这种观念来研究整理我们的戏剧遗产。直到本世纪初,一些通晓中外戏剧史、美学的理论家才把西方悲剧论引入我国的戏剧研究,始在理论上接轨。但中国悲剧史的研究仍然进展缓慢,以致于近百年里还没有一部悲剧史。这无疑是我国戏剧史、戏剧美学研究中的一个缺陷。最近,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青年学者谢柏梁撰写的《中国悲剧史纲》,既探讨了中国悲剧作品和理论观念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韩素玲 《齐鲁学刊》2007,1(3):97-99
中国话剧初期创作笼罩着一种浓厚的悲剧意识。从当时国内、国际的时代语境来说,中国大转型时期社会观念的颠覆与重建与西方悲剧意识的影响与渗透应是中国话剧悲剧意识的主要成因。悲剧意识的形成打破了中国传统戏剧的“大团圆”模式,成为中国话剧初创时期的主导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如果把中西古典悲剧加以比较,就会发现它们的主题有明显的差别。中国古典悲剧基本上以伦理道德为主题,以教化为目的,其基本倾向是维护封建秩序。这也就是古代戏剧家所主张的“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孔尚任),“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高明),以戏剧为“寿世之方”、“弭灾之具”(李渔)。这种悲剧在本质上是道德剧。西方悲剧(本文指古希腊和莎士比亚的0悲剧)与此不同。它们都不以宣扬伦理道德为主旨,主要是写悲剧主人公为实现个人意愿同外界和自身的阻力进行的斗争,揭示造成人生不幸的原因,帮助人们认识现实和自身,其主要倾  相似文献   

18.
千年诗国的瑰丽光芒从来就没有在“死文学”的判决中黯淡,闻一多早在1923年就提出“要做中西艺术结婚产生的宁馨儿”。卞之琳对中西文学的契合非常敏感。他说过:“在我自己的白话新体诗里所表现的想法和写法上,古今中外颇有不少相通的地方。”①“我的忧愁和随草绿天涯”中西交融在卞之琳那里是如何实现的呢?或者说,是什么样的个性素质和境遇使得卞之琳发生了与现代西方诗人、中国古典诗人都相一致的共鸣呢?3O年代是令人无所适从的:几千年的传统价值业已支离破碎,而一度席卷大地的变革风潮又并没有带来什么振奋人心的变化,社会依…  相似文献   

19.
因受以儒家为主体,以道家与佛学为补充,强调矛盾双方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文化特质的制约,中国古代文学极端缺乏悲剧意识,“中和之美”与“团圆主义”向来被奉为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圭臬.直到二十世纪初,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和民族审美意识才开始出现空前的伟大的革命.面对日益严峻的民族、社会和个体的生存危机,“五四”新文学作家不仅藉着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通过轰毁传统文学中掩盖矛盾,粉饰现实的“中和之美”与“团圆主义”的森严壁垒,去自觉地建构直面现实人生的悲剧意识,而且还将它作为自己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评判生活和表现生活最基本的出发出点.“五四”新文学,因其在审美意识上与传统的决裂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相似文献   

20.
郭玉生 《云梦学刊》2008,29(4):158-160
近现代以来."中国古代有无悲剧存在"一直是中国学术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但无论是否定中国悲剧存在,还是肯定中国悲剧存在.很多学者都没有超越以西方的悲剧理论衡量或评判中国悲剧的框框.即使有的学者避免了对中国悲剧简单的肯定和粗暴的否定.对于中国悲剧独特的审美特征和中西悲剧的根本差异仍然没有真正把握.因为他们所提出的悲剧概念和悲剧理论仍然主要是对西方悲这种存在形态的抽象.而不是对中国悲剧这种存在形态的概括.所以.它仍然没有摆脱以西方的悲剧观念裁剪中国悲剧的思维模式的束缚.熊元义的<中国悲剧引论>(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可以说突破了这种思维模式的束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