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 90年代是上海城市面貌发生剧烈变化的 10年。上海变新 ,变高 ,变大 ,举世瞩目 ,其城市布局和功能定位已赶上或接近国际著名的特大型都市。 2 1世纪已经来临 ,新世纪上海将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世界上 ,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理论界在讨论都市形象与审美文化时 ,每每侧重于文化艺术方面 ,以及市民素质和审美情趣的培育上 ,对都市建筑形象的审美问题关注较少 ,认为这是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们的事。笔者以为 ,这一看法是不全面的 ,新上海都市形象的建立和发展 ,是与建筑审美文化的提高分不开的。一、建筑的文化内涵与都市形象都…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的上海市民热衷于看戏,也热衷于自己学戏、演戏.上海票友、票社发展迅速,业余演剧活动极为频繁.<申报>的相关报道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票友、票社的具体活动方式与生存状态,为了解当时都市社会的戏曲文化生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赵鹏 《社会科学家》2012,(6):122-125
1920-1930年代的上海是20世纪中国最具现代性的都市,工商业的繁荣、文化出版业的兴盛和现代都市生活方式的盛行建构起了属于上海自己的海派都市文化语境。这里既是充满声色刺激的乐土,也是病态颓废的本源。审美作为一种消费文化和生活方式,融入到文学、电影、绘画、广告等各种艺术形式中,上海唯美主义思潮就在这种追求颓废与享乐的都市文化氛围中发生。  相似文献   

4.
都市里的疯狂:近代上海京剧捧角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京剧在上海流行,京剧名角成为戏迷追捧的对象,捧角成为一时风尚,捧角群体包括社会各阶层,捧角方式五花八门.近代上海,捧角这种现象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它折射出上海市民面对社会巨变的复杂心理.捧角是一种大众娱乐,是近代上海都市文化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东岳论丛》2017,(5):179-184
进入新世纪,信奉简单而不简陋创作理念的上海作家滕肖澜,创作了一系列表现沪上市民生存状态的都市小说,市民社会日常生活的诗学展示、心存怨恨地生抑或饱含爱意地活的市民生存哲学,与作为对抗都市物质主义异化的升华的爱情传奇书写,成为其小说主要的叙事主题。  相似文献   

6.
再论上海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路和政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都市农业是人们生活和消费方式由劳动型转向休闲型的副产品。都市农业强调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协调 ,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具有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休闲等多样性的功能。上海建设世界级城市需要发展都市农业 ,上海发展都市农业要体现都市特色和“海派”特点 ,加快上海都市农业发展必须注重政策推动。本文认为 ,推进上海都市农业发展的政策重点是 :完善政府的辅助职能、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培育农业市场主体、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农业投融资渠道和为发展都市农业立法。  相似文献   

7.
殷俊  喻婷 《江西社会科学》2012,(12):188-192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外文化的交融、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我国都市市民的生活习俗发生了重大变革.结合数字媒体的发展,从分析影响都市市民生活习俗变迁的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内在动因入手,探究都市市民习俗变迁的衣食住行及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外在体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微时代”背景下的都市市民生活习俗,正在经历着向网络化、数字化转变的历程,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征以及虚拟化、体验化、兼容并蓄、全方位共享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李时新 《理论界》2010,(9):111-113
以《晶报》为个案来看,近代上海小报的花稿开始只是文人悦情怡性的手段,是没有什么功利性的。之后,由于受到读者的追捧,花稿日趋商业化,最终成为小报刺激销量、摆脱困境的重要手段。花稿之所以长盛不衰,原因在于:一般市民读者嗜好花稿;当局严苛的新闻检查将小报驱赶到远离政治的报道领域;浓厚的商业性又使小报依附于花稿,而很少用社会道德来约束自己。  相似文献   

9.
上海都市民俗旅游开发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在考察上海都市民俗特征基础上,提出了上海都市民俗旅游开发的6种模式,即原生形态模式、博物馆模式、主题公园模式、节庆模式、专项旅游模式和旅游商品模式.并且从都市文化与旅游氛围、旅游产品、旅游商品等3方面,评价了都市民众旅游开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上海都市文化的多元性和异质性是近代小说书写的不尽源泉.陆士谔的上海书写与想象因其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广度,揭露都市阴暗的犀利以及憧憬理想城邦的热烈而具有一定代表性.陆氏小说对城市化进程中东西方异质文明的冲突、传统与现代价值观念的磨擦及城市恶之花的蔓延作了尽力摹写甚至夸张处理,充分折射出近代文人对上海都市文化的"非本土化"、非理想化所共有的屈辱与焦虑,以及对传统价值观和乡村文明如影随形的依恋.  相似文献   

11.
文学主题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以城市为代表的文化形态是新世纪上海中青年女作家的重要表现内容。新世纪上海中青年女作家将她们的生命体验融入对都市的理解,为上海文学注入了新的力量。她们以多重视角拓展城市地理空间,以现实关怀聚焦城市发展变迁,以日常精神构建城市审美体验。新世纪上海中青年女作家通过对浦东新区、上海周边县镇、工人新村、老旧社区等的书写建构出真实且立体的城市空间,突破了“怀旧上海”和“欲望都市”的城市书写模式,立足社会现实,考察个体生存境遇,展望城市的未来和出路。她们关注日常生活场景再现细微真实的城市生活经验,使新世纪上海景观的独特风貌得以呈现,丰富了文学中的上海形象。  相似文献   

12.
1949年以后,革命文化借助国家力量,以一种风行草偃之势"迅速地从一种局部的、边缘的和地区性的文化变为统领全中国的主流文化".当革命文化由农村而城市,与都市文化相遇的时候,二者之间的互动与消长,抗拒与变迁,以其复杂多态牵动着当代中国文化的整体变迁.以多元文化为主体的上海都市文化在1949年后,也迈入革命文化一枝独秀的时代.尽管如此,作为一种隐性构造,上海都市文化不仅没有消失,而且使革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上海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都市报主流化与其差异化的市场策略、小报养大报的报业现状以及定位于有决策话语权、知识话语权以及消费话语权的主流人群有关.但都市下的市民社会是多元社会,都市报只有在多个细分市场中采取多元定位策略,才能在争取更多市场机会的同时,也承载市民的多元话语.  相似文献   

14.
朱易安 《社会科学》2012,(10):167-175
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竹枝词出现过一个创作繁盛时期。它的重要标志是将重心转到对大众层面上的生活文化的歌咏。这种转型,不仅回归了竹枝词作为俚俗形态的本位,而且从形式及内容上反映并迎合了近代化过程中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属于韵文学创作的竹枝词,经历了千余年的创作,能在近代形成新的创作热潮,并且转型成为都市文学的一部分,与它所拥有的民歌属性和诗学中的乐府传统有关。从传统韵文学的现代转型与生存的角度,来看竹枝词的文化承载及其意义,并把竹枝词看作都市文学和都市文化的组成部分,从文化基因和文化要素的存在的角度,重新审视竹枝词的文化承载及其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激烈的生存压力下,主流化转型成为都市类报纸突围发展的一种重要走向,一批发展态势较好的都市类报纸纷纷竖起“主流媒体”的大旗。本文试图从报业市场对主流媒体的期待、都市报自身的生存危机和责任感两方面解析传统的“市民生活报”转向“主流媒体”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一、上海文艺社会的某些异常现象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因素,上海市民的经济生活素养、人口年龄结构是多式样的,对于文艺的审美要求也是多层次、多角度和多群体的,有着雅俗、高低、美丑之分。这是正常的社会现象。问题在于,近两年市民文化生活中不健康现象的幅射量一度有所扩展。经过宣传教育,最近情况已大有好转。但为了总结经验教训,对前阶段文化生活中出现的异常现象仍有必要认真分析研究。 所谓异常现象,大致归纳如下: 1、纯文学期刊以及中外文学名著的销售、流通量日益下降,不少期刊发行数不足一万(某些文学  相似文献   

17.
以1292年上海升格为县城作起点,上海建城已有7个世纪的历史。 上海人早期的生存空间为市镇。今天的上海市,即明清的松江府,另外包括苏州府的嘉定县(后为嘉定县、宝山县)与太仓州的崇明县。据史料记载,当时“市井麟比,舟车纷繁,民殷物庶”。在这传统的生存空间中,市镇文化与四乡文化碰撞,世风与陋习并存,市镇经济与市井生活相互渗透,全息地映射出市镇凝聚过程中市民的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简单地回顾上海的都市化历史后,着重从酒吧、小资、文学、消费、怀旧几个方面,研究上世纪90年代形成发展上海文化的后现代色彩,分析了后现代语境中的身份焦虑,并对上海都市文化的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20 世纪20—30 年代的《申报》广告研究,分析其作为都市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如何借助各种各样广告形象和话语,赋予了消费多种功能和价值,以此参与建构了近代上海市民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占有欲望主宰的审美理想和上等人士的身份认同,为处于世俗化过程中的上海市民提供了一整套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0.
再论都市旅游——兼谈上海都市旅游定位的合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都市旅游是都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都市的特点决定了都市旅游的特点。发展都市旅游必须与都市社会发展相协调,不能以牺牲都市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为代价,应当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构建都市旅游新模式。上海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是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窗口,是闻名于世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发展旅游业定位都市旅游,顺乎了“天时”、“地利”、“人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